關于描寫《長城》古詩詞賞析大全
長城,又名萬里長城,是我國最偉大的古建筑。其工程之浩大,規模之雄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遠自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為防御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的騷擾而筑起高大的城墻,這是長城的起源。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更征用數百萬役卒,將燕、趙、秦長城連結起來,修成了一道連綿不斷的萬里長城。以后歷代對長城繼續維修使用。至明代,北方有蒙古族進攻,東北有女真族崛起,為加強邊防,又全面整修,西起嘉峪關,東達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全長6700公里,是名副其實的“萬里長城”。
長城是偉大的,但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修筑長城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秦朝,統一六國后,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在崇山峻嶺中將它連結起來,勞動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多少役卒慘死在工地,更不用說勞動之繁重,生活之艱苦,這在歷代詩歌中多有反映。
長城(金山嶺)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
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
[詩名] 長城民歌
[作者] 秦朝民歌,被魏晉楊泉引入《物理論》,后又被北魏酈道元轉引入《水經注·河水》中。是秦朝保存下來的唯一的一首詩歌作品。
[注釋] ●舉:嬰兒初生,母親給洗澡,吃奶叫作舉。勿舉,就是不要養活。●哺(bu)用脯(fu):用精食喂養。此前二句意思是“生男不如生女”。唐杜甫《兵車行》中“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張籍《筑城詞》中“家家生男當門戶,今日作君城下土”;元代戴良《涼州行》中“君不見古來邊城多戰死,生男豈知生女強”等,無不受此句的影響。●不見二句:意思是說“君不見長城之下,都是筑城壯士的尸骸啊!”深刻地反映了秦王朝的暴虐政治在修筑長城時給人帶來的災難。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詩名] 飲馬長城窟行 (全詩30句)
[作者] 陳琳,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曾為袁紹掌管書記,后歸附曹操。他的詩歌僅存4首,此詩描寫了筑城勞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傳達了人民的呼聲。
[注釋] ●長城窟:長城近邊的泉眼。●長城吏:監督修長城的官吏。●慎莫句:千萬不要拖延太原士卒的服役期限。●連連:形容長城連綿不斷。●內舍:筑城士卒的家。●相撐拄:交互撐拄著,雜亂地堆在一起。最后兩句是引用秦朝《長城民歌》。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
饑時肉酪兮不能餐。
夜聞隴水兮聲嗚咽,
朝見長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難。
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詩名] 胡笳十八拍 (第六拍)
[作者] 蔡琰(yan),字文姬,東漢末女詩人,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著名學者蔡邕之女。東漢末動亂中被擄入匈奴,歸南匈奴左賢王,居匈奴12年。后被曹操重金贖回,再嫁董祀。
[注釋] ●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拍:節拍,此處作“首”字解,《胡笳十八拍》就是《胡笳十八首》。●酪:用馬牛羊乳煉制的一種食品,北方少數民族常食用。●隴水:即今東峪河,源出甘肅渭源縣西,北流入臨洮縣境,注入洮河。●杳(yao)漫:遙遠。●行李:旅行時攜帶的東西,借指旅程。
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
南陟五嶺巔,北戍長城阿。
朝餐不免胄,夕息常負戈。
苦哉遠征人,撫心悲如何。
[詩名] 從軍行 (全詩20句)
[作者] 陸機,字士衡,西晉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以文名,所作《文賦》,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重要文獻。
[注釋] ●從軍行:屬樂府《相和歌·平調西》,內容都是寫軍旅戰爭之事。●四遐:四方極遠的地方。●陟(zhi):登上。●五嶺:泛指南方山嶺。●阿:凹曲處,也指近邊之處。●朝餐二句:寫士兵們為保持高度備戰狀態,吃飯時都全副戎裝,晚上睡覺時還帶著戈矛兵器,也說明生活之艱苦。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漢筑長城。
豈臺小子智,先圣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詩名] 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征群臣(全詩30句)
[作者] 楊廣,即隋煬帝,公元604至618年在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此詩是他出征遼西,經過長城時所作。他在位期間下令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同時也在北方進一步修筑長城,大業三年(607年)及四年(608年)連年發丁男數百萬,在秦、漢長城基礎上加筑內外長城。結果由于賦役繁重,民不堪命,群雄四起,他本人也被臣下所殺。
[注釋] ●橫漢句:漢,即天河,也稱天漢、銀河。《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藍亦有光”。天上的銀河南北向,地上的長城為東西向,故稱“橫漢筑長城”。●豈臺句:說這豈能是我小人的智慧。臺(讀yi),“我”的意思。《書·說命》:“以輔臺德。”小子:是自稱的謙詞,楊廣自指。●先圣:指秦始皇、漢武帝等下令修筑長城的帝王。●營:經營、計劃修筑。●樹茲二句:說修筑萬里長城是先朝的圣君確定的鞏固萬世基業的英明決策,是為了防御匈奴,使億兆人民安居樂業。隋煬帝在這里既有做作的自謙,又有將自己與秦始皇、漢武帝相比的自我標榜。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詩名] 北風行 (長詩,選6句)
[作者] 李白
[注釋] ●燕山:泛指燕地之山,即今河北省北部山區。●雪花大如席:極言雪花之大。此種夸張手法在李白詩句中屢見不鮮。●思婦:思念丈夫的婦人,從詩句可知為征人之婦。●雙蛾摧:蛾,喻女子之眉。雙蛾摧,即蹙眉思夫。●念君句:士兵出長城作戰,時當12月寒冬,其妻想念在長城作戰的夫君正受嚴寒之苦。詩句聲調激楚,動人心弦。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
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長城路,實難行,乳酪山下雪紛紛。
吃酒則為隔飯病,愿身強健早還歸。
[詩名] 搗練子
[作者] 唐朝民歌,是在敦煌石窟中發現的。
[注釋] ●搗練子:唐朝民間詞調的一種。●孟姜女:杞梁與孟姜本為《左傳》中記載的故事人物,唐人將其移植為男修筑長城,女送衣尋夫事,后又進一步發展為“孟姜女哭倒長城”,均反映了勞動人民為修城作出了重大犧牲。
萬里長城家,一生唯報國。
腰垂紫文綬,手控黃金勒。
高視黑頭翁,遙吞白騎賊。
先摩牙門將,轉斗黃河北。
[詩名] 寄哥舒仆射 (全詩20句)
[作者] 韓翃,字君平,中唐詩人,南陽(今河南沁陽)人。官至中書舍人。“大歷十才子”之一。
[注釋] ●哥舒仆射:哥舒;復姓,原為突厥部人。仆射(yi),官名,唐代尚書省設左右仆射。哥舒仆射究系何人,未詳,但從此詩可看出該將領能摒棄民族偏見,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邊境安全,以萬里長城為家,一生報效國家,實難能可貴。●紫文綬:唐時親王及三品服用紫色帶花紋的印紐絲帶。《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懷黃金之印,結紫綬于要(腰)”。●黃金勒:以黃金為飾的馬籠頭。●高視句:即高視闊步,瞧不起那些少壯而居高位者。黑頭翁,古時稱少壯而居高位的人為黑頭公。●白騎賊:指北方匈奴入侵者。●牙門將:把守軍營門口的將領。營門也叫“牙門”,門口置牙旗,此處泛指邊關之將。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名] 雁門太守行
[作者] 李賀,字長吉,唐代著名詩人。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沒落,生活困頓,命運坎坷。在文學上有成就,其詩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像,創造出瑰麗詩境。此詩也是獨具風格,其意境蒼涼,語言悲壯,詩的第一句常被后人引用。
[注釋] ●雁門太守行:雁門,古郡名,戰國趙武靈王置,有長城重要關口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是古代從塞北通向山西及華北平原的要道,自古為戍守重地。《雁門太守行》則是以地而名的古樂府曲調名,多用來反映征戍之事。●城欲摧:此處“城”既可指被敵軍圍困的城廓,也可以是面臨來犯之敵的長城關隘,從第4句紫塞的含意看,宜理解為長城的關城。“城欲摧”形容形勢之嚴峻。●甲光句:形容鎧甲在太陽照射下閃耀著片片金光。此句寫討伐敵軍的戰士的武勇。●角聲:古代軍中的號角,其作用相當現代的軍號。●塞上:指長城之上。●燕脂:同胭脂,這里形容長城的顏色。崔豹《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易水:燕地之河,源出河北易縣。●霜重句:說因霜太重,鼓聲低沉。●黃金臺:《上谷邵國圖經》:“黃金臺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玉龍:寶劍名。此處泛指兵器。
筑城處,千人萬人齊把杵。
重重土堅試行錐,軍吏執鞭催作遲。
來時一年深磧里,盡著短衣渴無水。
力盡不得休杵聲,杵聲未盡人皆死。
家家養男當門戶,今日作君城下土。
[詩名] 筑城詞
[作者] 張籍,字文昌,中唐詩人;祖籍吳郡(今江蘇蘇州),生長在和州(今安徽和縣),他是一位關心社會現實,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這首詩就是反映人民修筑長城的苦難的一首樂府詩。
[注釋] ●杵:夯土筑城的一種工具。●重重句:一重一重的土把城筑得很堅固,還要用鐵錐刺下去探測一下。●軍吏句:軍吏拿著鞭子催促筑城士卒快干,不能怠慢。●來時句:說來沙漠已經一年了。磧(qi),粗砂。●家家二句:言家家養男孩子都是為了當門立戶的,今天卻成了君王長城下的土,也即因修長城累死、病死于長城腳下。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
豈將版筑功,萬里遮胡虜?
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
縱使骨成塵,冤名不入土。
[詩名] 長城 (全詩12句)
[作者] 于濆,字子漪,晚唐詩人。作者這首詩是說秦始皇與蒙恬,尤其是大將蒙恬,在修筑長城上是有功的,對蒙恬受害而死寄予了同情。
[注釋] ●蒙氏:指秦大將蒙恬。《史記·蒙恬列傳》:“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暴師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將:把。●版筑:原指筑土墻的夾板和夯土的木杵,引伸為筑土墻,此處指筑長城。●十年句:蒙恬從出兵逐匈奴,修長城,到被逼自殺,居上郡共13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9年)。此句十年是約數。●四海句:言秦始皇死后,江山易主,昏庸的秦二世繼位,而實權落在奸相趙高手中。●冤名:秦始皇暴死后,趙高串通胡亥,偽造秦始皇詔書,給蒙恬加上誹謗不忠的罪名,賜蒙恬死,蒙恬被逼自殺。最后兩句是說,縱使蒙恬的骨骸化作塵土,但他蒙受的冤屈是不能埋入土中的。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詩名] 從軍行 (七首其二)
[作者]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京兆長安人,因曾官江寧(今江蘇南京市)丞,人稱王江寧,故一說其為江寧人。一生官位不高,但遭過多次貶謫,安史亂后還鄉,為刺史閭丘曉殺害。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描繪自然風物,亦貼切感人。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評:“七言絕句,王少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
[注釋] ●琵琶句:說軍中宴樂時琵琶曲隨著舞蹈的變換,又翻出新的曲調。●總是句:說盡管琵琶換新的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關山”既是實際的邊塞關山,也是唐時樂府古題“關山月”,多抒傷離之情。因此這“關山”二字,一語雙關。●撩亂句:說曲調總是擾動著征戍者的心,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想聽。●高高句:以景結情,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既寫出征戍者的鄉愁,又有對祖國山川深沉的愛。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名] 出塞 (二首選一)
[作者] 王昌齡
[注釋] ●秦時句:此句不僅聲調高昂,氣勢雄渾,而且是最耐人尋味的句子。手法是互文修辭,原本是“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用了“秦”、“漢”二字,使人們自然想到后面的“萬里長征人未還”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悲劇,“不教胡馬度陰山”,也是人們世世代代共同的愿望。●龍城飛將:指漢代抗擊匈奴的名將李廣。龍城,指盧龍城,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傳》:“(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不教:不讓。胡馬:即胡騎,指敵人軍隊。●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秦漢長城傍陰山而筑。
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
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筑萬里防胡城。
[詩名] 長城
[作者] 胡曾,字秋田,邵陽(今湖南邵陽)人,唐咸通中登進士第,為漢南節度府從事。工詩能文,頗負才名。所作《詠史詩》157首,皆為七言絕句,各以地名為題,自共工不周山,迄隋代之汴水,追述興亡,意存勸戒。此即為其中的一首。
[注釋] ●祖舜宗堯:我國古代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二帝,有圣德,能禪讓天下,不私君位,在位之時,天下太平,孔子與孟子極為稱頌。《禮·中庸》:“仲尼祖述堯舜。”《孟子·滕文公》:“言必稱堯舜”。●蒼生:古代詩文中稱百姓為蒼生。《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晉書·王衍傳》:“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歸來飲馬長城窟,長城道旁多白骨。
問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實亡秦非北胡。
一朝禍起蕭墻內,渭水咸陽不復都。
[詩名] 飲馬長城窟 (全詩28句)
[作者] 王翰,字子羽,唐代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進士。他的詩作在當時負盛名。
[注釋] ●耆老:70歲以上老人為耆老。●天實句:實際是天亡秦,而不是北方胡人滅秦。這里的天是指的人民百姓群起而反秦,是天怒人怨之意。●禍起蕭墻:禍從內部起。蕭墻,屏風。《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尤,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孔子的意思是季氏之憂在內而不在外,后世就用以表示禍由內起。詩句說秦始皇筑長城,本想擋住北方胡人,以保自身安全,結果,推翻他的是由陳勝、吳廣起義所引發的人民反秦戰爭,是內部的根源。●渭水咸陽不復都:咸陽在渭水之濱。劉邦攻入咸陽,秦始皇的孫子投降,接著項羽進入咸陽,用火燒毀包括阿房宮在內的秦王宮殿,咸陽城也就燒得所剩無幾了,史載:大火一連燒了3個月,咸陽就從此不再成為國都,秦朝也就滅亡了。
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焉知萬里連云色,不及堯階三尺高。
[詩名] 長城
[作者] 褚載,字厚之,唐朝末年人。
[注釋] ●蕃戎:北方民族。古時稱北方民族為外族。蕃,同番,外族的意思。戎,西戎,當時西北部少數民族的稱呼。●臨洮:今甘肅岷縣,為長城的西頭。●焉知句、不及句:秦朝傳二世即亡,所以詩說哪里知道這綿亙萬里、高接云天的長城,還不及帝堯三尺高的土階能致太平盛世。
長城懷古處,身在日華東。
水出盧龍塞,山連碣石宮。
沙鷗終自白,霜樹忽然紅。
云海鴻蒙氣,歸帆杳靄中。
[詩名] 出都
[作者] 馬祖常,字伯庸,元代人,世為雍古部人,居天山(今新疆)。其高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子孫因以馬為姓。元統中任御史中丞等職。工詩文,尤致力于詩。
[注釋] ●出都:出元代京城,即今北京。●日華東:指太陽升起的地方。詩人用夸張的手法說自己站在極東的位置。●水出二句:大都的水源出于盧龍塞,大都的山與碣石宮相連。盧龍塞,見王昌齡詩“龍城”注。碣石宮,《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鄒衍至燕,(燕)昭王……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這一聯借用典故,明寫山水,暗里追念曹操和燕昭王。●沙鷗二句:用沙鷗總是白色的,而霜樹每至深秋倏忽變紅,抒發大自然永恒而人世滄桑之感。
漠漠黃沙萬里城,昔人曾此駐秦兵。
旌旗影動胡塵沒,笳鼓聲寒塞月明。
馬邑荒煙迷故堞,雁門殘火照頹營。
誰知再世歸隆準,長使英雄淚滿纓。
[詩名] 長城
[作者] 陳顥,明朝人。
[注釋] ●馬邑:古縣名,秦首置,治所在今山西朔縣。后世曾改為郡。故堞,舊城墻。●雁門:指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首置,轄今山西北部和今內蒙古南部部分地區。●隆準:高鼻子。此處代指漢高祖劉邦。《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纓:帽帶。
金墉迤邐倚山尖,想像當時守備嚴。
但擬天驕祛冒頓,那知民怨萃蒙恬。
千秋形勝因循覽,萬古興亡取次覘。
自是天心無定向,從來違順卜黧黔。
[詩名] 望長城作
[作者] 愛新覺羅·弘歷,即清乾隆帝。他不僅在政治上頗有作為,而且還是位創作宏富的詩人,現存詩5集,共43580首。此為作者第一次東巡盛京(沈陽),過長城時所作。
[注釋] ●金墉(yong,庸):金城,指長城的堅固。墉即墻。●迤邐(yili,移里),曲折連綿。●但擬句:此句化用杜甫“擬絕天驕拔漢旌”之句,意思是當時筑長城是為了防范匈奴。用“擬”字,在語法上有欠缺。天驕:漢代稱匈奴單于為“天之驕子”。冒頓:匈奴的首領單于名。祛:驅除的意思。●萃蒙恬:集中于蒙恬身上。蒙恬是秦朝大將,當時奉秦始皇命督造長城。百姓怨憤集中于蒙恬,實際也就是怨恨秦始皇。●千秋二句:意為山川形勝依舊,而歷代興亡的教訓足以使人警鑒。取次覘(zhan,沾):隨你觀察、研究。取次:任意。●自是二句:意為天意無定,而是百姓的意志預示了天意。卜:預測。黧黔(liqian):指百姓。
長城設險勢方豪,空憶亡羊尚補牢。
但使雄關分內外,遂教滄海動波濤。
金墉不解蕭墻患,粉堞曾同束馬勞。
千古人來城上望,笑他堅壘敵弓刀。
[詩名] 長城
[作者] 德保,姓索綽絡,字仲容,清代滿洲正白旗人。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注釋] ●空憶句:《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但作者說修長城和“亡羊補牢”都是徒勞的。●金墉句:堅固的城墻解決不了內部的隱患。●蕭墻:古時宅第的照壁,比喻內部。孔子曾有“禍起蕭墻”之語。●粉堞:長城上粉刷過的雉堞(女墻)。
秦時樓堞漢家營,匹馬高秋撫舊城。
鞭石千峰上云漢,連天萬里壓幽并。
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
且勿卻胡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
[詩名] 登萬里長城 (二首選一)
[作者] 康有為,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人稱南海先生,清末維新運動領袖,失敗后趨向保皇。此詩作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
[注釋] ●堞(die,蝶):城墻上的矮墻,又稱女墻。此處樓堞即萬里長城。●舊城:指明代在居庸關、八達嶺修筑的城關。●鞭石:據《三齊略記》載:“始皇作石橋,欲渡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此處借用其意:仿佛有神把無數磚石用鞭子驅趕到千峰之上,直通霄漢。●幽并:幽州、并州。均為古九州之一,其地相當于現在的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一帶。此句寫長城氣勢。●東窮句:寫長城越過聳立的群峰,向東延伸,直到渤海。●西帶句:寫黃河盤繞在長城西邊,映著一輪鮮明的落日。●且勿:且不要說。●造事:指建造長城的宏偉工程的事。
綿綿翼翼萬里城,
中有五岳撐。
黃河浩浩流水聲,
能令海若驚。
東西禹步橫庚庚。
行行行!
[詩名] 出軍歌 (二十四首錄一)
[作者] 黃遵憲,字公度,清末詩人,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光緒舉人,先后任駐日、美、英等國使館參贊、總領事等職。回國后積極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放歸鄉里。其詩歌直接為其變法維新的政治主張服務,突出地反映中國當時的主要社會矛盾,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華罪行。所作《出軍歌》共24首,此為其中第4首。
[注釋] ●綿綿:連綿不斷貌。●翼翼:莊嚴雄偉貌。●五岳:中國五大名山總稱,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傳說群神所居,歷代帝王多往祭祀。●海若,傳說中的海神名。《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王逸注:“海若:海神名也。”洪光祖補注:“海若,莊子所稱北海若也。”●禹步:跛行。相傳禹治水辛苦,身病偏枯,足行艱難,故名。《尸子·廣譯》:“禹于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足無爪,脛無毛,偏枯之病,步不能過,名曰禹步。”●庚庚:堅強貌。《史記·孝文紀》:“卜之黽,封兆得大橫,占曰:‘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釋名 ·釋天》:“庚,猶更,堅強貌也。”●行行行:黃遵憲《出軍歌》24首,每首末句為一字重疊三次,24首的末句字連起來讀為:“鼓勇同行,敢戰必勝,死戰向前,縱橫莫抗,旋師定約,張我國權。”這又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愛國戰歌。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詞名] 沁園春·雪
[作者] 毛澤東,這首詞寫于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第一個冬天——1936年2月。
[注釋] ●北國:指中國北方。●莽莽:無邊無際的大雪。●大河:黃河。●頓失滔滔:指黃河已結冰,失去汛期的波濤滾滾之勢。●蠟象:白蠟色的象。高原丘陵上覆滿白雪,好象成群的白象在競相奔馳。●折腰:本指彎腰下拜,引申為傾倒的意思。●略輸、稍遜:都是略為欠缺或遜色的意思。●文采、風騷:都指文學素養和詞章華采。●一代天驕:一個時代的“天之驕子”;成吉思汗不僅攻進長城,建立了元朝政權,而且向北向西攻破俄羅斯聯軍,建立了地跨歐亞的大汗國,故稱他為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只識句:大雕是一種猛禽,能射大雕,是善射者;這是說成吉思汗只善武而不能文。●數:稱得起。●風流人物:原指風流瀟灑的人物,這里引伸為對時代有極大影響的英雄人物。
上一篇:關于描寫《江蘇省·金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長江》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