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江西省·石鐘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號稱“江湖鎖鑰”的石鐘山,位于鄱陽湖與長江匯流處的湖口縣。石鐘分上下兩座,兩山對峙,危巖壁立,瀕湖臨江,氣勢雄偉。特別是靠北的下石鐘山,更是著名的游覽勝地。登石鐘山遠眺,可見匡廬秀色,近觀,可睹鄱湖煙波,山水盡覽,令人心曠神怡。
石鐘山之得名,早在漢代《水經》上就有記載:“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但“石鐘”名稱的由來則有多種傳說。北魏酈道元認為山下深潭,風吹浪擊石,聲若洪鐘,故名。唐代李渤則在深潭上發現兩塊石頭,北石擊之聲脆而高,南石擊之聲厚而洪。山名由此而來。宋代杰出的文學家蘇軾,為了探究山名的由來,曾月夜泛舟游石鐘山,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寫下了著名的散文《石鐘山記》。石鐘山控扼江、湖,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曾以此為據點。清代太平軍曾駐此筑壘設關,憑險據守,長達5年之久,并誘湘軍深入,截江堵湖,重創湘軍。石鐘山的水光山色曾吸引了歷代名人到此覽勝詠景,留下了大量字碑石刻,至今保存完好。
石鐘山
愛此江湖幽,維舟坐終日。
本從玩化理,不是荒逸游。
[詩名] 石鐘山
[作者] 蘇軾
[注釋] ●玩化理:探究事物的道理。●荒游逸:悠閑游逸。
巖上觀音巖下湖,儼如南海舊規模。
庭前翠竹千竿有,門外紅塵半點無。
水繞三山同楚地,勢連五老共洪都。
夜來一片無私月,照見摩尼頂上珠。
[詩名] 上觀音閣
[作者] 蘇軾
[注釋] ●觀音閣:石鐘山上有觀音閣。●南海:指南海普陀山。●五老:指廬山五老峰。●摩尼:梵語,寶珠,珠的總稱。
楚地有石鼓,吾地有石鐘。
鼓不假制作,鐘不費陶熔。
朕兆不可測,良由造化工。
安得置太廟,同聲葉時雍!
[詩名] 石鐘山
[作者] 李景和,湖口(今屬江西)人。宋淳化三年(992年)進士。
[注釋] ●楚地:此指湖南,因其古為楚國之地。石鼓:山名,在湖南衡陽市北蒸水與湘江匯合處。山有高二米的鼓形大石,名“石鼓頭”。俗傳石鼓鳴則有兵革之事。●朕兆:預兆。●良由:實由于。造化:創造、化育萬物者,即大自然。賈誼《鵩鳥賦》:“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安得:怎能得?太廟:即帝王的祖廟。●葉:相合,協調。葉,一作“鳴”。時雍:指時世安定、太平。
一色山河兩國爭,是誰有福是誰頃?
我來覓跡觀音閣,惟有蒼穹造化宏。
[詩名] 征偽漢幸上鐘觀音巖
[作者] 朱元璋,字國瑞,明濠州(今安徽鳳陽縣)人。幼孤,為皇覺寺僧。元末群雄并起,郭子興舉義旗,往投之,子興重用之,所戰輒勝。子興卒,諸將奉為吳國王,旋稱吳王。十五年成帝業,建都南京,國號大明。
[注釋] ●征偽漢:指征伐陳友諒。元末陳友諒殺徐壽輝,稱帝,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國號漢。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進兵湖口,與陳友諒大戰于鄱陽湖,陳兵敗,中流矢死。此詩即朱元璋駐兵石鐘山時戰余所作。古時稱僭偽的非正統的國家為偽國,故稱陳友諒為偽漢。●頃:同傾,倒下,滅亡的意思。這句意思是:兩國相爭,成敗興亡,全憑天意,天意佑護,就是有福,就會興起,否則就滅亡。●蒼穹造化宏:蒼穹:上天、天空;造化:天地、自然界;宏:宏大。末句意為天意至高無上,至為宏大,任何人不能違抗。
勝景無如此處幽,經過不厭又追游。
巖棲遠望疑懸壁,閣道攀援即艤舟。
廬阜群峰朝暮見,鄱湖一水古今流。
登臨頓覺襟懷闊,消盡人間萬斛憂。
[詩名] 登石鐘觀音閣
[作者] 高旭,明人,生平未詳。
[注釋] ●觀音閣:舊時石鐘山上有觀音閣,今已圯。●追游:重游。追尋昔日追蹤。●巖棲:觀音閣建在懸崖之上,遠望好象懸在峭壁上。●艤舟:停舟。觀音閣無路可通,必乘舟始可攀登。●廬阜二句:廬山群峰朝暮可見,鄱湖一水古今長流。意謂江山永恒存,人壽能有幾何?●斛(hu):量器名。古代以一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斗。萬斛憂,極言憂慮之多。
蘇公游賞后,余韻石鐘山。
水石長如此,行人自不閑。
鶴巢丹壁上,魚罱翠微間。
安得乘明月,扁舟數往還。
[詩名] 石鐘山
[作者] 王士禎
[注釋] ●蘇公二句:意謂石鐘山自蘇公游覽作記以后,流風遺韻至今猶存。●水石二句:水石奇觀,千秋不改,游人絡繹不絕。●丹壁:道士煉丹房的壁。石鐘洞壁上有“丹房”二字。●魚罱(lan):捕魚之網。這句意思是漁翁捕魚于山水之間。●安得二句:意謂何時能趁明月之夜,乘扁舟往來于絕壁之下,一驗蘇公的所見所聞?
山環彭蠡寺環松,飛島懸崖數十重。
一自坡仙尋絕壁,幾曾游客破苔封?
新嵐映水浮秋碧,怪石沖波響夜鐘。
訪古獨來追勝事,懷蘇亭在翠微峰。
[詩名] 石鐘山懷蘇公
[作者] 崔嶠,清湖口人,乾隆十五年進士,曾任江西新淦縣訓導兼署教諭。
[注釋] ●山環句:山被鄱湖包圍,佛寺被松林環抱。●一自二句:自從蘇東坡月夜泛舟絕壁下,探究“石鐘”的來由,踏破石徑的苔封,有多少人啊!●響夜鐘:言靜夜怪石搏擊江浪,發出鐘聲。●翠微峰:青翠的山峰。
絕壁凌湖口,徘徊去獨遲。
尋源失舊碣,紀勝賦新詩。
怪石鳴金處,雄風鼓浪時。
雙鐘真意趣,千古幾人知。
[詩名] 懷蘇亭題壁
[作者] 僧格勒,一名孟韜,清代人。此詩有摩崖石刻,款署“鴨綠僧格勒題”,行書陰刻。原亭廢而石刻尚存,字跡清晰。
[注釋] ●懷蘇亭:原址在下石鐘山南,為紀念蘇軾而建,今已在大門口新址重建。●絕壁:指石鐘山臨江峭壁。蘇軾《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徘徊:來回行走。去,離開。這句意思是詩人在此懷念蘇公,久久不愿離開。●尋源:尋找古人的遺跡。●失舊碣:找不到舊日的碑刻。●怪石二句:仿杜甫詩:“竹深留客處,荷靜納涼時。”鳴金,此處代指石鐘之聲。●雙鐘二句:意謂雙鐘意趣,世莫能知,惟有蘇東坡月夜探訪,始能窮其奧秘。點明懷蘇之意。
頻流合注兩峰橫,亂石危磯勢欲傾。
綠樹經年迷谷口,翠微盡日滿江城。
吳天煙雨三春盡,楚天風濤半夜生。
一自髯蘇留記后,好山不說說鐘聲。
[詩名] 石鐘山
[作者] 吳法韶,字夔奏,別字音崖。乾隆三十年(1765)舉人。曾任江西新建縣教諭,瑞州府訓導。
[注釋] ●頻:同瀕,靠近水邊。●合注:指江湖匯流。●兩峰:指雙鐘山。●傾:倒下。●翠微:青翠的山氣。●江城:指湖口縣城。●吳天、楚水:春秋時江西北部為吳楚分界處,東為吳,西為楚,故稱吳天、楚水。
楚水流漭漸入吳,層巒重影一亭孤。
憑欄目送時千里,不識長江鎖住無?
[詩名] 鎖江亭
[作者] 李尚清,清人,生平未詳。
[注釋] ●鎖江亭:在下石鐘山,北鎖長江,境界開闊。亭原在梅花廳后,1982年遷建于浣香別墅右側。楊升《石鐘山鎖江亭記》:“章貢九江諸流之水,均此會合,而此地又為數省鎖鑰。”故名鎖江。●楚水句:湖口西屬楚地,長江過此漸入吳地。漭(mang莽):水廣遠貌。●憑欄句:靠著欄桿,眺望長江東去,由近而遠,直至千里之遙。●不識句:這句用問句來強化感嘆,意思是長江畢竟是鎖不住的。此鎖不住有雙重含意,一層是長江滾滾,一瀉千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另一層是湖口雖號稱江湖鎖鑰,但古來屢經戰亂,興亡相繼,可知“地利”有時不足恃。詩句意識深遠。
坡老去千古,我來追昔游。
鐘聲長在水,石氣最宜秋。
列嶂包城遠,飛蘿裊寺浮。
欲看彭蠡色,一半劃江流。
[詩名] 石鐘山
[作者] 熊光,清人,生平未詳。
[注釋] ●坡老句:蘇東坡曾來此游,今已離去,成為千古往事。●我來句:我來追訪遺蹤,風光依舊。●鐘聲句:水石相搏,長鳴清越的鐘聲。●石氣句:秋高氣爽,與山石的情趣相宜。●列嶂:一列列如屏障的峰巒,環繞縣城,遠與天接。湖口城南有涪湖山脈,北有臺山山脈,山勢綿延不斷。●飛蘿句:飛掛的女蘿,飄浮在佛寺的上空。●欲看二句:說如想觀覽鄱陽湖的風光,其澄清的湖水劃去了長江的一半。彭蠡是鄱陽湖的古稱。鄱陽湖水清,長江水濁,湖水流入江中,清濁分明,其中清水占據了長江一半的江面,此景在石鐘山上看得最清楚。
南望廬山秀,回峰枕雙流。
石鐘船廳上,江湖一目收。
清濁分流處,綠綠扁擔洲。
千帆競風走,不為湖口留。
[詩名] 湖口石鐘山
[作者] 魏文伯,今人。
[注釋] ●清濁分流處:長江水濁,鄱陽湖水清,湖水入長江交界處清濁分明,在石鐘山俯瞰,蔚為壯觀。現在山頂臨江處,建有“清濁亭”,專供觀賞這一風光。亭上一聯:“江湖水分兩色;石鐘浪擊千年。”●扁擔洲:湖口長江中沙洲。
控扼江湖分浪脈,響鐘源探久爭怪。
半亭壁立寄云情,五老謙恭朝此拜。
[詩名] 石鐘山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響鐘句:關于石鐘山名字的來歷,北魏酈道元、唐李渤、宋蘇軾等各持己見,久未定論。●五老句:由石鐘山遠眺廬山五老峰,如拱如揖。
上一篇:關于描寫《四川省·瞿唐峽》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湖南省·祝融峰》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