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耒
小園寒盡雪成泥, 堂角方池水接溪。
夢覺隔窗殘月盡, 五更春鳥滿山啼。
熙寧六年(1073),張耒舉進士,初為臨淮主簿,后為壽安縣尉福昌縣尉。壽安,治所在今河南宜陽縣東,福昌鎮(zhèn)則在今宜陽縣西。此時作者身居下僚,公暇之余,寫下了不少謳歌大自然或田園風光的好詩,單是以“福昌官舍”為題,就前后寫了十余首絕句。
這首詩寫的是初春景致,“小園寒盡雪成泥,堂角方池水接溪”,開篇扣住富有特征性的景物,點明冬去春來的時節(jié)。“雪成泥”可以有兩種含意,一是指墻垣之下的殘雪,經(jīng)過漫長的冬日,現(xiàn)在已經(jīng)融化殆盡,露出原來的泥土。一是殘雪上布滿了塵土,雪化之后,塵土留在了原處。“雪成泥”,正是初春時節(jié)北方隨處可見而又富有特征的景物。“水接溪”,是指冰雪融化,小溪開凍,溪水重新汩汩流入庭院里的池塘。一、二兩句寫大地春回的自然景物,三、四兩句寫詩人在這大地春回之際的感受。“夢覺隔窗殘月盡,五更春鳥滿山啼”,詩人沒有寫登山、郊游,也沒有寫游園、觀景,只是抓住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寫來到身邊的春意。夢醒之后,看到窗外殘月已盡,新的一天就要到來。詩人感到春天的步履正是在這時光的推移中越來越近了,更不用說耳邊又聽到滿山春鳥的歡鳴。它們向所有的人報告春的信息。
小詩四句,巧妙地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勾勒出充滿春意的畫面。“小園”是靜態(tài)的場景,“雪成泥”卻是動態(tài)的過程;“方池”是靜態(tài)的場景,春水接溪又是一種動態(tài)的描繪,這種動靜的結合與搭配,使整個畫面充滿了活力,而春意正是在這種活力中透露出來。動態(tài)的描寫還在于詩人巧妙地運用動詞。詩中連用兩個“盡”字,“寒盡”就意味著春來;“殘月盡”,就預告著黎明到。新的時節(jié),新的時光,都將帶來新的生氣和希望。“水接溪”、“滿山啼”,是利用聲音的流動感,使整個畫面更加充滿生命力。這樣的動詞,使全詩飛動流走,怡澹閑遠,韻味悠長。正如清人吳之振所說,張耒詩效法白居易,“工警不及白,而蘊藉閑遠,別有神韻”(《宋詩鈔》)。
上一篇:《碧湘門·宋·陶弼》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唐·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