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首李白的詩,仔細(xì)賞玩,這首詩確實是很有詩味的。
“天門山”,指今安徽省當(dāng)涂縣、和縣的東西兩梁山,兩山夾江對峙。從南京乘江輪往長江上游駛?cè)ィ欢嗑镁蜁吹竭@東梁山和西梁山,在長江之中屹立,雖然并不太高,卻隔江相對,宛然若門,加上江濤滾滾,拍打著山崖,江天空闊,氣象倒也十分雄渾豪壯,難怪李白要吟誦一番了。
題目是“望天門山”,還應(yīng)該從“望”字上來做文章。“望天門山”者,詩人自己此時并不在天門山,而是在大江之中,帆船之上。究竟是從下游“望”的呢,還是從上游“望”呢? 即是說,李白究竟是乘船上行呢,還是下行呢?這個問題大家有些不同的意見。我們的想法是,把李白解釋為是下行,從上游望天門山比較好一些。道理我們下面再說。
“望天門山”,是“望”得很有特色的。“望廬山瀑布”也是在“望”,可是“望天門山”的“望”,不同于“望廬山瀑布”的“望”,“望廬山瀑布”是“靜望”,站在一個角度不動;“望天門山”是“動望”,是在小舟之上,隨著小舟不停地向天門山靠攏,由遠(yuǎn)及近地“望”。這就是這首詩的特色。
“天門中斷楚江開”。這是遠(yuǎn)望。李白站在船上,遠(yuǎn)遠(yuǎn)地抬頭看見了天門山,雄偉地矗立在江中,這是最先映入李白眼簾的事物,也是詩要描寫的主體。“中斷”的“斷”字下得十分貼切。東西梁山靠江心的一面,十分陡削,好象是懸崖峭壁,并不如他們靠江岸的一邊那樣舒緩平坦。就好象一刀把它們切開來的那樣,中間“斷”了。這一點,不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的。李白有一首《瀑布》詩,開頭兩句是“斷巖如削瓜,嵐光破崖綠”。瀑布是必須有斷巖絕壁才能有的,如果山有一定的坡度,水往下淌的話,只能是山澗水了,還成什么瀑布?所以從“斷”字是可以看出山之陡削來的。這句是說天門山中間給江水沖斷了,楚江開通了。這一帶古時屬楚地,故稱楚江,這一點大概無庸贅言了。
“碧水東流至此回”。這是李白把視線往下移了一下。由山看到了水,仍然離天門山還有一定的距離。碧水,形容水清如碧,其實大浪滾滾,泥沙俱下,水在近處看是不可能很澄碧的。可是李白是遠(yuǎn)望天門山下的水,由于青山的映照,水色就顯得比較深,此時太陽尚未升得很高,光線也比較暗淡,所以看上去好象“澄碧”了。長江水本來是東流的,可是這一段航道從蕪湖開始就往偏北方向流去,一直要過了南京,才又繼續(xù)往東而去。這是從總的趨向說。當(dāng)然在這段航道里,彎曲之處也不少,至天門山,當(dāng)是又向北一拐。所以“至此回”的“回”應(yīng)該當(dāng)作“轉(zhuǎn)彎”或“繞彎”講。
“兩岸青山相對出”。船慢慢地接近天門山了,山色青青,已在目中,而且是東西梁山非常對稱地出現(xiàn)在眼前。這里形勢確實十分險要,春秋時,楚國獲吳國大艦就在此地。自六朝建都金陵,這里都要屯兵把守。兩岸山頂以前各有一城,為南朝宋將王元謨所筑,可以據(jù)此來控制江面的。其之所以險要,就是因為“山”是“相對出”的,若只一面有山,第一句也不能下“斷”字,這里也就不會成為江防要地了。
“孤帆一片日邊來”。有人說,“孤帆一片”是指李白自己的船,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既然全篇是“望”中所見,那么這“孤帆一片”也應(yīng)該是望中之景。船已經(jīng)駛過天門山了,如再望天門山,該回過頭來了。這時候詩人并沒回頭,而是繼續(xù)向前直視,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一只孤舟,從水天相接之處徐徐而來,也許是很遠(yuǎn)吧,還只看見船帆一片!這是何等壯闊的氣象!讀者可以細(xì)細(xì)體味。問題是“日邊”三個字。這“日”,是“旭日東升”之“日”呢,還是“日落西山”之“日”?我們想,古人出門遠(yuǎn)行,日落西山之時,大多已要尋找宿處,江行亦復(fù)如此,該早早靠岸下錨過夜了,斷無再行之理。而理解為“旭日東升”之日,則是早晨剛出發(fā),順流東下,遇見對面來的船是很可能的,此其一;第二,旭日東升,孤帆一片,氣象比較渾厚壯觀,如晚照之下,顯得蕭索,就詩的意境來說,前者比較融和。再說,從“碧水東流至此回”一句看,詩人也是順流而下,順著船行看水流,比較合于情理;最后,古代說“日邊”,一般是指日出之處,而不是指日沒之處,這是通行的道理。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們想,把李白解釋為從上游順流而下比較合適一些。
至此,我們對這首詩的全貌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一般的分析文章把這首詩比作為一幅優(yōu)美的風(fēng)景畫,我們想,這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這應(yīng)該是一系列由遠(yuǎn)及近的特寫鏡頭,從遠(yuǎn)處望天門山,一直到船駛過天門山,一直向東遠(yuǎn)去。它不是象風(fēng)景畫那樣靜止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是在變化著的。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這首詩。我們仿佛看見詩人站立在船頭之上,順流而下,而他那深邃的目光,正在捕捉著每一個足以表現(xiàn)天門山特征的鏡頭:望山,山矗之;望江,浪滔滔;望遠(yuǎn)處,金光閃閃的太陽正在冉冉升起,孤帆一片就從那邊駛來……讀了這短短四句詩,我們不但會醉心在如此大好的山河之中,也還為詩人雄渾淳厚的氣質(zhì),豁達(dá)暢通的胸懷,豪放爽朗的心情所感染,而且更要為詩人卓絕千古的藝術(shù)才華所驚倒!
上一篇:《有美堂暴雨·宋·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岳·清·李因篤》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