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王維是唐代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在詩歌、繪畫、音樂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就詩歌而論,無論山水詩、邊塞詩,還是律詩、絕句,他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篇。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并不難懂,但是它給我們創造的一個十分清新、惹人喜愛、引人神往的意境,卻值得我們細細體味。題目四個字,有三層意思:山居、秋、暝。山居,山中之所居,是說作者隱居在山中。秋,點出了時令。暝,點出了這是一個傍晚。山中之居的秋天的傍晚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呢?我們可以馳騁自己的想象:也許是十分孤單、陰森,甚至還有野獸出沒,膽小的人是不愿意在那里呆下去的。
可是詩人展示給我們的卻不是這種恐怖的情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首先給人帶來一種清新的感覺。秋天的山谷里,剛剛下了一場雨,一切污泥塵垢,隨著雨水的沖刷和山泉的奔流而消失,留下的只是清新的空氣,或許還有枝頭的小鳥在叫個不休。秋天,天氣又十分高爽,在大自然給我們的這樣的勝景中,將是十分愉快和愜意的。美好的景物還不僅僅是如此。天黑了,松樹的空隙中,明亮的月色照下來,照在山巖上,照在人身上,是多么地幽靜;而耳畔呢,因為剛剛下過雨,風倒可能停住了,聽不見松濤之聲,有的是清泉在石上流動的潺潺的響聲。我們可以想象,詩人住在這樣幽淡恬靜的環境里,望著松間的明月,聽著奔流不歇的山泉聲,此刻啊,他怎能不陶醉在這美麗的景色之中!
然而,在山居中可以得到的美妙的享受不僅僅是這些。作者又以五、六兩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給這幅闐寂無人的風景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這更是這首詩成功之所在。竹林里人聲喧鬧,是浣衣婦女歸來;水上的蓮花搖動,是漁船順流而下。聽到竹林里喧鬧,就知道是浣女之歸,看到蓮花在動,就知道是漁船之下,這就說明了詩人對這里的一切,是多么熟悉。作者用浣衣歸來的婦女的嘁嘁喳喳的喧鬧聲,表現她們勞動之后的歡樂,又用蓮花盛開的景物,照應前面秋天的節令。在白色、紅色的蓮花之下,一葉漁舟順流而下,而引起了蓮花的晃動,這是多么美妙的詩情畫意。詩人是懷著喜悅的心情、熱愛生活的筆調來寫這首詩的,因而它給人們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冷漠,人們從這些看來是喧鬧的景物中,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
中間四句,作者是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頷聯,前一句是所見,后一句是所聞。頸聯,前一句是所聞,后一句是所見。這樣,便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了出來。然后憑此得出了結論:“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兩句的意思是:山中春天的花草任憑它寥落,自己還是應該留在山中的。隨意,任憑的意思。春草要凋就隨它凋落吧,秋色也并不差,王孫可自留居在山中。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自己。《楚辭·招隱士》中有句云:“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這里王維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歸隱山林之意。
從這首詩里,我們還可以看到王維山水詩的一個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寫出熱鬧的境界而創造出幽靜的氣氛,這是一種“寓靜于動”或“動中置靜”的寫法。在這首詩里,有皎潔的明月,有奔流的泉水,有竹林里喧鬧的浣女,有蓮花下搖動的漁舟,可是越有這些,給人們的感覺卻越幽靜。這正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達到了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山中·唐·王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村·宋·戴復古》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