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散文·葉適·史記
述作其難事乎! 孔子之時,前世之圖籍具在,諸侯史官世遵其職,其記載之際博矣,仲尼無不盡觀而備考之。故《書》 起唐、虞,《詩》 止于周,《春秋》 著于衰周之后,史體雜出而其義各有屬,堯、舜以來,變故悉矣。其在于上世者,遠(yuǎn)而難明,故放棄而不錄,錄其可明,又止于如此,然則可謂簡矣。使仲尼之意猶有所未盡而必見于他書,則法當(dāng)益詳; 惟其以為不待他書,而古今之世變已盡見于此矣。然則法簡而義周,后世可不深思其故哉!
夫堯、舜相繼二百余年,而 《書》 之所紀(jì)者十一篇,今其在者二篇而已。堯、舜之大法垂于無窮者,既已盡見于二篇之中,然則果不欲其詳也。且以世求年,以年求時,以時求月,其問事之常否,人之賢不肖,政之遷革,是何所不有,安得而盡錄之? 夫其隨世而化,則不著見于后世何傷! 蓋其治亂興衰,圣賢更迭,與夫桀、紂之大惡,不可使之不傳; 而纖細(xì)煩瑣,徒以殫天下之竹帛而玩習(xí)后世之口耳者,圣人固宜其有所不錄也。噫! 太史遷不能知圣人之意,而紛然記之為奇以夸天下者,何耶? 遷出秦人之后,諸侯之史皆已燔滅而不可見,然猶傅會群書,采次異聞,如此其多。使遷如圣人盡見上世之書籍,衒其博而不能窮,將如之何耶?
戰(zhàn)國之人,尚詐無義,賊天地君臣之大經(jīng),茍以奉一時之欲;而楚、漢之興,其事跡又皆已淺近茍且而不足信。使圣人處此,固絕而不書,雖書之且不使盡見。何者? 天下之事,惟其有一人述之,是以不可磨滅。若夫豪商、大賈、奸人、刺客之流,優(yōu)笑之賤,日者之微,莫不奮筆墨之巧以示其能,使后世之士溺于見聞而不能化,蕩于末流而不能反,又況殘民害政之術(shù)盡出于其中哉! 嗟夫! 其意深矣,遠(yuǎn)矣。此述作之所以為難,非圣人不得盡其義者也。
戰(zhàn)國之時,著書甚眾,更秦皆不復(fù)行。茍使六經(jīng)之學(xué)得不泯絕于世,則諸子異說亦可以已矣。自遷發(fā)其端,而劉向始盡求而敘之,異端之學(xué)遂以大肆于后,與圣人之道相亂。嗚呼! 天下之人所以紛紛焉至今不能成德就義而求至于圣賢者,豈非遷之罪耶! 讀其詞之辨麗奇?zhèn)ィv橫談?wù)f,慷慨節(jié)俠,攘臂于征伐之間者,皆蠱壞豪杰之大半矣。
夫至言大道不足以辨麗奇?zhèn)ィ纣惼鎮(zhèn)ケ爻鲇谛〉喇惗耍粍t遷之得失,盡見于此矣。其敘秦始皇、漢武帝巡狩、封禪,窮奢極欲,與其盡變先王之政以開貨利之門者,本以示譏耳。然后世即其術(shù)而用之,與夫戰(zhàn)國、秦、楚之事,皆天下之人所資取以為不肖者。然則述作之大義,夫豈易哉! 后世病史之難,以為不幸無遷、固之才,是類出遷、固下矣。
****
本篇選錄于《葉適集·水心別集》卷六之《進(jìn)卷》。
《水心別集》收文厘為十六卷,其中第五至第七卷,均為葉適對有關(guān)經(jīng)史子集專著的評議之作,共十五篇,包括:《詩》、《易》、《書》、《春秋》、《周禮》五部“經(jīng)書”,又《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三國志》、《五代史》五部史書,還有《老子》、《管子》、《莊子》和《太玄》,以及《孔子家語》五部子集。對這些著作,葉適均作了評述,本書選錄的《史記》,就是其中之一。它對漢人《史記》及其作者進(jìn)行了毫無遮攔地評述,至于其立論之正確與否,尚待讀者對其評說再行評說。
****
本文五節(jié)文字,正是五段內(nèi)容——
第一段(1節(jié)):修史是件難事,孔子修訂“五經(jīng)”;
第二段(2節(jié)):史事紛繁難以盡錄,太史遷卻大“衒其博”;
第三段(3節(jié)):不足信之事不錄,“非圣人不得盡其義”;
第四段(4節(jié)):太史遷首發(fā)其端,異端之說“大肆于后”;
第五段(5節(jié)):子長“本以示譏耳”,“后世即以其術(shù)用之”
第一段:修史是件難事,孔子修訂“五經(jīng)”
述作其難事乎! 孔子之時,前世之圖籍具在,諸侯史官世遵其職,其記載之際博矣,仲尼無不盡觀而備考之。故《書》 起唐、虞,《詩》 止于周,《春秋》 著于衰周之后,史體雜出而其義各有屬,堯、舜以來,變故悉矣。其在于上世者,遠(yuǎn)而難明,故放棄而不錄,錄其可明,又止于如此,然則可謂簡矣。使仲尼之意猶有所未盡而必見于他書,則法當(dāng)益詳; 惟其以為不待他書,而古今之世變已盡見于此矣。然則法簡而義周,后世可不深思其故哉!
一、詮詞釋句:
述作——述,闡述前人成說;作,創(chuàng)作。語出《論語·述而》:“述而不作”。后用來泛指著作。
《書》起唐、虞——此“書”,指《書經(jīng)》、《尚書》。它是我國上古史文件之匯編。相傳孔子編選成書(后世多有異議),儒家列為經(jīng)典之一。它為我國記言文之祖。記事自唐堯、虞舜、三代至春秋秦穆公之時。
《詩》止于周——《詩》,即《詩經(jīng)》,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東周中葉——春秋陳靈公止,約歷五百余年間的詩歌作品。
《春秋》著于衰周之后——這是指編年體春秋史書,是孔子依據(jù)魯國史官所編《春秋》修訂而成的。它為儒家“五經(jīng)”之一。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計二百四十二年。“衰周”,即東周,是周王朝分崩離析的春秋末期。
史體雜出之句——這是說,《書》、《詩》、《春秋》等,雖然體裁不同,反映的內(nèi)容各有所屬,但它們作為述史之書,則是相同的。葉適在另一處曾說過:“詳如可言莫如周(代),言周人之最詳者,莫如《詩》。”(《水心別集·進(jìn)卷之五》)
法簡而義周——這是指記載上古史事之書,(如《書》、《詩》、《春秋》等),文辭雖然簡括,但其內(nèi)涵之義理卻很周詳。法,此指記述之規(guī)則與方法。
二、略述大意:
撰作史書確是一件煩難之事啊!在孔子那時,前世的圖籍俱在,各諸侯國的史官們世代遵守自己的職業(yè)本分,所記載的史事甚為廣博。仲尼孔子編訂“五經(jīng)”時,無不盡覽有關(guān)書籍,并據(jù)以考訂了自己編修的各書。《書經(jīng)》記事,上起唐、虞三代,下至春秋秦穆公;《詩經(jīng)》則錄詩止于東周陳靈公;《春秋經(jīng)》則撰于東周——春秋末期。它們雖然體裁不同,反映的內(nèi)容各有所屬,但作為述史之書,則是相同的。自堯、舜以來數(shù)千年的歷史變遷,統(tǒng)統(tǒng)都已反映了出來。對于上古時代史實遠(yuǎn)而難明的,只得棄而不錄,只能記敘有根據(jù)的可明之事。因此,這些上古圖書,記事就比較簡括了。這樣,使得孔子原有的編輯意圖未能完全實現(xiàn),務(wù)須參閱其他書籍,其記述的文辭當(dāng)更加詳盡。不過,即使不待他書,而古今歷代世事變遷的大體面貌,在這里,也已經(jīng)可以看出。
第二段:史事紛繁難以盡錄,太史遷卻大“衒其博”;
夫堯、舜相繼二百余年,而《書》之所紀(jì)者十一篇,今其在者二篇而已。堯、舜之大法垂于無窮者,既已盡見于二篇之中,然則果不欲其詳也。且以世求年,以年求時,以時求月,其問事之常否,人之賢不肖,政之遷革,是何所不有,安得而盡錄之? 夫其隨世而化,則不著見于后世何傷! 蓋其治亂興衰,圣賢更迭,與夫桀、紂之大惡,不可使之不傳; 而纖細(xì)煩瑣,徒以殫天下之竹帛而玩習(xí)后世之口耳者,圣人固宜其有所不錄也。噫! 太史遷不能知圣人之意,而紛然記之為奇以夸天下者,何耶? 遷出秦人之后,諸侯之史皆已燔滅而不可見,然猶傅會群書,采次異聞,如此其多。使遷如圣人盡見上世之書籍,衒其博而不能窮,將如之何耶?
一、詮詞釋句:
《書》之所紀(jì)者十一篇二句——《尚書》的篇數(shù),據(jù)《漢書·藝文志》載,原有一百篇,秦焚書后,漢初據(jù)秦博士口授得二十九篇(實為二十八篇),用當(dāng)時通用的隸體書寫,稱今文《尚書》。至于古文《尚書》,用古文書寫,比今文多出十六篇。但經(jīng)后世的大力考證,公認(rèn)古文《尚書》為東晉人偽造,故不足為據(jù)。文中所說“十二篇”,不知何據(jù)。“今其在者二篇”,也未詳何指。
堯舜之大法——大法,原指重要法則。此謂堯舜時治政、牧民的法理規(guī)制等治國之道。
以世求年等三句——是謂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時時刻刻,時序之不斷推移,世事之隨時變化。
何所與安得與蓋——何所,即無所。安得,怎么能得。蓋,發(fā)語詞。
紛然與傅會——紛然,眾多貌,或雜亂的樣子。傅會,同“附會”。此有傅辭會理之義,指文章的經(jīng)營締造。劉勰曾說:“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tǒng)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見《文心雕龍·附會》)
衒其博而不能窮——衒(xuàn炫),炫耀。此句是說炫耀他的無盡廣博的知識與學(xué)問。
二、略述大意:
唐堯與虞舜在位相繼二百余年,而《尚書》所紀(jì)錄的有十一篇,如今存在的只有二篇而已。堯舜時的治國大法,垂范于后代無窮之世,已盡見于二篇之中,不必再求過分詳實了。況且,世世代代,年年月月,世事隨時變化,其間發(fā)生的事變是當(dāng)與不當(dāng),人物之賢與不肖,政事變遷與改革,是無所不有的,怎么能夠完完全全地紀(jì)錄它呢?那些隨著世情而變化之事,即使沒有再現(xiàn)于后代,又有何妨!至于世間的治亂興衰、圣賢更迭,以及桀、紂那種大惡大奸,卻不可不傳啊! 可是,一味追求煩瑣細(xì)雜,只會竭盡天下的紙張筆墨去“忽悠”后世人們的蠢事,圣人是不干的,本來就要求有選擇地采錄的。唉! 太史公司馬遷,未能洞悉圣人之意,竟自紛紛然地胡亂編撰奇文,以博取天下人謬夸,這是為什么呢? 司馬遷生于秦季之后,各諸侯國的史籍均已付之一炬,不能見到了。可是,他仍然聚集群書,搜奇錄異,傅辭會理,苦心經(jīng)營地編制了一部巨史。即使讓司馬遷有如古代圣賢那樣盡見上古圖籍,炫耀他的無限廣博的知識與學(xué)問,那又如何呢?
第三段:不足信之事不錄,“非圣人不得盡其義”
戰(zhàn)國之人,尚詐無義,賊天地君臣之大經(jīng),茍以奉一時之欲; 而楚、漢之興,其事跡又皆已淺近茍且而不足信。使圣人處此,固絕而不書,雖書之且不使盡見。何者? 天下之事,惟其有一人述之,是以不可磨滅。若夫豪商、大賈、奸人、刺客之流,優(yōu)笑之賤,日者之微,莫不奮筆墨之巧以示其能,使后世之士溺于見聞而不能化,蕩于末流而不能反,又況殘民害政之術(shù)盡出于其中哉! 嗟夫! 其意深矣,遠(yuǎn)矣。此述作之所以為難,非圣人不得盡其義者也。
一、詮詞釋句:
賊與茍——賊,傷害,毀壞。茍,聊且。
大經(jīng)——有二說,一是以不變之常規(guī)為“大經(jīng)”;二是唐宋將經(jīng)書分為大、中、小三級。唐代“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jīng),《詩》、《周禮》、《禮儀》為中經(jīng),《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為小經(jīng)”(見《新唐書》)。此似應(yīng)以第一說為是。
楚漢之興等二句——茍且,只顧眼前不管將來,得過且過,沒有遠(yuǎn)謀,也指草率從事。這是說,楚漢興起,其事跡往往茍且草率,不可置信,因而不宜錄入信史。
優(yōu)笑之賤與日者之微——優(yōu)笑,即倡俳(chāng pái昌排),亦即倡優(yōu)。指古代以樂舞戲謔為業(yè)的藝人。他們常為人們視為卑賤之流,不登大雅之堂。日者,即占候卜筮之人。因以墨占候卜筮時日,故名。他們的社會地位低微。
溺與蕩——溺,沉湎,無節(jié)制地。蕩,放浪,游蕩。
二、略述大意:
戰(zhàn)國時代的人們,崇尚偽詐,缺乏仁義之教,他們毀壞天地君臣之不變常規(guī),聊以奉自己一時之權(quán)欲與私利。楚漢之興起,其事跡又都是一些只顧眼前不管將來、缺乏遠(yuǎn)謀的東西,也不宜置信,不可錄入信史。即使圣人處于此境,固然不會書錄,即使書錄,也不至盡見。為什么呢?因為天下之事,只有圣賢者書寫了它,才不可磨滅。如若那些豪商、大賈、奸人或者刺客之流,或者卑微的獻(xiàn)藝賣唱者和占候卜筮之徒,諸般人等,無不奮筆墨之巧來顯示自己的才能,讓后世人們沉湎于俚俗之聞見而不化,放浪于低卑末流而不知返。更嚴(yán)重的是那些殘民害政之術(shù),盡出其中,它的危害性真是既深且遠(yuǎn)啊!所以說,撰作史書(何止于此)之難就難在這里,非圣人不能盡其義!
第四段:太史遷首發(fā)其端,異端之說“大肆于后”
戰(zhàn)國之時,著書甚眾,更秦皆不復(fù)行。茍使六經(jīng)之學(xué)得不泯絕于世,則諸子異說亦可以已矣。自遷發(fā)其端,而劉向始盡求而敘之,異端之學(xué)遂以大肆于后,與圣人之道相亂。嗚呼! 天下之人所以紛紛焉至今不能成德就義而求至于圣賢者,豈非遷之罪耶! 讀其詞之辨麗奇?zhèn)ィv橫談?wù)f,慷慨節(jié)俠,攘臂于征伐之間者,皆蠱壞豪杰之大半矣。。
一、詮詞釋句:
劉向始盡求而敘之——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皇族楚元王四世孫,治《春秋谷梁傳》,曾任諫大夫、宗正等職,用陰陽變異附會時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屢劾外戚專權(quán)。一生曾經(jīng)校閱群書,撰成《別錄》,另有《洪范五行傳》、《新序》、《說苑》、《列女傳》等存世。
異端之學(xué)——凡與正道之說相違逆者,稱為“異端”。此似指儒家學(xué)說以外之言論或異聞異說。
辨麗奇?zhèn)?/strong>——辨析言辭靡麗,奇異偉岸。
縱橫談?wù)f——用縱橫家的言論恣意談?wù)f論事。也可解為“凌云健筆意縱橫”之意(杜甫詩句)。
慷慨節(jié)俠——慷慨,意氣激昂,無所吝嗇。節(jié)俠,是指以氣節(jié)助弱挫強之俠義之士。
攘臂與蠱壞——攘臂即奮臂而起。《莊子·人世間》有云:“則支離攘臂于其間。”蠱壞,蠱(gǔ古),原指人腹中之寄生蟲(《說文》),此解為迷亂。蠱壞,語本《周易》,對“蠱”之褚氏疏曰:“蠱者,惑也。物既惑亂,終致?lián)p壞。”
二、略述大意:
戰(zhàn)國之時,人們著書者甚多,自從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之后,著書立說的人不再出現(xiàn)了。如果要使“六經(jīng)”之學(xué)得以不絕于世,那么,務(wù)須使諸子異說不再傳播。異端之說,漢武帝時司馬遷開了先河,西漢成帝時的劉向,達(dá)到了高峰,盡錄異說著書。于是,那些同正道學(xué)說相忤逆的異端邪說,就因此肆虐于后世,與圣人之道大相徑庭。啊喲! 天下之人,至今紛紛跟班異說,而不能追隨圣賢而“成德就義”,其罪過豈不該歸之于司馬遷嗎?讀著他的著作,其文辭靡麗奇異偉岸,還用縱橫家語調(diào)談人論事,那種慷慨激昂的扶弱挫強的義俠之氣,以及奮身征伐的勇士精神,都早已迷惑了天下大半豪杰了!
第五段:子長“本以示譏耳”,“后世即以其術(shù)用之”
夫至言大道不足以辨麗奇?zhèn)ィ纣惼鎮(zhèn)ケ爻鲇谛〉喇惗耍粍t遷之得失,盡見于此矣。其敘秦始皇、漢武帝巡狩、封禪,窮奢極欲,與其盡變先王之政以開貨利之門者,本以示譏耳。然后世即其術(shù)而用之,與夫戰(zhàn)國、秦、楚之事,皆天下之人所資取以為不肖者。然則述作之大義,夫豈易哉! 后世病史之難,以為不幸無遷、固之才,是類出遷、固下矣。
一、詮詞釋句:
大道與小道——大道,此指古代賢帝圣君所行之道。語出《禮記·禮運》:“大道之行”鄭注:“大道,謂五帝時也。”小道,有二說,一是指異端邪說。謂諸子百家。一是狹小之道義。《谷梁·隱公元年》:“已廢天倫,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
以開貨利之門——用來開啟資貨財利之門。
本以示譏耳與即其術(shù)而用之——前者是說本來是想用它來表示譏諷罷了。后者是說,就采用他的手段、策略而實行之。
病史之難——擔(dān)憂修史之事的艱難。病,此謂擔(dān)憂、患苦。
二、略述大意:
深切中肯的言論和圣君所行之道,都不能抵擋妖言惑眾之辭,而妖言惑眾之語又必然出之于宣揚狹小道義的異端邪說,從這里就完全可以看清司馬遷著作的得失了。他那敘述秦始皇、漢武帝巡狩、封禪、窮奢極欲和那些盡力改變先王之政來開啟資貨財利之大門的史實,本來只想借此譏諷譏諷罷了。可是,后世的人們就采納了他的那些手段、策略予以實行了起來。其實,戰(zhàn)國、秦、楚之事,原都是天下人取來說明“不肖者”之事例的啊!然而,述作大義之史書,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后世之人擔(dān)憂修史大事的艱難,無不認(rèn)為當(dāng)今沒有出現(xiàn)遷、固之良才為不幸。這些人才是真正落于司馬遷和班固之下了。
****
這是葉適對他所讀的經(jīng)史子集諸書的心得與評論。此篇題為《史記》的就是他對司馬遷巨著《史記》的評述與論說。我們不妨仔細(xì)看看,在這一千余字的文章中,究竟提出了那些問題?其文旨何在?
作者寫此文當(dāng)然有他的用意,也即必有明確的“文旨”的。這就是:借評書來議論歷史,以及對歷史人物的臧否。
文章篇幅雖然不大,但給人們提出的問題倒也不少,且有些還是“振聾發(fā)聵”的驚人之說。比如——
首先,《史記》、《漢書》是幾部什么樣的史書?其作者司馬遷和班固,又是何等樣的人?
其次,與班馬相類的劉向,又是什么人?他的作品作何評價?
其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學(xué)說,應(yīng)該如何看待?
再說,對孔子修訂的“五經(jīng)”(姑且用是說),又應(yīng)該怎樣正確認(rèn)識?
諸如此類問題,可能還可舉出一些。就是上述這些,已經(jīng)夠多夠大了,筆者不打算一一作答,因為這里的每一命題,都可以寫一部書。在此,我只想說說這樣幾點。
第一、“五經(jīng)皆史說”。文中雖無這樣明確的措辭,但其意向是清楚的。作者說:
孔子之時,前世之圖籍具在,諸侯史官世遵其職,其記載之際博矣,仲尼無不盡觀而備考之。故《書》 起唐、虞,《詩》 止于周,《春秋》 著于衰周之后,史體雜出而其義各有所屬。
這就告訴人們:《書》、《詩》、《春秋》都是史籍,所不同的是“史體雜出”,其體裁有所差異罷了。文章還具體指出:《書經(jīng)》是收錄唐、虞三代,即春秋以前各代君臣言行的史書。說:“《書》起唐虞,……堯舜以來,變故悉矣。”“夫堯舜相繼二百余年,而《書》之所記者十一篇,今其在者二篇而已。”在另一篇評《易》文字中,葉適說:
《易》 者,易也。夫物之推移,世之變革,流行變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數(shù)也。
又說:
文字以通心意,權(quán)度以一其偏私,舉皆歸之于《易》。
(《水心別集》卷五)
《禮經(jīng)》是記載周代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史書。他在其中的《周禮》的評議里說:
蓋《周禮》六卿之書,……其于建國、設(shè)官、井田、兵法、興利、防患、器械,工巧之術(shù)咸在,凡成、康之盛所以能補上世之未備而后世之為不可復(fù)者,其先后可見,其本末可言也。
(《水心別集》卷五)
按照葉適的看法,《詩經(jīng)》也是一部記錄周代的特殊史書。他說:“言周人之最詳者,莫如《詩》。……故夫?qū)W者于周之治,有似考見其次第,雖遠(yuǎn)而不能忘者,徒以其《詩》也。”
據(jù)有關(guān)考證,這個命題的提出,比清代史學(xué)家章學(xué)誠的“六經(jīng)皆史”的說法,早了五六百年。在葉適之前,只有隋末的王通、北宋的劉恕二人有過“經(jīng)即史”的說法。這個命題確有創(chuàng)見。但有兩點值得考慮:一是在圖書分類學(xué)上尚有缺憾。因為“五經(jīng)”并非全部是地道的史籍,如《詩經(jīng)》到底還是一部文學(xué)著作,不能作正史來看,不可與二十五史的正史等同,只能作為信史的參考或補充。二是,即使“五經(jīng)皆史”說法成立,也不能將它包攬一切。因為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fā)展,不同的時代,應(yīng)有自己不同的史書。這是說,既要肯定“五經(jīng)皆史”說法的獨創(chuàng)性,但又不能成為唯五經(jīng)獨尊。
第二、修史是件難事。在文首第一句話,葉適就說:“述作(修史)其難事乎!”接著擺出被視為“難”的理由,至少有三:一是時隔久遠(yuǎn),史實渺茫,難以鉤沉;二是,秦火之后,各“諸侯之史皆已燔滅,”已不可見;三是,世事繁雜,無所不有,“安得而盡錄之”。因而,又有四是,史才難得,孔子那樣的圣人才配修史,何處尋覓?
在實際工作中,修史上的許多“煩難”,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在真正的“良史”面前,不是不可克服的,當(dāng)代不行,后代也許可能。事實正是如此,后世的科學(xué)發(fā)展,地下文物的出土,以及修史者本身的素養(yǎng)改善,都會妥善解決作者認(rèn)為的那些“難事”的。
第三、修史者務(wù)必是“圣人”。文章說:“惟其有一人述之,是以不可磨滅。”這“一人”是難?當(dāng)指作者心目中的“圣人”,如孔子那樣的“圣人”。所以,他認(rèn)為司馬遷、班固之流,是不配修史的,因為“太史遷不能知圣人之意,而紛然記之為奇以夸天下”。既然太史公那樣的士大夫不配修史,更何況“若夫豪商、大賈、奸人、刺客之流,優(yōu)笑之賤,日者之微”呢! 據(jù)說,如讓這類人參與修史,就會出現(xiàn)“殘民害政之術(shù)盡出于其中”,所帶來的后果是:“使后世之士溺于見聞而不能化,蕩于末流而不能反”,其嚴(yán)重性真是不堪設(shè)想!
誠然,要撰修一部良史,修史者是當(dāng)具備應(yīng)有的史才、史學(xué)、史識和史德的。這是一個高標(biāo)準(zhǔn)、高要求。但實際上不能要每個修史參與者,人人如此,當(dāng)然可以要求力爭達(dá)到這一點。其實,作者對司馬遷的評價是失之偏頗,也是有失公允的。太史公究竟是何樣的人?在后世已有公論,此不贅述。作出這種不公允的評價,原因不在對方而在作者自己,是由于他那種為時代和階級所局限的立場和認(rèn)識問題的方法,因而模糊了視線,蒙蔽了心竅,使得自己難以獲得事物的真相,于是,在文章上難免出現(xiàn)了偏頗。但是,葉適作為當(dāng)時的大儒,后世公認(rèn)的“具有良史之才”的思想家,這當(dāng)是個別現(xiàn)象,不可以偏概全。
第四、司馬遷的《史記》是異端邪說。文章中雖未見到如此明確的表述,但在字里行間不難看出這個“概括”。作者把《史記》看作“異端”,而司馬遷即成為“發(fā)其端”者,于是帶出西漢劉向,“盡錄而敘之,異端之學(xué),遂以大肆于后,與圣人之道相亂。”
這些話示人三點:一是,不僅《史記》本身是“異端,”而且類似的均為異端,波及劉向的著作《別錄》、《新序》和《說苑》等;二是,這種“異端邪說”,不是零碎的,而是已成為一門系統(tǒng)的學(xué)問,即所謂“異端之學(xué)”;三是,這些著作擾亂了“圣人之道”。這里的“圣人之道”,不知具體何指?據(jù)筆者揣測,是否指《史記》紀(jì)傳式的體裁攪亂了《春秋》的那種編年體制?或許所指更廣一點。
平心而論,本文的作者卻從反面實證了司馬遷所創(chuàng)的史書撰著的“紀(jì)傳體”,不僅是一門學(xué)問,而且更已成為衛(wèi)道士們可畏的對手,非用大力詆毀不可了。這種帶侮蔑性的評論,早已為史塵所湮滅。君不見史學(xué)界的實踐,雄辯地表明,這個撰史體式具有無限生命力。不說葉適在世已見到的《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和新舊《唐書》以及新舊《五代史》等等史籍,均用此體,甚至,我國所有正史的著作,包括清史在內(nèi)的二十五史,基本上全部采用太史公創(chuàng)制的“紀(jì)傳體”的體裁。
第五、修史不錄妄說。作者在文中十分強調(diào)這一點,說“在于上世者,遠(yuǎn)而難明,故放棄而不錄,錄其可明,又止于如此。”這是有道理的,真,是史書的生命,宜應(yīng)如此。但決不可將“三代”以下的各世歷史,都看成“難明”的一片漆黑。更不能籠統(tǒng)地說“戰(zhàn)國之人,尚詐無義”,“楚漢之興,其事跡又皆已淺近茍且而不足信”。這種正如某戲文中所說的“洪洞縣無好人”的偏狹觀點,是難以用來認(rèn)識歷史真貌的。如果以此來談事論人,也不可能得出符合時代、符合真實的科學(xué)結(jié)論。
另外,順便在此說幾句題外的話。由于未見到編年系文的記載,未知葉適這篇文章究竟撰于何時?而從文中若干論述的稚嫩氣色,似乎出于入世未深的青少年之手,并不代表一位作為著名學(xué)派的集大成者的成熟思想。在今日看來,葉適這些偏頗言論,在當(dāng)時或許并不“出格”,甚至正是“時代的反響”;當(dāng)然,也可能有別的原因,比如或針對當(dāng)朝某些人,或為了驚世,引人注意,特列史遷為異端,以取得更大的影響。然而,文章既已公諸于眾,已在古今社會廣為流傳,那么,不妨讓大家看看,也來個“評說”的評說吧!
附圖四十七:
葉 適
上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黃宗羲·原君
下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葉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