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辭賦文學發(fā)展概況·司馬相如·上林賦(節(jié)選)
一
亡是公聽然而笑曰: “楚則失矣,而齊亦未為得也。夫使諸侯納貢者,非為財幣,所以述職也; 封疆畫界者,非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齊列為東藩,而外私肅慎,捐國逾限,越海而田,其于義固未可也。且二君之論,不務明君臣之義,正諸侯之禮,徒事爭于游戲之樂,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揚名發(fā)譽,而適足以貶君自損也。
二
“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 左蒼梧,右西極; 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浐,出入涇渭; 酆鎬潦潏,紆馀委蛇,經(jīng)營乎其內(nèi),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tài)。東西南北,馳騖往來: 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經(jīng)乎桂林之中,過乎泱漭之野。汩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陿之口。觸穹石, 激堆埼, 沸乎暴怒, 洶涌澎湃。弗宓汩, 倡側(cè)泌。橫流逆折, 轉(zhuǎn)騰潎冽, 滂濞沆溉; 穹隆云橈, 宛膠>

……
“于是乎周覽泛觀,縝紛軋芴,芒芒恍忽,視之無端,察之無涯; 日出東沼, 入乎西陂。 其南則隆冬生長, 踴水躍波; 其獸則㺎旄貘犛,沈牛麈麋,赤首圜題,窮奇象犀。其北則盛夏含凍裂地,涉冰揭河; 其獸則麒麟角端,騊駼橐駝, 蛩蛩騨騱, 駃騠驢騾。
“于是乎離宮別館,彌山跨谷; 高廊四注,重坐曲閣; 華榱璧珰, 輦道屬; 步櫩周流, 長途中宿。 夷嵕筑堂, 累臺增成, 巖窔洞房,頫杳眇而無見,仰攀橑而捫天; 奔星更于閨闥,宛虹扡于楯軒。青龍蚴蟉于東葙,象輿婉僤于西清; 靈圄燕于閑館,偓佺之倫,暴于南榮。醴泉涌于清室,通川過于中庭。盤石振崖,嵚巖倚傾,嵯峨㠎嶫, 刻削崢嶸。 玫瑰碧琳, 珊瑚叢生, 瑉玉旁唐, 玢豳文鱗;赤瑕駁犖, 雜臿其間, 晁采琬琰, 和氏出焉。
……
“于是乎游戲懈怠, 置酒乎顥天之臺, 張樂乎膠葛之㝢。 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 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 千人唱,萬人和; 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巴渝宋蔡,淮南 《干遮》,文成顛歌,族居遞奏,金鼓迭起,鏗鏘闛鞈,洞心駭耳。荊、吳、鄭、衛(wèi)、之聲,《韶》、《濩》、《武》、《象》之樂,陰淫案衍之音,鄢郢繽紛,《激楚》 結(jié)風,俳優(yōu)侏儒,《狄鞮》之倡: 所以娛耳目樂心意者,麗靡爛漫于前。靡曼美色,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嫻都,靚妝刻飾,便嬛綽約,柔橈嬽嬽,嫵媚纖弱,曳獨繭之褕絏,眇閻易以卹削,便姍嫳屑,與俗殊服。芬芳漚郁, 酷烈淑郁; 皓齒燦爛, 宜笑的; 長眉連娟, 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于側(cè)。
“于是酒中樂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 ‘嗟乎! 此大奢侈! 朕以覽聽馀閑,無事棄日,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于此。恐后葉靡麗,遂往而不返,非所以為繼嗣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也。’ 于是乎乃解酒罷獵,而命有司曰: ‘地可墾辟,悉為農(nóng)郊,以贍萌隸。隤墻填塹,使山澤之人得至焉。實陂池而勿禁,虛宮館而勿仞。發(fā)倉廩以救貧窮,補不足,恤鰥寡,存孤獨; 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更始。’
“于是歷吉日以齋戒,襲朝服,乘法駕,建華旗,鳴玉鸞,游于六藝之囿,馳騖乎仁義之涂。覽觀《春秋》 之林,射《貍首》,兼《騶虞》; 弋玄鶴, 舞干戚; 載云䍐, 揜群雅; 悲《伐檀》, 樂 ‘樂胥’,修容乎《禮》 園,翱翔乎 《書》 圃; 述《易》 道,放怪獸;登明堂,坐清廟; 次群臣,奏得失; 四海之內(nèi),靡不受獲。于斯之時,天下大說,鄉(xiāng)風而聽,隨流而化。卉然興道而遷義,刑錯而不用; 德隆于三王,而功羨于五帝。若此,故獵乃可喜也。若夫終日馳騁,勞神苦形; 罷車馬之用,撫士卒之精; 費府庫之財,而無德厚之恩; 務在獨樂,不顧眾庶; 亡國家之政,貪雉兔之獲: 則仁者不繇也。從此觀之,齊楚之事,豈不哀哉! 地方不過千里,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墾辟,而人無所食也。夫以諸侯之細,而樂萬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
三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曰: “鄙人固陋,不知忌諱; 乃今日見教,謹受命矣。”
****
本篇節(jié)選自梁·蕭統(tǒng)《文選》卷八《賦丁·田獵中》。
《上林賦》與《子虛賦》,都是司馬相如的名作,也是漢大賦的代表作。兩賦內(nèi)容上下承接,原為一篇,在《史記》和《漢書》中都是作一篇刊用的。直至南朝蕭統(tǒng)《文選》編輯時才分成了兩篇。本書則按《文選》全文,加以節(jié)選收入。全文擁有十四節(jié)文字,約三千字,節(jié)選其中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和第十一以下三節(jié),共八節(jié);略去的內(nèi)容,主要是中段鋪敘的水產(chǎn)、草木和果雜,以及猿類等種種珍異。本節(jié)選,是由首、尾兩段,加中段的走獸、宮館及其主體部分——“天子校獵”組成,約一千七百余字。
《子虛賦》在首段載:楚使子虛向烏有先生夸耀“楚王游獵非齊王所及”。這時,另一人物“亡是公”也在場。這樣,兩賦中三個虛設(shè)人物都出了場。而《上林賦》則緊接上篇而專錄亡是公詳述漢天子上林苑校獵的壯觀盛況,非齊、楚等各諸侯國所能比擬,最后,提出修明政治,倡導節(jié)儉,以作諷諫。文中架構(gòu)宏大,鋪敘周詳,文筆細密,對后來辭賦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史記》對賦中三個虛擬人物,曾作說明:“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稱楚;‘烏有先生’者為齊難;‘無是公’者,無是人也,明天子之義。”
****
上林苑,原秦代舊苑,位于長安之西。武帝時大力擴建為周長三百里,令各地貢珍樹奇卉三千余種補植其中,還設(shè)有離宮七十所。
本篇文字較長,但結(jié)構(gòu)簡明,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首節(jié)):亡是公教訓;
第二段(2-7節(jié)):詳陳上林苑盛況:
第一層(2節(jié)):極狀江湖水勢;
第二層(3節(jié)):泛觀四方異獸;
第三層(4節(jié)):遍覽離宮別館;
第四層(5 -7節(jié)):特寫天子校獵盛況;
①(5節(jié)):獵畢置酒張樂,享受聲色;
②(6-7節(jié)):獵后猛省,修明政治;
其一、崇尚節(jié)儉,扶貧濟困,天下更始;
其二,提倡六藝,革新朝政,國家大治。
第三段(8節(jié)):子虛、烏有“受命”
以下按段略講——
第一段:亡是公教訓
亡是公聽然而笑曰: “楚則失矣,而齊亦未為得也。夫使諸侯納貢者,非為財幣,所以述職也; 封疆畫界者,非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齊列為東藩,而外私肅慎,捐國逾限,越海而田,其于義固未可也。且二君之論,不務明君臣之義,正諸侯之禮,徒事爭于游戲之樂,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揚名發(fā)譽,而適足以貶君自損也。
一、詮詞釋句:
亡是公與聽然與述職與封疆畫界與禁淫——亡是公,即無是公。亡(wú)通“無”。聽(yǐn隱)然,笑貌。李善據(jù)《說文》作此注釋。述職,諸侯定期向天子陳述履行職責的情況。封疆畫界,劃定各國之疆域界限。禁淫,淫,即淫放、放肆越軌。此指各諸侯越界相互侵犯行為,因而務必禁止。
東藩與肅慎與捐國逾限——東藩,東方屏藩之國。藩,原指藩蘺。此指對朝廷起著屏藩守衛(wèi)作用的諸侯國。肅慎,古族名,居東北地區(qū)。外私肅慎,是說對外與肅慎私通。捐國,離開本國。捐,棄也。逾限,超越國境去游獵。
貶君自損——貶低君王聲望和損害自身名譽。
二、略述大意:
在場的無是公聽了子虛與烏有先生的言論,笑了笑道:楚國是受到了損失,而齊國也沒得到多少好處。天子所以要諸侯們納貢,不是為了財物,而是諸侯的本分,諸侯應當定期向天子陳述自己履職的情況。給諸侯國劃定疆界,也不光為了加強守衛(wèi),主要是要禁止諸侯國放肆越界相侵行為。如今,齊國作為朝廷的東方屏障的侯國,卻與國外肅慎異族私通,并越出國界去游獵,甚至跨海三百里去外島從事秋季田獵。這在“義”方面而論,本來就不可以的;況且,二君之論,不去做闡明君臣之義,以整肅諸侯之禮。如果只知道爭什么游戲之樂、苑囿之大,一味比排場,爭奢侈,荒淫相越,那么,就不僅不能發(fā)揚國威,而是恰恰自己在貶低自己國君的聲望,也將損害自身的名譽。
第二段:詳陳上林苑盛況
這一大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又有四層意思——
第一層:極狀江湖水勢
“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 左蒼梧,右西極; 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浐,出入涇渭; 酆鎬潦潏,紆馀委蛇,經(jīng)營乎其內(nèi),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tài)。東西南北,馳騖往來: 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經(jīng)乎桂林之中,過乎泱漭之野。汩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陿之口。觸穹石, 激堆埼, 沸乎暴怒, 洶涌澎湃。弗宓汩, 偪側(cè)泌。橫流逆折, 轉(zhuǎn)騰潎冽, 滂濞沆溉; 穹隆云橈, 宛膠整; 逾波趨浥, 涖涖下瀨; 批巖沖擁,奔揚滯沛; 臨坻注壑,瀺灂霣墜; 沉沉隱隱,砰磅訇礚; 潏潏淈淈, 湁潗鼎沸。 馳波跳沫, 汩㴔漂疾。 悠遠長懷, 寂漻無聲,肆乎永歸。然后灝溔潢漾,安翔徐回; 翯乎滈滈,東注太湖,衍溢陂池。
一、詮詞釋句:
左蒼梧與右西極——蒼悟,西極,是上林苑邊上的兩處小地方。左、右,指長安的東西兩方。
丹水與紫淵——丹水,源出陜西商縣,東流入河南省。“更”(gēng庚),經(jīng)歷。紫淵,長安北邊之澤名。徑,通“經(jīng)”。
始終灞浐與出入涇渭——灞浐,二水名,此二水源于陜西藍田,向西北合流后注入渭河。兩水始終流在苑內(nèi)。涇渭兩水從苑外流入苑中,又出苑而去。渭河源出甘肅烏鼠山,涇河源出寧夏六盤山,兩水流入陜西商陵縣合流入渭河,至潼關(guān)瀉入黃河。
酆、鎬、潦、潏與紆馀委蛇——酆(fēng豐),鎬(hào浩),潦(lǎo老),潏(jué決),陜西另四條水,均為渭河之支流。它們與上述四水合稱為“關(guān)中八川”。紓馀委蛇(yí移),指水流曲折宛轉(zhuǎn)貌。
經(jīng)營其內(nèi)與馳騖往來——前者是說周旋于上林苑之內(nèi),經(jīng)營,此有周旋之意。馳騖(wù務),形容水流如馬之奔馳。騖,東西交馳謂之騖,引申為“急”。往來,交錯。
椒丘之闕等四句——椒丘,長著椒樹的山丘,兩峰對峙如宮闕。“洲淤”,古長安方言,人們稱洲為“淤”。桂林,指桂花樹林。泱漭(yāng mǎng央莽),廣大之狀。
汩乎混流與阿與陿——汩(yù玉)乎混流,指急流的渾水。阿,大丘陵。陿,通“狹”。隘陿,即狹隘。
穹石、堆埼與弗宓汩——穹石,大石頭。堆埼(qí奇),沙堆曲岸。 (bì畢)弗,水盛貌。宓(mì秘)汩,疾流之狀。
偪側(cè)、泌、潎冽——偪,同“逼”,偪側(cè),即相逼。泌(bì jié閉節(jié)),水相擊樣子。潎冽(pièliè撇列),水翻撞之聲。
滂濞、沆溉、穹隆、云橈——滂濞(pì譬),水勢澎湃。濞,原指大水暴發(fā)之聲。《史記》:濞作“湃”。沆溉(háng xiè杭謝),《史記》作“澎濞沆瀣”。《索隱》:“‘瀣’亦作‘溉’。”沆瀣,原指夜間水氣。此言水流潺緩之狀。穹隆,水勢涌起之狀。云橈,形容水流回旋曲折如云。橈,曲也。
宛、膠盭、逾波、趨浥——宛(shàn善),猶蜿蜒,水流盤曲之狀。膠盭(lì麗),猶“膠戾”,李善注曰:“邪屈也。”盭,古“戾”字。逾波,即后波逾越前波。趨浥,趨向低濕之處。浥(yā壓),坑洼地,或水下流貌。
涖涖、瀨、批、擁——涖涖(lì利),水流之狀。涖,是“蒞”的異體字。瀨,灘頭急水。批,劈也。擁,通“壅“,阻塞。此指曲堤或阻擋物。
奔揚滯沛與臨坻注壑——奔揚,水奔騰高揚。滯沛,水灑散之狀(見郭璞注)。坻(chí池),水中略高水平的沙堆。壑,坑谷,深溝。此泛指空虛之處。
瀺灂霣墜與沉沉隱隱——瀺灂(chán zhì蟬濁),小水聲。霣通“隕”,墜落。沉沉隱隱,言水深且盛之狀。
砰磅訇礚與潏潏淈淈與湁潗鼎沸——砰、磅訇(hōng轟)、磕(kē科),都是水發(fā)出的聲音。潏潏(yù玉)淈淈(gǔ古),都為水涌之狀。湁潗(chì jí赤及),水沸貌。
汩㴔漂疾與長懷——汩㴔,急轉(zhuǎn)。漂疾,同“剽疾”,指水勢急猛。長懷,長歸。水勢漸平流入湖中。下文“永歸”義同此。
寂漻與肆——寂漻,同“寂寥”。肆,指水之靜流。
灝溔潢漾與翯乎滈滈——灝溔(hào yāo浩舀)與潢漾,均指水勢浩蕩無際之貌。翯(háo豪)水光。滈滈(hào浩),水泛白光。
太湖——對此有幾說:郭璞注曰:“太湖在吳縣,《尚書》所謂震澤也。”即今之江蘇南部的太湖。也有注本云:或指吳中巨澤,或指上林苑東南之昆明湖。
二、略述大意:
“再說齊楚之事,又有什么可講的呢! 要論場面之盛,規(guī)模之巨,狀貌之麗,齊國的海濱與楚國之云夢,哪值得一提! 諸侯根本不是天子的對手。沒聽說過天子的上林苑嗎?長安的東邊有蒼梧,西邊有西極;源出陜西商縣的丹水,流經(jīng)此苑再人河南,長安北邊還有一個沼澤叫紫淵。源出陜西藍田的灞水與浐水,始終沒有流出上林苑;發(fā)源于寧夏的涇河和發(fā)源于甘肅的渭河,從苑外流人苑中而又出苑而去,在商陵合流后注入黃河。還有渭河的酆、鎬、潦、潏四條支流,河道曲折彎繞地在苑內(nèi)流淌。它們同上述四河合稱為“陜西八川”,各自分流,背向而異態(tài)。八水浩浩蕩蕩,如駿馬飛騰奔馳,東西南北,相互交錯,流向前方;自如闕之椒丘流出,流向洲淤清浦,穿行桂花之林,經(jīng)過遼闊蒼莽的大野。那水流啊,有的是夾帶泥沙的渾流,順著大丘陵而下,直奔狹隘之水口;有的是碰撞著巨石,沖激著沙堆曲岸,沸騰暴怒,洶涌澎湃。看那水姿,水盛而流急,浪濤相撞,橫流曲折,激蕩作聲,滾滾向前;有的則水浪高高涌起,如流云般回旋翻騰、蜿蜒盤曲;又有的是后浪越過前浪,朝向低窪處流去;當遇到流中灘礁,則撞礁搶灘,劈頭蓋臉地奮力前行,及至沖毀堤岸及一切障礙物,然后高揚灑散地去充填各處溝壑,使水面呈現(xiàn)一種沉沉隱隱的水盛且深的境況。在奔流中,時聞砰砰磅磅各種水撞之聲,時見潏潏淈淈之狀;有時水勢處于靜流狀態(tài),有時又是浩蕩無邊,泛出一片耀眼的白光。最后,終于平緩地東向傾斜而下,流人太湖之中。
第二層:泛觀四方異獸
“于是乎周覽泛觀,縝紛軋芴,芒芒恍忽,視之無端,察之無涯;日出東沼, 入乎西陂。 其南則隆冬生長, 踴水躍波; 其獸則㺎旄貘犛,沈牛麈麋,赤首圜題,窮奇象犀。其北則盛夏含凍裂地,涉冰揭河; 其獸則麒麟角端, 騊駼橐駝, 蛩蛩騨騱, 駃騠驢騾。”
一、詮詞釋句:
縝紛與軋芴與芒芒恍忽——縝紛,眾多繁盛。軋芴(wù勿),細密而不可分。芒芒恍忽,眼花繚亂。
東沼與西陂——兩者均指上林苑的水池。長安東南有東陂池和西陂池。二句是說上林苑規(guī)模的廣大,夸言太陽出沒池中。下文“南北”幾句,也是這樣,極言苑地跨越南北溫寒兩帶,南部常溫,北部常凍。
㺎、旄、貘、犛——這是四種獸類名。 㺎(yōng庸),牛類之一種,頸上有肉堆。旄,即旄牛,四肢有毛,狀如水牛。貘(mò陌),同“貊”,形似熊,性柔易馴養(yǎng)。犛(lí梨),黑色野牛,似旄而小。
沈牛麈麋與赤首圜題——沈牛,即水牛。能沉沒于水之牛,故名。沈,古與“沉”通用。麈(zhǔ主),似鹿而一角。麋,似鹿而大。赤首、圜題,均為南方獸名。前者為紅頭之獸,后者為圓額之獸。
窮奇與涉水揭河——窮奇,獸名,狀如牛而猬毛,鳴聲如犬嗥,能食人。涉水,從水上走過。揭河,撩衣過河。
角端、騊駼、橐駝——角端,狀如豬,鼻生一角,可制弓。騊駼(táo tú陶涂),似馬之獸。橐駝,即駱駝。
蛩蛩、,——蛩蛩(qióng窮),似馬的青獸。(tuó xī駝希),狀如馬之獸。(jué tí決題),善于奔馳之馬。
二、略述大意:
于是,泛觀上林苑周遭景物,真是眾多繁盛,彼此相軋,幾乎密不可分,讓人看了眼花繚亂。那規(guī)模之闊廣,視之無端,察之無涯,不見邊際;那太陽似乎也在東西兩池中出沒,南北地跨溫、寒兩帶,南部常溫,北部常凍。在南部,即遇三九隆冬,萬物照樣能生能榮,大地常常涌水躍波,其獸類既眾又怪:有頸上堆肉的“㺎”、四肢長毛如水牛的“旄”、形像熊而性柔順的“貘”和黑色毛羽似旄而小的“犛”。除了善沉水的水牛和常見的大象、犀牛之外,還有似鹿只長一角的“麈”和略大的“麋”,以及南方另一類怪異之獸,如“紅頭獸”、“圓額獸”等,更有可怕的“窮奇”。它狀如牛而全身披猬刺,鳴聲似犬,且能食人。
在北部,即然處于盛夏,也是含凍裂地。要渡河就得踩冰而過,或者破冰撩衣涉水過河。其獸類之眾異,也不甘示弱,除了人們常說的麒麟之外,又有狀如豬、鼻長角的“角端”,有如馬一般的“騊駼”、“”和似馬青獸“蛩蛩”,還有“沙漠之舟”的駱駝和善馳的駿馬“”,以及常見的驢和騾。
第三層:遍覽離宮別館
“于是乎離宮別館,彌山跨谷; 高廊四注,重坐曲閣; 華榱璧珰, 輦道屬; 步櫩周流, 長途中宿。 夷嵕筑堂, 累臺增成, 巖窔洞房,頫杳眇而無見,仰攀橑而捫天; 奔星更于閨闥,宛虹扡于楯軒。青龍蚴蟉于東葙,象輿婉僤于西清; 靈圄燕于閑館,偓佺之倫,暴于南榮。 醴泉涌于清室, 通川過于中庭。 盤石振崖, 嵚巖倚傾, 嵯峨㠎嶫,刻削崢嶸。玫瑰碧琳,珊瑚叢生,瑉玉旁唐,玢豳文鱗; 赤瑕駁犖, 雜臿其間, 晁采琬琰, 和氏出焉。”
一、詮詞釋句:
四注、重坐、華榱、璧珰——四注,四周相連屬。重坐(chóng zuò),重軒,兩層樓閣。華榱(cuī催),雕花之屋椽。榱,屋椽、屋桷之總稱。璧珰,璧玉裝飾的椽頭。
輦道屬與步周流——輦道,供乘輦之用的閣道。 (lǐ里)屬,即連屬。連綿不斷狀。步櫩,即走廊。櫩,古“檐”字。周流,周遍。
長途中宿——謂其走廊極長,中途要停宿。
夷嵕與增成與巖窔與——夷嵕(zōng宗),削平高山。 嵕,高的山巒。增成,再加一層。形容樓閣重迭。巖窔(yào耀),是說洞房幽深。 窔,深底。 “”,古“俯”字。
仰攀橑而捫天——仰攀屋椽就可摸著天,極言其屋高聳,橑(liáo遼,或lǎo老),房椽。
奔星更于閨闥——奔星,即流星。更(gēng),經(jīng)歷。這句是說,流星經(jīng)過宮門。閨闥,宮中小門。
苑虹扡于楯軒——曲虹拖掛在欄桿與窗口。楯,欄桿。
青龍蚴蟉于東葙——青龍,指神仙駕車的馬。蚴蟉(yòu liú幼流),形容龍蜿蜒行走之狀。葙(xiāng相)孫炎注《爾雅》曰:“葙,夾室前堂也。”一說,原本誤作“葙”,據(jù)《考異》改為“箱”,此通“廂”。似以后說為是。
象輿婉僤于西清——象輿,用大象駕馭的仙人之車駕。婉僤(dàn蛋)婉轉(zhuǎn)徐行之狀。西清,清凈之西廂。
靈圄、燕、閑館——靈圄,眾仙之名。燕,閑居。閑館,清閑之館舍。
偓佺與暴于南榮——偓佺(wò quán握詮)仙人名。暴,同“曝”,曬太陽。南榮,指南檐之下。榮,指兩桅角翹起如翼者,稱為“榮”。
醴泉、振崖、嵚巖、㠎嶫——醴泉,甘泉。 即下句中庭通川之水源。振崖,振,據(jù)《考異》當作“裖”,即有整之義。如振衣以使張挺之貌。崖,水涯。這是說用巨石修整水涯。嵚巖,深險之狀。㠎嶫(jié yè杰業(yè))山石高而危。
瑉玉旁唐與玢幽文鱗——瑉(mín)同“珉”,似玉的美石。旁唐,郭璞注曰:“旁塘,言盤礴也。”又說,“玢豳文理貌也”。這兩句是說,美石眾多廣大,其紋理斑然如鱗。
赤瑕駁犖與雜臿其間——赤瑕駁犖(luò落),紅玉色采斑駁。赤瑕,即赤玉。臿,同“插”。這句是說美玉夾雜于崖石之中。
晁采琬琰與和氏——晁采,美玉名,傳說,此玉每當早晨泛有白光,故稱“晁(朝)采”。琬琰,也是美玉。和氏,指春秋時楚人卞和所得的璧玉,即“和氏璧”。
二、略述大意:
“于是,再說離宮別館,滿山遍谷,處處可見。看那高廊四通八達,兩層的軒閣,座座相接。屋椽是雕花的,還用璧玉裝飾椽頭。乘輦之用的閣道,條條相聯(lián),走廊遍布周遭,長得鎮(zhèn)日走不到盡頭,需要半途停宿。這些堂館,是削平了山頭而修建的壘建高臺,層層疊疊。至于洞房的幽深,俯瞰杳眇不見地,仰攀屋椽摸著天;流星可以飛過宮門,曲虹卻拖掛在欄桿與窗口。神仙們駕駛的青龍馬,有如游龍蜿蜒于東廂,大象駕著的仙人車駕蜿轉(zhuǎn)徐行于清凈西廂;眾仙閑居于雅館,有些仙人袒露胸腹在南檐下曬太陽。甘甜泉水涌于凈室,成為中庭過川的源頭。用巨石修整了水涯,深險的巖石仰斜地立著,峰勢高峻,山石高危,還有形狀似刻削而成的奇特山崖,崢嶸之勢,甚為引人。這里,還有大量其他珍異之物:玫瑰碧琳,珊瑚叢生,似玉之美石,更是眾多廣大,具紋理斑然如鱗;一些美玉卻常夾于崖石之中,每早泛白光的‘晁采’和‘琬琰’,就曾混生其間。春秋時楚國的‘和氏璧’,想來,也是從這些類似的、夾雜美玉的崖巖中開掘出來的吧!”
第四層:特寫天下校獵盛況
這幾節(jié)文字是本篇賦的主體部分,是天子游獵賦的重心所在。因此所占篇幅較多,陳述也最詳,以下又有兩層意思——
第一、獵畢置酒張樂,享受聲色
……
“于是乎游戲懈怠, 置酒乎顥天之臺, 張樂乎膠葛之㝢。 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 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 千人唱,萬人和; 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顛歌,族居遞奏,金鼓迭起,鏗鏘闛鞈,洞心駭耳。荊、吳、鄭、衛(wèi)、之聲,《韶》、《濩》、《武》、《象》之樂,陰淫案衍之音,鄢郢繽紛,《激楚》 結(jié)風,俳優(yōu)侏儒,《狄鞮》 之倡:所以娛耳目樂心意者,麗靡爛漫于前。靡曼美色,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嫻都,靚妝刻飾,便嬛綽約,柔橈嬽嬽,嫵媚纖弱,曳獨繭之褕絏,眇閻易以卹削,便姍嫳屑,與俗殊服。芬芳漚郁, 酷烈淑郁; 皓齒燦爛, 宜笑的; 長眉連娟, 微睇綿藐, 色授魂與,心愉于側(cè)。”
一、詮詞釋句:
顥天之臺與膠葛之㝢——前者是說臺高可及昊天,故名。顥,通“昊”。后者是說寥廓空闊之狀。㝢,古“宇”字。
千石與虡與靈鼉之鼓——千石,十二萬斤,每石一百二十斤。虡(jù巨),掛鐘之木架。靈鼉(tuó駝),亦稱揚子鱷。以鼉皮蒙著的鼓。
陶唐氏之舞與葛天氏之歌——前者指唐堯時之舞樂,名“咸池”。后者指古代王者葛天氏之樂。《呂氏春秋·古樂篇》:“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
巴渝宋蔡——本為地名,此指各地的樂舞。
淮南《干遮》與文成顛歌——淮南,漢藩國土樂,《干遮》曲名。文成,漢時遼西縣名。顛,即“滇”,漢西南小國名。
族居、遞奏、鏗鏘、闛鞈——族居,《史記》作“族舉”。一說族居,即“具舉”,有眾樂并奏之意,與下文依次“遞奏”相對,鏗鏘,鐘聲。闛鞈(táng tà堂踏),鼓聲。
洞心駭耳——洞,徹。即驚心震耳。
荊、吳、鄭、衛(wèi)、之聲與《韶》、《濩》、《武》、《象》之樂——前者是指這些地方的流行歌曲,舊時認為“皆淫哇也。”后者是指舜、湯、武王,周公新傳的宮廷古調(diào)雅樂。
陰淫案衍之音與鄢郢繽紛——前者是指其淫靡放縱之樂聲;后者是鄢、郢等地的楚舞。舞態(tài)錯綜雜陳。
《激楚》結(jié)風與俳優(yōu)侏儒與《狄鞮》之倡——《繳楚》,楚地曲名。結(jié)風,音樂結(jié)尾之聲。一說音樂節(jié)急如風。俳優(yōu),古代宮廷雜耍藝人。侏(zhū朱)儒,雜戲中逗笑的矮人,《狄鞮》》(tí提),古代西戎樂曲名,倡,唱歌奏樂之人。
青琴宓妃與絕殊離俗——青琴,神女名。宓(fú伏)妃,傳為伏羲氏之女,后為洛水女神。絕殊離俗,美貌非凡而超群。
嫻都、靚妝、刻飾與便嬛綽約——嫻都,嫻雅美麗。都,美也。靚(jìng凈)妝,粉黛之妝。刻飾,以膠刷鬢,使之整齊,言其上妝十分精致。便嬛(xuān宣)輕巧伶俐之狀。綽約,婉約柔美之貌。
柔橈嬽嬽與獨繭之褕絏——柔橈,身段柔曲婀娜。嬽嬽(yuān淵),曲線起伏之狀。獨繭,一繭之絲,形容綢衣顏色純凈。褕(yú俞),外罩的直襟單衫。絏(yì億),裙子之下緣。
眇、閻易、卹削、便姍、嫳屑——眇,通“妙”,精致。閻易,衣長而寬大。卹(xù旭)削,衣裙邊緣平整之狀。便姍(xiān先)與嫳(biē憋)屑,都指行走時衣裙婆娑的樣子。
漚郁、淑郁、宜笑、的——漚郁,香氣濃烈。淑郁,香氣清美濃厚。宜笑,微露牙齒的巧笑。宜,通“”,露齒之狀。 的(lì利),鮮亮。
連娟、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于側(cè)——連娟,彎曲細長。綿藐,目光美好之狀。色授魂與,色授,是說女子以色相勾人;魂與,男子則以心魂相應。心愉,傾心,心悅。于側(cè),與前文“于前”相呼應。
二、略述大意:
在這一大段的第四層文字中,主要寫了“天子校獵”。首先陳述了天子親獵及獵陣之威壯(已刪略);接著,鋪敘獵畢狂歡,大享聲色,即本節(jié)文字的內(nèi)容。
“為了祝賀校獵成功,于是,放縱游戲一番,在顥天臺上大擺喜慶酒宴。此處有一片空闊寥廓之地,可供放置各種設(shè)施。在那里,首先,豎起掛懸十幾萬斤大鐘的木質(zhì)巨架,以便撞鐘;接著,在周邊掛上五色羽毛裝飾的彩旗,從旁又支上一只用揚子鱷皮張蒙的巨鼓。在演奏時,奏的是唐堯時的古代舞樂,聆聽著古王葛天氏之歌。那場面十分熱鬧,千人唱,萬人和,山岳為之震蕩,川谷也激起了水波。還演奏和跳著巴、渝、宋、蔡等地的樂舞,淮南藩國土樂《干遮》和遼西、云南一帶小地方的音樂,各種樂曲或齊聲并舉,或依次遞奏。其間鐘聲鏗鏘,鼓聲闛鞈,真是穿心震耳!這里,既有荊、吳、鄭、衛(wèi)等地方流行歌曲,又有舜、湯、武、周的宮廷雅樂,還有淫靡放縱之聲和鄢、郢等地的楚舞,舞態(tài)錯綜雜陳。你還可聆聽樂曲結(jié)尾急促如風的楚聲《激楚》與西戎古樂《狄鞮》等曲;還可觀賞到俳優(yōu)、侏儒等雜戲藝人的妙趣橫生的雜耍。這是讓人娛目樂心的節(jié)目,特置之于前。同時,讓人賞心悅目的是一批如神女青琴如洛水女神宓妃那樣的美貌超凡的舞姬與歌伎。她們的裝束,妖冶雅麗,上妝十分精致;體態(tài)輕盈伶俐,曲線起伏,身段婀娜;她們的穿著,身披綢衣純凈一色,頎長寬大,且衣裙邊緣也甚是整齊,走起步來婆娑生姿。她們還不時送來陣陣芬芳,既清香又濃烈,還可瞧見其微露皓牙的巧笑和柳眉流盼的目光。這些女子頻以自己的色相勾人,而男人(包括天子)則以落魂失魄相應。”
第二、獵后猛省,修明政治
這里,又有兩點內(nèi)容——
其一,崇尚節(jié)儉,扶貧濟困,天下更始
“于是酒中樂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 ‘嗟乎! 此大奢侈! 朕以覽聽馀閑,無事棄日,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于此。恐后葉靡麗,遂往而不返,非所以為繼嗣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也。’ 于是乎乃解酒罷獵,而命有司曰: ‘地可墾辟,悉為農(nóng)郊,以贍萌隸。隤墻填塹,使山澤之人得至焉。實陂池而勿禁,虛宮館而勿仞。發(fā)倉廩以救貧窮,補不足,恤鰥寡,存孤獨; 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更始。”
一、詮詞釋句:
酒中與樂酣——酒中(zhòng眾),郭璞曰:“中,半也。”是說酒至半酣。樂酣,樂奏至于高潮。
芒然與似若有亡——芒然,同“茫然”,猶“悵然”。亡,亡失。似若有亡,若有所失。
覽聽馀閑,無事棄日——前者言,聽政既有馀暇。后者說,無事而虛棄時日。棄日,打發(fā)日子。
順天道以殺伐——這指在秋天狩獵。古人認為秋天肅殺之氣,最利于打獵,故云“順天道”。為自己畋獵尋找客觀依據(jù)。
后葉、往而不返與垂統(tǒng)——后葉,《史記》、《漢書》作“后世”,此指后世之帝王。往而不返,沉溺于奢靡之中不知回頭。垂統(tǒng),留下良好傳統(tǒng)。
贍萌隸——贍,贍養(yǎng)。萌隸,平民。萌,在《漢書》及《文選》五臣注中作“氓”,古兩字相通。
聵墻填塹與山澤之人——聵,同“頹“,毀壞。墻,塹(qiàn倩),指苑周的界墻與護溝。山澤之人,指當?shù)氐纳揭熬用瘛?br>
實陂池而勿禁——是說蓄養(yǎng)滿池的魚鱉之類,不禁止民取。
虛宮館而勿仞——寧使宮館空著,也不止宿其中。仞,郭璞曰:“仞,滿也。”這是說,生活節(jié)儉,不常出外游幸。
出德號、易服色、革正朔——號,指政令。出德號,推行施恩于民的政令。易服色,據(jù)《禮記》鄭注:“服色,車馬也。”服,駕馭。色,車馬與祭牲的顏色。每朝均需改制服色以應天道,以明尊卑。據(jù)說,漢朝屬“圭”,故尚黃色。革正朔,正(zhēng幀),指每年之首月;朔,指每月之首日。這是說要改變歷法。漢初襲秦歷,以夏歷十月為正月歲首,至太初元年始改為夏歷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
為更始——建立一個新的開端。
二、略述大意:
“當在酒過半酣,樂曲演奏趨向高潮時,天子茫然有所思,心中感到有某種遺憾,說:‘這是一場大浪費! 原認為在聽政之馀,只在宮中無聊打發(fā)日子,不如順應天道舉行一次秋季校獵,只是借此休息一下罷了。沒想如此排場,怕給后繼者仿效,追求奢靡生活,沉溺于此而不能回頭。這不是為繼嗣創(chuàng)業(yè)留下一個好的傳統(tǒng)啊’! 于是,立即解酒罷獵,向有關(guān)部門頒布命令說:‘可以墾辟的土地,一律成為農(nóng)耕田園,以便贍養(yǎng)平民百姓。并毀掉劃地的苑墻,填埋防衛(wèi)的溝汊,讓山野之民到這里來耕種、居住。那些養(yǎng)滿了水產(chǎn)類的魚池,也不要禁止百姓捕取;即使那些宮館都空著,也不要‘止宿’。其中應當開倉發(fā)糧救濟貧困之民,補助其不足,體恤鰥寡,收養(yǎng)孤獨之人。朝廷還應發(fā)布施恩于民的政令,減省刑罰,革新規(guī)制,改制車馬服色,以應天道,以明尊卑,還要改革歷法,用夏歷代替秦歷。這樣,就可以為天下建立一個新的開端。”
其二、提供六藝,革新朝政,國家大治
“于是歷吉日以齋戒,襲朝服,乘法駕,建華旗,鳴玉鸞,游于六藝之囿,馳騖乎仁義之涂。覽觀《春秋》 之林,射《貍首》,兼《騶虞》; 弋玄鶴, 舞干戚; 載云䍐, 揜群雅; 悲 《伐檀》, 樂 ‘樂胥’,修容乎《禮》 園,翱翔乎《書》 圃; 述《易》 道,放怪獸;登明堂,坐清廟; 次群臣,奏得失; 四海之內(nèi),靡不受獲。于斯之時,天下大說,鄉(xiāng)風而聽,隨流而化。卉然興道而遷義,刑錯而不用; 德隆于三王,而功羨于五帝。若此,故獵乃可喜也。若夫終日馳騁,勞神苦形; 罷車馬之用,撫士卒之精; 費府庫之財,而無德厚之恩; 務在獨樂,不顧眾庶; 忘國家之政,貪雉兔之獲: 則仁者不繇也。從此觀之,齊楚之事,豈不哀哉! 地方不過千里,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墾辟,而人無所食也。夫以諸侯之細,而樂萬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
一、詮詞釋句:
歷、襲與法駕——歷,計算,選擇。襲,穿著。法駕,天子之車駕。其排場比大駕為小,比小駕為大。
玉鸞與六藝——玉鸞,指鈴。形容其聲有如鸞鳴。六藝,即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此句以下的游囿、馳途、觀林,都是借游獵獲獸而喻專心儒家經(jīng)典和學古的成效。
《貍首》、《騶虞》——兩首古詩篇名。傳為天子諸侯在鄉(xiāng)射古禮上所奏。貍與騶虞,均為動物名。
弋玄鶴與舞干戚——弋,射取。玄鶴,相傳舜時之樂歌名“和百之樂”,奏時舞玄鶴。干、戚,古代兩種兵器。干,盾。戚,斧。舜帝,用“舞干戚”感服了南方有苗氏。此借射禽鳥來喻指虞舜時之樂舞,以示取法于帝舜。
云䍐與揜群雅——云䍐(hàn罕),原是捕鳥之羅網(wǎng),此喻指天子前導的旗幟。揜,同“掩”,捕。雅,同“鴉”。以捕鳥喻得士。句意是指網(wǎng)羅天下文雅賢俊之士。
悲《伐檀》與樂“樂胥”——《伐檀》,《詩經(jīng)》中篇名,舊說解作“刺賢者不遇明王”之詩。此賦言天子熱心求賢,故讀《伐檀》而興想。“樂胥”,語出《詩經(jīng)·小雅》。舊解為:“王者樂臣下有才智”,所以讀而樂也。此二句贊天子求賢若渴。
以上文字分述了“游于六藝之囿”的情狀,都用射獵作喻,詞意雙關(guān)。以下文字,是說“潛心于六藝”后的情況。
明堂、清廟與次群臣、奏得失——明堂,天子接見諸侯之處。清廟,太廟,天子祭祀祖先之廟。次群臣、奏得失,即讓群臣依次進奏政事之得失。次,一作“恣”,即恣意進奏。
受獲與鄉(xiāng)風——受獲,以畋獵之收獲喻受到天子之恩澤。鄉(xiāng)風,鄉(xiāng),同“向”。此借“風行”與下句“流水”為喻,說明天子的教化疾速有效,影響巨大。
卉然而遷義與刑錯而不用——卉然,勃然。遷義,歸之于義。刑錯不用,刑罰廢置。錯,同“措”。這是說民眾品德提高,不再犯罪,刑罰棄置不用。
羨于、抏、罷、不繇——羨,超出,泛濫。羨于,超于。抏(wán丸),損耗。罷,同“疲”。繇,同“由”,從也。不繇,是說仁者不走這條路。
囿居九百與諸侯之細——前者是說苑囿就占去了九百方里。此處之“九百”與上文之“千里”,均為平方里。后者是指諸侯國度之小與地位之低。這是“亡是公”把諸侯與天子作比而言。
萬乘與被其尤——萬乘,指天子。尤,過失、錯誤。被其尤,因其過錯帶來的禍殃。
二、略述大意:
“于是,選擇了黃道吉日,進行了齋戒,穿上朝服,用天子之車駕,舉著彩旗,坐著鸞車,驅(qū)良駿遍游了華夏人文之古塬:首游了‘六藝’之經(jīng)囿,馳騁于仁義之圣道(途),觀覽了《春秋》之史林,取得了專心儒經(jīng)和學古的巨大成效。同時,也仿效古王行射禮時所奏的《貍首》、《騶虞》和演舞了《玄鶴》等樂章,還學習舜帝用干、戚兩種武器作舞,化干戈為玉帛,而感服了有苗氏之法,收攬了人心;并且更重視網(wǎng)羅天下的文雅賢俊之士,協(xié)助自己治理天下。由于天子求賢之心熱切,往往使自己讀《伐檀》而興悲,誦“樂胥”之句而快樂。天子因而常常修容于《禮》園,飛翔于《書》圃,述說著《易》道。于是,就放任那些山野御苑之怪獸自由生息,不再興師動眾大舉校獵了。于是,他就登明堂,坐清廟,依次接受諸侯和朝臣們的朝見,讓他們大膽的發(fā)表意見,進奏政事得失。這樣,四海之內(nèi),無不受到天子之恩德。天下也因此大悅,天子的教化有如風行水流那樣迅速地普及各處。庶民們勃然興起,其言行均歸于大義,大家品德提高了,不再犯罪了,那些刑罰還用得著嗎?天子的德行高于三王,其功超過五帝。如此說來,舉行校獵也是一件可喜之事。但是,如若終日馳騁,勞神苦形,使車馬疲乏不堪,大損士卒的精力,徒耗國庫大量財物,卻又得不到德厚之恩,只想天子自己獨樂,不管百姓疾苦。這種忘記國家大政,只貪圖雉兔私獲的做法,是行仁義者所不取的! 由此看來,齊楚爭勝之事,豈不是可哀的嗎?地方只不過千方里,而苑囿卻占九百方里,草木不準墾辟,人們的糧食也沒有。這真是以諸侯小國之細微,來享受天子所有的豪奢。我只怕,這會給百姓帶來災難。”
第三段:擬請圣賢論道,太子霍然病愈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曰: “鄙人固陋,不知忌諱; 乃今日見教,謹受命矣。”
一、詮詞釋句:
二子與愀然——二子,指子虛與烏有先生。愀(qiǎo悄),面容失色之狀。
超若與逡巡避席——超若,悵然。超,通“怊”,即惆的假借字。逡(qūn囷)巡,亦作“逡循”,意謂向后退去。避席,離開席位。
固陋與謹受命——固陋,固塞鄙陋,謂見聞淺少。謹受命,恭敬地聽從教誨。
二、略述大意:
于是,子虛與烏有先生兩位聆聽之馀,面容改色,悵然向后退去,離開了席位,說:“鄙人固塞淺陋,聞見甚少,恭敬地聽從您的教誨。”
****
讀完這個賦中之長篇,留給人們的感受一定不少,大家可以自己去捉摸一下,哪些是主要的?為何是這樣?在這里,我想提幾個問題,請大家加以思索。
一、此篇賦頌之主旨及價值何在?
在論述主旨之前,不妨先看看它的總體構(gòu)思。篇中雖然虛擬了子虛、烏有先生和亡是公幾個有姓名的主要角色和一大群無名的有關(guān)人物。但真正的主角,只有一個,即漢天子(也即漢武帝);它調(diào)動了一切藝術(shù)手段著重描摹的只是一件事:天子校獵;作者全力以赴要說明的也只有一個詞:頌贊。對“天子校獵”,進行這樣百般頌贊,又是為什么?其要害在于:極頌圣德。
試看,為了“頌圣”,作者不惜篇幅(全文約三千多字),盡情地網(wǎng)羅各種事象、物象,對“校獵”,大事鋪排細敘;也為了“頌圣”,又挖空心思(據(jù)說化了幾百天才成此文),千般尋覓極度夸張之辭,對賦文,大加藻飾,以至“巨麗”;還是為了“頌圣”,不滿足于一般的“體物”,而更進入“摹人”,將天子的聲威與豪興,經(jīng)過對其中的人物的細刻詳摹,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如此,文章還通過“天子頓悟”的“拔高”手段,使其得到兩次升華:一次是從“獵禽獸”到“獵民心”的轉(zhuǎn)變;再一次是,從大舉校獵取得天子“獨樂”,經(jīng)過“此大奢侈”的頓悟,一下躍為“四海之內(nèi),靡不受獲”的圣德,而且其“德隆于三王,而功羨于五帝”! 這樣,就將本賦之極贊天子圣德的主旨,驚人突出地表現(xiàn)了出來。
這種“頌德”文章,在當時也許是必要的、適時的。因為西漢武帝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出現(xiàn)了第一個文明巔峰,可以或需要歌頌的東西,自然不少。這也是漢賦從漢初騷體賦變?yōu)闈h大賦的客觀之必需。這是說,司馬相如之所以這樣寫法,也屬事出有因,并非空穴來風,胡作非為。但是,問題出在一個“過”字上。一般地說,“頌帝”,并非不可,但不能流于“濫頌”、“妄贊”,更不宜將人變成了“神”,任意加以虛夸(有人認為,此賦的真正目的,通過“頌德”進行諷諫,這可聊備一格)。
但是,整體的漢大賦,作為一種歷史存在,自有其存在的價值。除了上述已說到的適應當時社會需求之外,其積極作用,還表現(xiàn)在:它規(guī)模較大地反映了漢王朝上升時期的繁榮氣象和廣大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化盛況;賦中的大量辭匯和一些宮宛題材作品,對后世了解當時都城建設(shè)及博物知識,都具有文物、史料價值;它們中有些用賦來表達純理性觀念,如班固的《幽通賦》等,更有獨創(chuàng)意義,對于后世類似作品(如陸機的《文賦》等)的出現(xiàn),有其直接的影響。
二、此篇大賦在藝術(shù)上同騷體賦有何區(qū)別與發(fā)展?
司馬相如這篇《上林賦》(與《子虛賦》系姊妹篇),是漢大賦中的主要代表作,最能顯示賦體文學的基本特征。如若將它同騷體賦的代表作枚乘《七發(fā)》作一比較,就可以看出,《上林賦》,保留了作為“賦體”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問答體、注意用韻和鋪排夸張,以及散文化行文等。但它又有了自己的不少發(fā)展與變異。主要是——
首先,在文旨的確立上有了偏移,甚至是背向發(fā)展。《七發(fā)》的揭露與批判,是作為賦體文學一個重要因素而存在的,是文學的先進性之所系。但在《上林賦》等司馬相如諸賦中,卻變成了為統(tǒng)治宣揚“君威”、“圣德”的御用之物。這同《七發(fā)》的批判精神正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鋪采摛文,排比夸飾,原是賦體作品藝術(shù)表達上的基本手段。可是,到了《上林賦》,此法運用規(guī)模之大,“出鏡”率之高和渲染密度之強,居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文章中的段段、句句,以至事事、物物,都大加鋪陳夸飾,成為“架床疊屋,鋪錦列繡”的惹人嫌煩的貨色。
再次,物化作用,夸大無邊。作為賦體文章,“體物”之術(shù)的運用,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讓它任意膨脹,以至沖破應有的規(guī)范,那其效適得其反。在文中,作者似乎只要抓住一物,不管是山是水,是獸是魚,或者是人是神,甚至大到宇寰,小至草芥等等萬物,都要展開鋪排夸飾,大“賦”一番,不禁攪得人們眼花繚亂。
附圖五十九:
司馬相如
上一篇:中國古代辭賦與駢文
下一篇:兩宋散文·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