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皇甫松·采蓮子》皇甫松
皇甫松
菡萏香連十頃陂①。小姑貪戲采蓮遲②。晚來弄水船頭濕,更脫紅裙裹鴨兒。
船動湖光滟滟秋③。貪看年少信船流④。無端隔水拋蓮子⑤,遙被人知半日羞。
注釋 ①菡萏:荷花。《爾雅·釋草》:“(荷),其華菡萏。”陂:池塘。②小姑:年輕的女子,少女。貪戲:貪戀嬉戲玩耍。③滟滟(yàn):水波動蕩閃光的樣子。④信:隨意,聽任。信船流:聽任著船兒隨著流水四處飄蕩。⑤無端:無緣無故,沒有原因。
鑒賞 第一首詞是描寫采蓮女子的天真活潑之態,第二首是描寫采蓮女子的大膽與嬌羞之態。兩首詞詞風清新,一掃花間派的綺麗濃艷之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風情人物圖,富有民歌氣息。
仕女圖 【清】 管念慈
兩首詞兩相映照,密不可分。“菡萏香連十頃陂”,這一句首先從視覺與嗅覺兩方面給讀者以沖擊:一望無際的水面上是大片大片的荷葉,真有楊萬里筆下“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感覺。一陣微風吹過,水面上蕩起微微漣漪,尚未凋謝的荷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整個畫面充滿清幽寂靜之美。“小姑貪戲采蓮遲”,少女由于平時獨居深閨,煞是寂寞,今日與眾姐妹一起入荷塘采蓮,她劃著小船,在荷葉中穿梭嬉戲著,因而耽誤了時間。“晚來弄水船頭濕”,“晚來”承接上句的“采蓮遲”,“弄水”照應了上句的“貪戲”。貪玩推遲了采蓮時間,只能晚回家,她坐在船頭上,一邊欣賞著荷塘景色,一邊用腳丫拍打著水面,水濺到船上,弄濕了船頭。天真活潑之態盡現,然而更有令人出乎意料之舉,“更脫紅裙裹鴨兒”。一只鴨子孤零零在水面上游蕩著,少女看見了,就將其抱入懷中,怕它凍著,甚至脫下紅裙裹著它。正如清況周頤在《餐櫻廡詞話》所言:“寫出閨娃稚憨情態,匪夷所思,是何妙筆乃爾!”
第二首首句“船動湖光滟滟秋”與第一首一樣,同樣是描寫荷塘湖面風光。此時正是午后,陽光灑落在湖面上,湖上波光粼粼,水波蕩漾,倒映在湖中的秋色也隨之蕩漾。“滟滟”表明水波蕩漾。“船動”是對“湖光滟滟”的解釋,湖面上的水之所以會蕩漾,既非風吹水動,亦非飛鳥掠水而動,而是“船動”。“秋”,一則即指秋色,二則點明此時正是采蓮時節。“貪看年少信船流”,表明了主人公是位女子。由于長期幽居深閨,很少見到男人,此時看到一英俊男子,采蓮女竟停止劃槳,癡看著意中人,任由船兒漂流。“貪看”二字充分體現了采蓮女的大膽與熱情。湖水蕩漾,女子的心中也蕩起陣陣漣漪,英俊少年激起了她追求愛情的勇氣,于是她“無端隔水拋蓮子”,抓起一把蓮子,扔向那少年。“蓮”與“憐”諧音,在南方民歌中,扔蓮子有表示愛情之意,此女子借此向少年表達愛慕之意,饒有情趣。“無端”表明該女子根本沒有考慮后果就將蓮子拋出,甚至將女孩的矜持都置之不顧了,此處可以看出其大膽。“遙被人知半日羞”,蓮子拋出后,才發覺周遭正有人看到此場景,這是多么不好意思啊! 想到此,她不由得低下了頭,羞紅了臉,心里暗暗埋怨自己太魯莽了,為什么不等到無人時再扔呢?“半日羞”,將一個處于青春朦朧期的女子嬌羞之態表現得活靈活現,主人公的形象也更加豐富飽滿。
“此二首中之‘舉棹’、‘年少’,皆和聲也。采蓮時,女伴甚多,一人唱‘菡萏香連十頃陂’一句,馀人齊唱‘舉棹’和之。第二、三、四句亦同。此二首寫采蓮女子之生活片段,非常生動,讀之如見電影鏡頭,將當日采蓮情景攝入,有非畫筆所能描繪者。”(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此二首詞通過對采蓮女子的幾個微小動作的描寫,將她的天真爛漫與嬌羞之態刻畫得惟妙惟肖,真是“人情中語,體貼工致,不減覿面見之”(明湯顯祖評《花間集》卷一)。語言清新雋永,既有精致華美之風,又大膽吸收、借鑒民歌的樸實直率,渾然天成。(肖巧紅)
集評 明·鐘惺、譚元春:“寫出極憨便佳。”(《唐詩歸》)
鏈接 皇甫松《采蓮子》詞的體制之辨。《采蓮子》原為唐代的教坊舊曲,后用為詞牌,單調,二十八字,平聲韻。皇甫松的這兩首詞作,也有人將其視為七言絕句。如清王奕清《欽定詞譜》卷一云:“此亦七言絕句,其‘舉棹’‘年少’(按:皇甫松此二首作品的第一、第三句后注“舉棹”二字,第二、第四句后注“年少”二字),乃歌時相和之聲,與竹枝體同。但《竹枝》以‘竹枝’二字和于句中,‘女兒’二字和于句尾,此則一句一和聲耳。”從這兩首作品的體制之辨,可以看出早期詞作和詩歌之間的密切聯系。
上一篇:《兩宋詞·柳永·采蓮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陸游·釵頭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