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章謙亨·步蟾宮》章謙亨
章謙亨
守 歲
團圞小酌醺醺醉①。 廝捱著、沒人肯睡②。 呼盧直到五更頭③,便鋪了妝臺梳洗④。庭前鼓吹喧人耳。驀忽地、又添一歲。休嫌不足少年時,有多少、老如我底⑤。
注釋 ①團圞(luán):團聚。②廝捱:宋人口語,猶言頂著、抵住、支撐著、緊挨著。③呼盧:即呼盧喝雉,古代一種賭博方式。用木骰子五枚,每枚兩面,一面涂黑,畫牛犢,一面涂白,畫雉。一擲五枚皆黑為盧,為最勝采,四黑一白為雉,次勝采。擲時人人爭相呼盧,故名。④鋪:展開。⑤我底:我這樣。
八子觀燈圖 【清】 閔貞 江蘇揚州博物館藏
鑒賞 關于辭舊迎新的詩詞,悲傷的莫過于唐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歡快的又有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是章謙亨的這首于嘉熙三年為浙東提刑時寫下的《步蟾宮·守歲》,卻在平淡中有著趣味,仿佛這詞人只是我們身邊的親人,和我們一起守著歲末的時辰。詞中所寫除夜之景,是千百年來中國民間尋常人家過年時的情形,所以該詞首先予人一種親切感。
起筆寫“團圞”,團圞宴,又叫合家歡筵席,即年夜飯。 吃年夜飯時喝了一些酒,有著醺醺然的醉意。一家人圍著火爐烤著火,一起說著些尋常的話,等著新年的到來。“廝捱著、沒人肯睡”,這是極通俗的口語。孩子們到了這晚都很興奮,吃著糖果點心,學著大人們不肯睡;大人們呢,圍著桌子玩一種叫“呼盧”的游戲。骰子扔出去時,每個人都爭著喊“盧盧盧”,那情形又熱鬧又好玩。一直鬧到五更出頭,大家才興致勃勃地散去,梳洗著,準備休息。
這時庭外的鞭炮聲忽然噼里啪啦、震天動地響起來了。一時心里還有些奇怪,瞬間便明白過來,原來新年到了。“又添一歲”,又過了一年,而自己又老了一歲。在這一晚,時間的流逝顯得格外清晰。如果說小孩子們在此時滿心都是過節歡喜的話,對于步入中年的人們來說,卻難免容易陷入年華易逝的惆悵。蘇軾在《守歲》的詩里,不是無奈地說過么?“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這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家家戶戶都用了天真虔誠的心來迎接。可是到了那一點,卻又容易讓人覺得惘然。然而詞人并未困于“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陳師道《除夜對酒贈少章》)的凄然情感中,他轉筆一振,出人意料地寫道:“休嫌不足少年時,有多少、老如我底。”寫除夜的詩歌歷來以悲苦居多,而詞人卻一反常語地說:不要心嫌不足,空把少年時光追慕,要知道又有多少人,像我這樣老的。
與其說這是自嘲,不如說這是曠達。“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美人遲暮是悲哀的,因為太執著于那已經流逝的美好,而智者遲暮是平和的,因為所有過去的美好均是逝川之水,而來日,也在這水流之中。
章謙亨留下的詞作很少,《全宋詞》僅錄9首。他的詞作多直抒胸臆,曠放自然,時人視為有“風采”。他有一日登樓望遠,看見云朵遮住了鵝湖山,竟然直呼:“被誰偷了最高山?將謂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間。”(《浪淘沙·云藏鵝湖山》)他就是如此笑談風云。(黃阿莎)
集評 宋·周密:“章牧之謙亨嘗為浙東憲,風采為一時所稱。然醞藉滑稽,嘗賦《守歲》小詞云(略)。”(《浩然齋雅談》卷下)
鏈接 宋代已盛行放爆竹。燃放爆竹的風俗在中國歷史悠久,古人用火燃竹,使竹腔爆裂,發出嗶剝之聲,用以驅鬼避邪。火藥發明后,人們將火藥填充在竹筒或紙筒內,以藥引燃發火藥爆炸發聲,故稱“爆仗”或“炮仗”,然亦沿稱爆竹。宋代,此俗尤盛,且滲入喜慶、娛樂的因素,宮禁、民間不僅在除夕、元旦時競放爆竹,“聲震如雷”,“喧闐徹夜”,而且還在其他歲時節日與喜慶娛樂時燃放。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等書即載有觀百戲、觀潮時燃放爆仗、“水爆”的情景。宋代所放爆竹有沿襲古時燃竹者,如范成大《村田樂府》云:“截筒五尺煨以薪,當階擊地雷霆吼。”然更多者為火藥爆仗。當時,人們已普遍用紙、麻、火藥等為原料制作爆仗,街市上亦有專門制作、出售爆仗的商販。其樣式有百余種,分為單響和雙響兩類,并出現了以藥引串連、燃時連響的鞭炮,如周密《武林舊事·歲除》載:“至于爆仗,有為果子、人物等類不一。而殿司所進屏風,外畫鐘馗捕鬼之類,而內藏藥線,一爇連百馀不絕。”
守歲。守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除夕》中記載道:“是夜(除夕),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歷代都有關于“守歲”的詩詞傳世,如蘇東坡《守歲》詩云:“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上一篇:《兩宋詞·韓淲·步蟾宮》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邦彥·氐州第一》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