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舜民·賣花聲》張舜民
張舜民
題岳陽樓
樓上久踟躇①。地遠身孤。擬將憔悴吊三閭②。自是長安日 下影,流落江湖③。爛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滿平蕪④。試問寒沙新到雁,應(yīng)有來書⑤。
注釋 ①踟躇(chíchú):心里猶豫,要走不走的樣子。②吊三閭:三閭,指屈原,屈原曾為楚國三閭大夫。西漢賈誼有《吊屈原賦》憑吊屈原。③“自是”二句:化用孟郊《失意歸吳因寄東臺劉復(fù)侍御》詩句“長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④“暝(míng)色”句:寫黃昏的顏色布滿了原野。暝,黃昏。平蕪,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⑤“試問”二句: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
鑒賞 這首詞作于元豐六年(1083),張舜民因作詩有誹謗朝廷之嫌,被貶為監(jiān)郴州酒稅,途經(jīng)岳陽,登岳陽樓作詞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二首。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大量化用典故、成句,在感情上,也比上一首詞更加沉郁悲痛。
開篇首句就描寫了一個在危樓上踟躕、猶豫、彷徨、徘徊的遷客形象,一種孤獨感油然而生。接下來“地遠身孤”四字,簡潔地把作者的悲傷和孤獨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一開頭與以歡宴景象開頭的第一首《賣花聲》詞,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接下去一句是懷古,古代文人往往借吊屈原來表達自己遭讒含冤、報國無門的哀怨,而作者還是“將憔悴”來吊屈原,不僅哀怨而且還有一種喪魂落魄的感覺。上闋末句幾乎套用了孟郊詩(見本詞注釋③),再次寫出自己去國懷鄉(xiāng)的哀情。孟郊詩題“失意歸吳因寄”,此時的詞人卻不是“失意”那么簡單,而且他更不是“歸”,他的哀情自然比孟郊更加深切。所謂“長安日下影”既是說自己曾經(jīng)在京城供職,也是表達自己希望報效國家的心愿。
江峰雁影圖 蕭俊賢
下闋寫醉,而且是爛醉,并且是在作者希望“爛醉且消除”的情況下終究還是醉了。為什么要喝醉? 因為“不醉何如”——不喝醉又能怎么樣呢,如此深的痛楚已經(jīng)不是清醒的人所能承受的了。“又看”句的一個“又”字很有意思,通常來說“又看……”總是寫時間流逝得快,不知不覺又是一天黃昏了,表示他因為痛苦而爛醉,便在爛醉中蹉跎了歲月,作者這兒首先也應(yīng)該有這一層意思。但是除此之外,它還描寫了作者在看到許多悲傷的景色之后,又看到了另一個悲傷的景色“暝色滿平蕪”,從而引發(fā)出更悲傷的情緒——因此,這兒的“又”既是時間上的,又是空間上的。歐陽修《踏莎行》有“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平蕪”在古代詩詞中往往是一個充滿哀傷的場景,何況還是在暝色將滿的時候,故“暝色滿平蕪”句起到了雙重強調(diào)的作用。最后兩句是寫對親友的思念,用“寒沙”一詞突出了夜色漸深時清冷的環(huán)境,更能烘托作者的心境。“鴻雁傳書”的典故歷來常用,不過這里作者卻用一個奇妙的問句:“應(yīng)有來書”——應(yīng)該有給我的信吧?什么叫應(yīng)該有,這是一種肯定又不肯定,期盼又害怕失望的微妙心情,寫得極其真切。
總體上來說,這首詞一味寫自己的憂傷,雖然層層鋪進,但終究不如上一首《賣花聲》詞飽滿,它的結(jié)構(gòu)也不夠巧妙;但它所化用的典故貼切精致,整體感情更加深沉、真摯,因此也頗得前人的贊許。(姚蘇杰)
鏈接 《賣花聲》詞牌。《賣花聲》即是《浪淘沙》詞牌的別稱。
陽關(guān)曲。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律詩《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此詩清麗動人,哀而不傷,在當時及后來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被譜入樂府時,選取了詩句中的詞語改名《渭城曲》,又名《陽關(guān)曲》。現(xiàn)代有名曲《陽關(guān)三疊》,全曲共分三大段,乃是用一個基本曲調(diào)將原詩反復(fù)詠唱三遍,故稱“三疊”。詞雖是原詞,而曲已去古較遠。
宋代頗為重視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也稱“端五”“重午”“重五”“天中節(jié)”,節(jié)期在五月初五。宋代對此節(jié)頗為重視。自五月初一起,街市上即出售桃、柳、葵花、菖蒲、艾葉等。端午前一日更盛,自隔宿及五更,沿門唱賣聲滿街不絕。端午日,家家將上述物品及茭、粽子、五色水團、時新瓜果、五色瘟紙、茶酒等鋪設(shè)于當門口供養(yǎng)。又畫張?zhí)鞄熛瘢蚝夏嗨苤园瑸轭^,用蒜作拳,掛于門額,以禳邪毒。有些仕宦人家還以生朱砂于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jié),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民間多于此日采集百草或修制藥品,飲菖蒲酒,以彩線系臂,并刻菖蒲為人形或葫蘆形而佩之,用以避瘟邪。小孩則以錦帛裹蚌粉,填以棉絮,形若數(shù)珠,佩以吸汗氣。朝廷亦以之為大節(jié),祠部規(guī)定官員休假一天。內(nèi)司意思局例以菖蒲、通草刻天師馭虎像,飾以各種時物,為宮禁之用。皇帝親筆書葵榴畫扇,與艾虎、紗匹段等分賜近臣。諸道觀則以經(jīng)筒、符袋、靈符、卷軸等贈送貴宦之家。因民俗以端午為馬本命,故宮中及富貴之家皆以五彩裝飾馬尾,奇韉寶轡,充滿道途。南方地區(qū)則多于是日舉行龍舟競渡活動。當時盛行的節(jié)物有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等。古時以端午為“惡日”,故主要節(jié)俗活動為驅(qū)瘟避邪;至宋代,娛樂賞玩內(nèi)容不斷增加,時人以其日為“葵榴斗艷,梔艾爭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之佳景時節(jié),故“士庶遞相宴賞”,“不特富家巨室為然,雖貧乏之人,亦且對時行樂也”(吳自牧《夢粱錄·五月》)。
上一篇:《兩宋詞·賀鑄·凌歊》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黃昇·賣花聲》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