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李冠·六州歌頭》李 冠
李 冠
秦亡草昧①,劉項起吞并。鞭寰宇。驅龍虎。掃欃槍②。斬長鯨。血染中原戰。視馀耳③,皆鷹犬。平禍亂。歸炎漢。勢奔傾。兵散月明。風急旌旗亂,刁斗三更④。共虞姬相對,泣聽楚歌聲。玉帳魂驚。淚盈盈。念花無主。凝愁苦。揮雪刃,掩泉扃⑤。時不利。騅不逝。困陰陵⑥。叱追兵。嗚喑摧天地,望歸路,忍偷生。功蓋世,何處見遺靈。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傷情。勝負難憑。
雪圖 【五代】 巨然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草昧:蒙昧,不開化,這里作荒蕪解,形容秦的滅亡。②欃槍(chánchēng):彗星,這里用來比喻秦朝。③馀耳:指張耳、陳馀,都是參加反秦起義的人物。秦亡后,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封陳馀三縣地。④刁斗:古代行軍用具,銅質,有柄,斗形,日間用以燒飯,夜間用來打更。⑤泉扃:九泉,地下。⑥陰陵:秦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
鑒賞 這是一首長調懷古詠史詞,作者過項羽廟有感而作。全詞通篇隱括《史記·項羽本紀》,把項羽從起兵到失敗的曲折歷程熔鑄在詞中,再現了楚漢相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同時塑造了項羽的英雄形象和雄偉氣概,很有藝術特色。其藝術特點主要有三:
首先,詳略得當,虛實結合。李冠把全詞的重點放在了項羽失敗以后,同時又能顧及人物事跡的全局。上闋概括秦亡后,劉項逐鹿爭鼎。一“亡”一“起”,簡潔凝練。詠史詞如果太實則失之呆滯,太虛則失之空疏,虛實得當,以事寫情,才能自然高妙。開篇“劉項起吞并”以下追述起兵滅秦幾句,只用幾個形象比喻帶過,這是虛寫。劉、項五年的激烈戰爭,劉邦削平諸侯,取得決定性勝利,也只用“視馀耳,皆鷹犬。平禍亂。歸炎漢”幾句帶過,虛中有實。既概括了史實,也以對史實的剪裁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態度。
其次,語言精練,生動形象。上闋“視馀耳,皆鷹犬。平禍亂。歸炎漢。勢奔傾”等數句概括的是一段重大史實:楚漢戰爭時,項羽扶植張耳、陳馀等人,封他們為王以對抗劉邦,然而在劉邦看來,他們只不過是鷹犬而已,后來張耳投降,陳馀被殺,項羽分封的眾諸侯,投降的投降,被消滅的消滅,楚漢勢力此消彼長,劉邦轉攻,項羽轉守,率眾南走。“共虞姬相對,泣聽楚歌聲。玉帳魂驚”等句則是寫昔日的西楚霸王在垓下被圍,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與虞姬泣別的悲壯場面。“兵散”“旌旗亂”“泣聽”“魂驚”等詞渲染了濃厚的悲劇氣氛,形象地描繪出了項羽英雄末路、慘烈凄楚的形象。下闋“淚盈盈。念花無主。凝愁苦。揮雪刃,掩泉扃”等數句表現虞姬對項羽忠貞不二的真摯感情,“念”“凝”“揮”“掩”等幾個動詞連用,一氣呵成,既塑造了虞姬的貞烈形象,又烘托了二人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
第三,筆帶情感,慷慨激昂。楚漢相爭,項羽是失敗者,在歷史上也陷入了“寂寞身后名”的境地。歷史上只有司馬遷滿懷激情,寫出了《項羽本紀》,對他的歷史作用作了充分肯定,稱贊他滅秦的功業為“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李冠此詞通篇隱括《項羽本紀》,著重描寫他的英雄氣概,寫得激昂慷慨。“鞭、驅、掃、嶄”四句形象地概括了項羽發展壯大以及消滅秦軍主力的赫赫戰功。下闋“功蓋世,何處見遺靈”表現了詞人對項羽的高度評價。一個功勛蓋世的人物,他的遺靈卻無處可見,所看到的只是“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凋零”。“靜、寒、冷、細、凋零”,構成了一片荒寂景象,和項氏當年反秦時威武雄壯的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后集中地表現了作者的哀傷感悼之情:“遣行人到此,追念益傷情。勝負難憑”! 一時的勝負是難以憑信的,但項羽在歷史上創造的巨大歷史功績卻是永垂不朽的,表達了作者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也抒寫了他對項羽的無限同情和深深哀悼。
全詞既有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又有纏綿悱惻的細部描寫,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悲劇色彩,讀來令人扼腕感嘆,回味無窮。李冠此詞不愧為宋豪放詞、懷古詞中的杰出代表,也為后來蘇、辛一派的豪放詞壯大開辟了先河。
關于此詞的作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宋人黃昇以為宋人劉潛所作,《朝野遺記》以為京東張、李二生所作。宋陳師道《后山詩話》云:“(李)冠,齊人,為《六州歌頭》,道劉、項事,慷慨雄偉。劉潛,大俠也,喜誦之。”陳師道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死于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上距李冠、劉潛不遠,他的說法較可信。此外,這首詞和李冠的另一首《六州歌頭·驪山》的詞風也很相近,當出自一人之手。(李飛躍)
鏈接 作為詞調之“序”的由來。“序”本用于音樂曲調,指唐宋大曲的序曲。器樂曲和歌曲在大曲中往往起著向舞曲的過渡作用,故稱為“序”。“序”曲部分又分“散序”和“中序”兩種類型。“散序”主要指大曲開始時由器樂獨奏、輪奏或合奏的樂曲部分,因為它多用散板,節奏自由,不歌不舞,起序奏作用,故名“散序”。“中序”則是指大曲前部或中間的一段歌唱的部分,主要使用緩板,以器樂曲伴奏,起著向舞曲過渡的作用,故名“中序”。據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自注云:“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稱“序拍”或“歌頭”。唐宋詞調中也有摘取大曲的“散序”尤其是“中序”的一遍而成者,這些曲調多數帶有“序”“遍”或“歌頭”等后綴,有的則直接以《歌頭》命名。唐宋詞人也多有依照“序”曲填寫歌詞者,如五代西蜀毛文錫有《甘州遍》一詞,后唐莊宗李存勖作《歌頭》一首,宋代晏幾道有《泛清波摘遍》等作,蘇軾、賀鑄等有《水調歌頭》《六州歌頭》等作,姜夔有《霓裳中序第一》之作,吳文英、汪元量等有《鶯啼序》之作,王詵及無名氏有《換遍歌頭》《傾杯序》等作。于是,“序”又具有了兼指依照“序”曲填寫的歌詞含義。摘取“序”曲所作之詞一般篇幅較長,字數較多,大多可納入長調詞的范圍。如《水調歌頭》分上下兩片,凡95字;《六州歌頭》分上下兩片,凡143字;最典型的是《鶯啼序》,分四疊,長達240字。(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宋神宗改革兵制之法——置將法。宋初更戍法造成“將不專兵,兵不知將”諸積弊,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朝廷開始在軍中進行置將以統領固定兵力的改革。主要內容是以不同番號禁軍指揮,混合組成將的編制,將下設部,部下設隊(也有保留原來指揮、都編制者)。一將兵力一般有數千人,少數有達萬余者,統領官為正將、副將(三千人左右者置單將),下設押隊使臣、訓練官、部將、隊將等職。其番號以路為名,依次排序,如某路第某將,總計各路共設一百四十余將。此即置將法,又稱將兵法。北宋末,在將之上又設軍,以統制為軍級編制的長官。這樣,禁軍編制由廂、軍、營(指揮)、都四級,逐漸演變為軍、將、部、隊四級。南宋軍隊多采用置將法后的四級編制。
上一篇:《兩宋詞·周邦彥·六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賀鑄·六州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