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周密·木蘭花慢》周 密
周 密
斷橋殘雪①
覓梅花信息,擁吟袖,暮鞭寒。自放鶴人歸②,月香水影③,詩冷孤山。 等閑。 冸寒睍暖④,看融城、御水到人間。瓦隴竹根更好⑤,柳邊小駐游鞍。
瑯玕⑥。半倚云灣。孤棹晚、載詩還。是醉魂醒處,畫橋第二,奩月初三。東闌。有人步玉⑦,怪冰泥、沁濕錦鹓斑⑧。還見晴波漲綠,謝池夢草相關⑨。
注釋 ①斷橋殘雪:西湖十景之一。②放鶴人:指北宋名士林逋。林逋隱居西湖孤山二十余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③月香水影:化用林逋《山園小梅》詠梅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④冸(pàn):融化。 睍(xiàn):日光。 ⑤“瓦隴”句:語出唐韓愈《詠雪贈張籍》:“度前鋪瓦隴,發(fā)本積墻隈。”此謂雪將融時,瓦隴上、竹林下景色最為宜人。⑥瑯玕:美玉。此代指青竹。⑦步玉:玉,代雪。謂有人在雪上行走。⑧錦鹓(yuān)斑:此處指錦緞鞋上繡著鸞鳳一類鳥的圖案。⑨謝池夢草:化用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詩句。《南史·謝惠連傳》稱,這兩句詩是謝靈運夢見他的弟弟謝惠連,文思大暢所得,故稱“夢草”。
鑒賞 這是描寫西湖十景的一組詞中的一首,作于景定四年(1263)。這組詞的詞序云:“西湖十景尚矣。張成子嘗賦《應天長》十闋夸余曰:‘是古今詞家未能道者。’余時年少氣銳,謂:‘此人間景,余與子皆人間人,子能道,余顧不能道耶?’冥搜六日而詞成。成子驚賞敏妙,許放出一頭地。異日霞翁見之,曰:‘語麗矣,如律未協(xié)何?’遂相與訂正,閱數(shù)月而后定。是知詞不難作,而難于改;語不難工,而難于協(xié)。翁往矣,賞音寂然,姑述其概,以寄余懷云。”
幽居樂事圖之踏雪 【明】 陸治 故宮博物院藏
從詞序可知,這一組詞,乃是為了與張成子十首《應天長》爭奇斗巧的逞才之作,是典型的同題共作,寫成后,又經(jīng)過紫霞翁楊纘進行音律修訂。所以這組詞有兩個明顯的特色,一是字句雕琢精妙,二是音律工穩(wěn)協(xié)音。這組周密早期的代表作,預示并且奠定了他此后的寫作風格。
此首詞題為“斷橋殘雪”,可知詞眼在“雪”。關于詠雪的詩句,晉陶淵明有“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唐岑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然此詞卻不著意于對雪的具體刻畫,甚至無一筆提及“雪”。在構思時,周密避開了傳統(tǒng)的詠雪模式,而是重在寫賞雪之人,通過賞雪之人的所見所感和行程流轉,寫出雪后西湖的素顏寧靜。
“覓梅花信息,擁吟袖,暮鞭寒。”首句宛如一幅暮雪行吟圖,在天寒日暮之際,詞人騎著馬,手握冰冷的馬鞭,獨自頂著風寒,踏雪尋梅,吟詩作賦。宋人筆記中記載,每值大雪,李清照就要“頂笠披蓑,循城遠覓以尋詩”,文人雅興,別有情趣。詞人一路賞雪一路行吟,不覺來到孤山,于是有“自放鶴人歸,月香水影,詩冷孤山”之句。西湖邊的孤山,是北宋詩人林逋的隱居之所,他獨居終身,養(yǎng)鶴植梅,留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詠梅名句。孤山的梅花自此別具風雅,文人賞梅,多來此地。“覓梅花信息”的詞人來到孤山腳下,卻在日暮中感覺到人去樓空的孤寂,一個“冷”字,既是內(nèi)心的感受,又與“暮鞭寒”中的“寒”字呼應,寫出雪后的寒冷。
“等閑。 冸寒睍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間。”此句或許為詞人的想象之筆,意思是說,不多久便會雪后初晴,日光融雪,宮中御溝中的積雪成水,也會流到城中,到時冰融雪化,又別是一番風景。“瓦隴竹根更好”,寫詞人一路賞雪,來到竹籬人家,感慨于瓦上竹根中殘雪依稀,便在柳邊駐足,此語出自唐韓愈《詠雪贈張籍》“度前鋪瓦隴,發(fā)本積墻隈”,雖未點出“雪”,卻處處在寫雪。
上闋既提到“竹根”,下闋便過渡到“瑯玕”。當乘船遠去時,看見一叢竹林,半灣小洲,仿佛修竹倚在云中港灣。對應首句的“擁吟袖”,此處出現(xiàn)“載詩還”,可知一日的踏雪尋詩之旅即將落下帷幕,而時光也從“暮”歸于“晚”。西湖夜景,令人沉醉,“是醉魂醒處,畫橋第二,奩月初三”,以“畫橋”喻錦帶橋,將初三的新月比作如奩鏡般秀美修長,在句法上,此句與羅椅在《柳梢青》中的“何處銷魂,初三夜月,第四橋春”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鏡頭忽然轉換,詞人的筆觸忽然轉入路邊的人家:“東闌。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濕錦鹓斑。”在東邊的花園中,有一個女子正踏雪而來,積雪弄濕了鞋面,她不高興地責怪起冰雪泥巴來。這是詞人回程路上的所見么?還是他想象中佳人的憨態(tài)呢?也許后者更為妥當。“還見晴波漲綠,謝池夢草相關”,尾句結于春日的想象,也許雪融冰化的那日,便是晴波漲綠的春天來臨。
詞至此,悄然結束尾聲,卻仍有輕音遠韻,裊裊回響。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評價道:“公謹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無與為匹。”這段評價并不適用于周密所有的詞作,但就這一首《木蘭花慢·斷橋殘雪》而言,是非常適合的。(黃阿莎)
集評 俞陛云:“詠‘蘇堤春曉’,則言曉妝之人;詠‘平湖秋月’,則言倚闌之人;此詠‘殘雪’,則言尋梅及踏雪之人,景中有人,便增姿態(tài),詞家之思路也。凡自城中至孤山探雪后梅花者,必道出斷橋,故在題前著筆,而用‘寒’、‘冷’等字,以狀雪后。因沿堤尚有錦帶橋,故云‘畫橋第二’,非蘇堤之第二橋也。此詞詠‘殘雪’,不及《春曉》《秋月》二詞境界寬展,著想較難。而‘瓦隴竹根’及冰鞋踏濕等句,頗見思致。結句‘晴波漲綠’,則言雪消而春水漸生矣。”(《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上一篇:《兩宋詞·劉仙倫·木蘭花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劉克莊·木蘭花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