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沁園春》辛棄疾
辛棄疾
帶湖新居將成①
三徑初成②,鶴怨猿驚③,稼軒未來④。甚云山自許⑤,平生意氣,衣冠人笑⑥,抵死塵埃⑦。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⑧。秋江上,看驚弦雁避⑨,駭浪船回⑩。東岡更葺茅齋(11)。好都把、軒窗臨水開(12)。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13),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華燈侍宴圖 【宋】 馬遠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帶湖新居:辛棄疾于淳熙八年(1181)開始在帶湖營建新居。帶湖,位于信州府(今江西上饒)城北靈山下。湖面呈狹長形,因名。稼軒曾在此隱居十年。②三徑:《三輔決錄》載西漢末年兗州刺史蔣詡辭官歸隱,于院中辟三徑,唯與高人雅士交往。后以“三徑”代指隱居者的家園。③鶴怨猿驚:化用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句:“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④稼軒:辛棄疾在帶湖新居中臨田造屋,取名“稼軒”,并以此作為自己的名號。⑤甚:為甚,為什么。⑥衣冠人笑:人笑衣冠。衣冠,代指為官者。⑦抵死:總是。⑧莼羹鱸膾:用西晉張翰棄官南歸事。《世說新語·識鑒篇》:“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季鷹,張翰的字。莼(chún),莼菜,一種生在南方的水草,嫩葉可以做湯。膾(kuài),細切的魚、肉。⑨驚弦雁避:大雁躲避弓箭。南北朝庾信詩:“麋興麗前,雁落驚弦。”⑩駭浪:大浪。(11)葺(qì):用茅草覆蓋房子。(12)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室。(13)“秋菊”二句:喻志行高潔。屈原《離騷》有“餐秋菊之落英”“紉秋蘭以為佩”等句。
鑒賞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四十二歲的稼軒在江西安撫使任上,這年春天他開始在信州府北靈山下風光秀麗的帶湖一帶營建別墅。南宋定都臨安,江西信州(今上饒)臨近京畿,水路交通便捷,城北有一片不可多得的空曠之地,三面環(huán)城,前枕帶湖,地勢低平,可以結廬而居,是與繁華之地僅咫尺之遙的世外桃源。可如此寶地遲遲沒有被人相中,直到辛棄疾來到此地才慧眼識珠,獨得其妙,與之“一拍即合”。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的稼軒辦事向來氣度不凡,以致多次被人以貪殘奢侈之罪名奏劾。這一次,他又來了一個大手筆,筑室百楹,開圃立亭,要將一片荒地開墾成自己的樂土。
當時的辛棄疾已不時流露出憂讒畏譏的心態(tài),感到自己剛直不拘小節(jié)的性格難為世所容。不知在帶湖營建新居時的他是否已預感到將來的罷黜命運,就是這一年的年末,他被劾落職,退居上饒,在帶湖一住就是十年。
本詞當與洪邁所作《稼軒記》(見《文敏公集》卷六)并讀。辛棄疾將心中的樂土形諸圖紙后,難掩興奮之情,他把圖紙交給洪邁,請他為自己的“稼軒”寫一篇“記”。“稼軒”因何而起從何而來呢?原來,辛棄疾在廣筑房舍的同時留出了很大一塊空地作為農(nóng)圃,一心要營造出稻田泱泱的景象,他計劃在歸隱之后躬耕其間,并且在地勢較高處作屋,下臨稻田,此屋就被命名為“稼軒”,同時又以此為號。可見,當日尚在官位的詞人已在想象中享受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稼軒”是一個居高臨下的開放空間,打開的軒窗可以讓人自由地與自然交流,安閑適意地俯瞰風吹稻浪,而高處的位置又使得詞人得以超脫這一切,審視煩擾塵世與眼前清景。本詞所說的“東岡茅齋”即“稼軒”,洪邁《稼軒記》提到“東岡西阜”以及“荒左偏以立圃”,可知地勢較低的西邊是稻田。下片具體寫新居,因為是“將成”,所以很大程度上還是想象中的新居,作者對其津津樂道。一齋一軒、一梅一柳都親自悉心規(guī)劃,充滿文人的精致情趣。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白發(fā)思家萬里回,小軒臨水為花開。”帶湖清澄如寶帶,軒窗臨水,水色云影盡收眼底。在泊舟處植柳,可營造出“小舟撐出柳陰來”的畫境。梅、蘭、竹、菊四君子齊備的安排,足見主人的高潔品性。
如果說下片是對新居的規(guī)劃,是一幅細致的工程圖。那么上片就是對退出官場,歸隱田園的規(guī)劃,是一幅復雜的心靈圖景。南朝齊孔稚珪在《北山移文》里說的“鶴怨猿驚”是對周颙隱而復仕行為的責怨。鶴與猿因為相與幽居的友人的離去而驚怨,詞人巧妙地轉(zhuǎn)用其意,假想自己將要隱居處的猿鶴因為自己遲遲不來而驚怨。他自問雖是自許云山、不受羈束之人,且早有隱退之心,為何依然在塵世苦苦纏斗,之后自勸既然塵心已倦不如及早抽身而退。塵世中,官場上,危機四伏,隨時都可能有滅頂之災,全身遠禍才是上策。詞意尚沉浸在關于歸隱的思慮之中,過片突然展開對結廬世外的規(guī)劃,似乎隱居之意已決,無須多言。但下闋觀梅種柳之后,筆鋒又是一轉(zhuǎn),“此意”——歸隱之意依然徘徊,表面是君恩未許,實際是壯志未酬,心有不甘。上片所“開”之意,至此方“合”,但又是一個懸而未決的收束。孰料幾個月后,無須稼軒自己來決斷,官場已將他放逐田園。
這首詞對心理和新居的描寫都相當細膩,用散文的筆法寫來,如與舊友娓娓晤談。(劉珺珺)
集評 清·黃蘇:“稼軒忠義之氣,當高宗初南渡,由山東間道奔行在,竭蹶間關,力圖恢復,豈是安于退閑者。自秦檜柄用,而正人氣沮矣。所謂驚弦駭浪,迫于不得以而思退,心亦苦矣。”(《蓼園詞選》)
清·陳廷焯:“抑揚頓挫。急流勇退之情,以溫婉之筆出之,姿態(tài)愈饒。”(《詞則·放歌集》卷一)
鏈接 辛棄疾的別墅
1.帶湖別墅。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臺臣王藺所謂“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被罷職,這一年,他在江西上饒城北的帶湖新居落成,此后十年他一直居住在那里。淳熙八年,辛棄疾懷著新居將成的欣喜,給洪邁看新居的設計圖,請他寫了一篇記,即《稼軒記》。記中描述了帶湖別墅的地理位置和設計規(guī)劃:“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曠土存,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寶帶……筑室百楹,度財占地十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它日釋位而歸,必躬耕于是,故憑高作屋下臨之,是為稼軒。而命田邊立亭曰植杖,若將真秉耒耨之為者。東岡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徑款竹,以錦路行海棠,集山有樓,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滌硯有渚。皆約略位置,規(guī)歲月緒成之。”可見設計中的別墅除了百楹的居室外還有山有水有稻田,有稼軒、集山樓、婆婆堂、植杖亭、信步亭、滌硯渚、滿栽竹林的青徑、種滿海棠的錦路。此外,稼軒詞中還曾提到南溪、篆岡、蔗庵和接待賓客的雪樓這些洪邁的《稼軒記》中所沒有的內(nèi)容。
2.瓢泉別墅。光宗紹熙五年(1194)辛棄疾再度被罷官,退居上饒。他在家居帶湖時就看中了上饒鉛山縣期思周氏的地產(chǎn)瓢泉,買下來后便常往返于帶湖和瓢泉之間。他的《沁園春》(一水西來)就是寫自己到期思選地蓋房。次年他的帶湖雪樓被毀,而瓢泉新居初成,于是他舉家徙居瓢泉。對于瓢泉居所的規(guī)劃沒有具體的記載可考,但從稼軒詞里,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有停云堂、秋水堂(又叫秋水觀)等建筑。
上一篇:《兩宋詞·趙以夫·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劉克莊·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