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米友仁·阮郎歸》米友仁
米友仁
小舟載酒向平湖。新涼生曉初①。亂山煙外有還無。王維真畫圖②。風(fēng)遽起,動襟裾③。雨來荷濺珠。一尊相對喜君俱④。醉歸紅袖扶⑤。
注釋 ①“新涼”句:當(dāng)為“初曉生新涼”之倒裝。新涼,指初秋涼爽的天氣。曉初,即初曉。②“王維”句: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維尤擅長山水田園詩,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作家。詩作表現(xiàn)恬淡閑適情趣和佛教禪理,意境悠遠(yuǎn),并融繪畫于詩中,體現(xiàn)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③襟裾(jū):衣的前襟或后襟,借指衣裳。④尊:同“樽”,古代酒器。⑤紅袖:借指歌伎。
鑒賞 本詞寫作者早秋時節(jié)攜歌伎泛舟湖上,過著醉生夢死般的生活。上闋寫載酒泛舟所見清晨煙波朦朧的山水畫境,下闋寫作者秋風(fēng)秋雨下與佳人對酒的愜意情景。
上闋首二句領(lǐng)起全篇,點出時空場景,所謂小舟向平湖,早秋初曉時也。“小舟載酒”意象本已盡瀟灑之意,一個“向”字更傳達(dá)出舟中人的輕快感,遠(yuǎn)勝于諸如“泛”“行”之類不載感情之詞。次句寫時令為“新涼”之早秋,用一“生”字,化靜景為動景,突出清晨生出“新涼”的活力與清新。“亂山煙外有還無”可謂得中國山水畫虛實相間的精髓,亦算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紅樓夢》)的至高境界了。作者把如此的境界比作唐朝王維的繪畫,可謂得其正理。詩人王維善畫山水,創(chuàng)水墨渲澹法,其作品筆墨清新,格調(diào)高雅,熔詩與畫于一爐,如“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寒食汜上作》)、“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終南山》)之類。
上闋寫景,下闋轉(zhuǎn)入借景抒情,此蓋古代詞人布局謀篇的一貫做法。下闋首二句寫清晨清涼之秋風(fēng)與清新之秋雨,俱是以動出靜。“襟裾”之飄浮與褶皺正顯示秋風(fēng)之颯爽,頗有“長風(fēng)飄襟裾”(唐韓愈《雜詩》)之感,映照湖光,必有“湖影動襟裾”之美妙。雨打荷花濺起水珠,頗似“雨打荷花珠不定,輕翻”(歐陽修《南鄉(xiāng)子》)之神態(tài),既顯出荷花之嬌態(tài),又襯托出早秋之涼爽,正可謂唐溫庭筠“池塘經(jīng)雨更蒼蒼,萬點荷珠曉氣涼”(《薛氏池垂釣》)是也。全詞末二句寫作者與佳人酌酒對飲意闌珊,醉歸愜意一手挽紅顏,可謂暢快人生,歡樂適意,已是極致。
仿宋元山水圖(之二) 【明】徐枋 上海博物館藏
本詞作者米友仁是宋代著名畫家,善畫山水,自幼承襲家學(xué),發(fā)展其父米芾的技法而自成一家,其水墨山水畫,用水墨橫點,連點成片,看似草草,卻不失天真,多寫煙巒云樹,表現(xiàn)江南山水朦朧縹緲之感,每畫自題其畫曰“墨戲”。中國古代藝術(shù)門類中形文(書法、繪畫)、情文(文章)、聲文(音樂)皆相通,故往往可以通過作者的繪畫類型而知其詩歌風(fēng)格,蘇軾《書摩詰藍(lán)田煙雨圖》評論唐王維亦有“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下),可謂不刊之論。就本詞而言,作者描繪的“小舟”“平湖”“新涼”、初曉、“亂山”“煙外”、風(fēng)起、“雨來”等意象,清淡而朦朧,頗似一幅小舟出平湖的山水畫,亦頗有作者創(chuàng)作水墨山水畫所用“墨戲”之手法。(張偉特)
瀟湘奇觀圖(局部) 【宋】 米友仁 故宮博物院藏
鏈接“米家山水”的代表作——米友仁《瀟湘奇觀圖》。米芾與其子米友仁以獨特的構(gòu)圖,干濕兼用,輔以渲染,往往在畫作中表現(xiàn)出“春雨初霽,江上諸山云氣漲漫,岡嶺出沒,林樹隱見”的景象(鄧椿《畫繼》評米友仁畫)。米友仁的傳世名作《瀟湘奇觀圖》(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就極為典型地體現(xiàn)了蒼茫雨霧中的特殊韻致。據(jù)畫家在畫卷上的題跋可知,畫中所描繪的并不是瀟湘之山水,而是鎮(zhèn)江的山水。畫中峰巒起伏,云霧出沒于山間,層林被籠罩在煙靄之中,左下山腰樹叢后露出房舍一間。米友仁在這幅畫卷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皴法——“拖泥帶水皴”,即先用水在畫卷涂抹,再蘸焦墨橫筆拖過,造成畫面渾厚自然、迷蒙天際的朦朧縹緲之感,由此也可以真切地了解“米家云山”的藝術(shù)風(fēng)采。
“米家山水”。米芾(1051-1107)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畫家。他不滿宋代山水畫家一味強(qiáng)調(diào)“古今相師”,被前人陳法束縛的趨勢,所以,在其作畫時,多“信筆作之”,“不取工細(xì),意似便已”(米芾《畫史》),在畫作中充分流露畫家的自我情感和個性。米芾因長期居住在江蘇鎮(zhèn)江,對江南云雨微茫的自然現(xiàn)象有深入的觀察和體驗,他將渾圓凝重的橫點錯落排列,連點成線,以點為皴,干濕兼用,輔以渲染,在畫面中表現(xiàn)出氤氳密布、云雨微茫的山林之景。他在山水畫中的這一種獨特技法,人稱“米家山水”(或稱“米點山水”)。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又繼承和發(fā)揚了父親的這一繪畫風(fēng)格,畫史上并稱為“二米”。
上一篇:《兩宋詞·黃庭堅·阮郎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向子諲》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