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采桑子①呂本中》十六字令·山(三首)毛澤東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臣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在其間。
恨君不似江樓月②,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④。待得團圓是幾時。
①采桑子,詞牌名。 ②君,夫婦之間的尊稱。恨君,在這里是思君的意思。 ③“只有”句,表面上說像月亮相隨沒有分別,實際上是說跟君經(jīng)常別離。 ④暫滿還虧,比喻他跟君的暫聚又別。滿,指月圓,這里比喻相聚。虧,指月缺,這里比喻分離。
這首詞寫的是離別,表達了丈夫?qū)ζ拮拥乃寄钪椤?br>
詞的上片寫作者宦海浮沉,行蹤不定,渴望妻子成為江樓之月永遠相隨不分離。“南北東西。南北東西”。自己宦海沉浮,整日南北東西,漂泊不定。妻子不在身邊,總是感到孤孤單單。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一日深似一日,甚至由愛憐到埋怨。“恨君不似江樓月”“只有相隨無別離”,為什么你不能像月亮一樣,始終和我如影隨形,永遠陪伴著我,永不分離。這是作者的希望,透過作者的渴望,折射出他們的分離時間太長,也由此產(chǎn)生了“怨恨”。這里的“恨君”,實則是思君、念君、想君與愛君。
詞的下片借江樓月的圓與缺,傳達他與君的暫聚又別之信息。“暫滿還虧,暫滿還虧”。這是月亮的特點,是人們眼中月亮的形象。月亮有圓有缺,周而復始。“恨君卻似江樓月”,而自己與妻子卻恰恰像這江樓之上的月亮,有相聚有分離,而往往是相聚的時間短,分別的時間長,這怎能不讓作者心里產(chǎn)生“怨恨”之情呀。有恨才有愛,恨得越深,愛得越切。“待得團圓是幾時?”作者這里在問月亮,什么時候才能圓呢,實際上作者在企盼,盼望著能夠早一天與妻子團圓。
綜觀全詞,作者采用比興的手法,重章復沓的形式,進行反復詠嘆。在“不似江樓月”和“卻似江樓月”的描寫之中,表達了對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語言通俗質(zhì)樸,不用典故,富有民歌風味。
月亮,在古典詩詞里常常表現(xiàn)出相思的主題。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蘇軾《水調(diào)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月亮牽系著相思的心靈,縮短著時空的距離,從而詩人們通過月亮來表達兩地相思主題。
●呂本中(1084~1145),南宋詩人,道學家。字居仁,號紫微,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徽壽縣)人。其詞以婉麗見長,也有悲慨時事、渴望收復中原故土的詞作。感情濃郁,語意深沉。后人輯有《紫微詞》。
代表詞作:《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蝶戀花·巧語嬌鶯春未暮》《減字木蘭花·去年今夜》《生查子·雙雙小鳳斜》《踏莎行·雪似梅花》《西江月·酒罷悠揚醉興》《南歌子·驛路侵斜月》《滿江紅·東里先生》等。
●采桑子,參見第57頁相關(guān)介紹。
●這首《采桑子》上下片均用“江樓月”進行比喻,恨戀人“不似”和“卻似”,錢鐘書把這稱為“喻之二柄”和“喻之多邊”。
所謂二柄,“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
所謂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指同而旨則異;故一事物之像可以孑立應多,守常處變。譬夫月,形圓而體明,圓若明之在月,猶《墨經(jīng)》言堅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鏡喻于月,如庾信《詠鏡》:‘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王禹偁《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僅取圓之相似,不及于明。月亦可喻目,洞矚明察之意,如蘇軾《吊李臺卿》:‘看書眼如月’。”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圓,比明亮,比明察,這是比喻的多邊。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在上片里贊美其永不分離。下片還用江樓月作比,卻表達了怨恨其難得團圓之情。上片的江樓月,比“只有相隨無別離”,是永不分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命意不同,構(gòu)成多邊。這些是作者獨特的感受,寫得真實而獨具特色。
事物本身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著眼于其不同特點進行比喻,從而準確而豐富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十六字令·山(三首)
毛澤東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臣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在其間。
詞人的《十六字令(三首)》,是典型的對山之贊美歌吟之作。
第一首小令,作者驚嘆山之高。“山,快馬加鞭未下鞍”。紅軍戰(zhàn)士,英姿颯爽;胯下戰(zhàn)馬,奔騰穿山,嘶鳴向前。“離天三尺三”這一夸張,不但突出了山的高,而且還襯托出了詩人慷慨之精神,它緊承前面的“驚回首”,從而更加突出紅軍戰(zhàn)士的雄姿。一個“驚”字,將詩人的動感、神態(tài)、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巔全部展示了出來,內(nèi)涵深邃、豐富。
第二首小令,作者主要寫山之多。“山,倒海翻江卷臣瀾”。群山峻嶺,如狂濤巨浪,呈倒海翻江之勢,奔騰朝前,起伏延綿,連環(huán)不絕。“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這氣勢,猶如一幅巨型的紅軍萬馬奔戰(zhàn)圖,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中一句:“英姿颯爽猶酣戰(zhàn)。”作者以山之雄偉走勢,象征了詞人永懷斗志的豪情以及紅軍將士摧枯拉朽般的戰(zhàn)斗士氣。
第三首小令,寫山之險峻。“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山可以高得來刺破青天,而鋒刃未殘。“天欲墮,賴以在其間”。但青天不會垮下,因為高山之大柱正支撐中天。這里所寫的頂天立地之山,既是寫景,又象征詩人及紅軍戰(zhàn)士作為中華民族中流砥柱能頂天立地的作用。
在這三首小令中,體現(xiàn)了比喻的多邊。詞人分別從山之高、山之多、山之險等不同角度進行比喻,表達自己的凌云壯志,歌頌紅軍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連驚三次,氣勢暢通,渾然磅礴。與呂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在寫法上有很大的一致性。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上一篇:宋詞《醉花陰·李清照》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釵頭鳳·唐琬》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