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定風波·蘇軾》
公舊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①。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②,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③。竹杖芒鞋輕勝馬④,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⑤。 料峭春風吹酒醒⑥,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⑦,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①沙湖,地名,今湖北黃岡縣東南三十里處,又名螺師店。 ②狼狽,形容處境困窘、難堪。
③吟嘯,吟詩、長嘯。 ④芒鞋,草鞋。 ⑤煙雨,煙波風雨。⑥料峭,形容風力寒冷、尖利。 ⑦瀟灑,風雨穿林打葉聲。
此詞盡顯蘇軾灑脫不羈、清曠豪放的詞風。寫作者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作者曠達超脫的胸襟,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詞的上片寫冒雨徐行時的心境。首句“穿林打葉”四字頗具聽覺和視覺效果,非常形象地描畫出了這場雨的來勢洶洶,風急雨驟。“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開闊。
過片寫雨過天晴的景象。“料峭春風”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見性情。結拍“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從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于讀者面前。
這首詞構思新巧,以微顯巨,以曲筆寫胸臆,日常形象和深邃生活哲理的有機融合。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人生觀。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定風波,唐教坊曲名。始見于后蜀歐陽炯詞。又名《卷春空》《定風流》《定風波令》《醉瓊枝》。平仄換韻,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十字,三平韻兩仄韻;下片六句,三十二字,四仄韻兩平韻。由于句式參差,平仄交錯,聲律別具特色。另有仄韻體,為柳永創作,一百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六仄韻。
●這是一首記事抒懷之作,作于元豐五年(1082),時蘇軾正謫居黃州。這首詞及小序雖然著力表現了吟嘯徐行、任憑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實際上瀟瀟春雨和料峭春風讓蘇軾得了病,幸得善醫之麻橋人龐安常細心診療,方得痊愈。愈后并偕龐安常同游蘄水郭門外之清泉寺,并有《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一詞以記其事。那當然是另外一件事了。但蘇軾置得疾而不言,反極言春風春雨與其意趣之聯系,則其胸襟之高也是不言而喻了。
借自然景物表達詞人面對人生挫折的胸懷,是蘇詞重要的組成部分。
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此詞上片寫景,景色如畫,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潺,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仿佛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作者選取幾種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新的風景畫,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表現出詞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下闋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在豪放浪漫的詞人眼里,“雨”是磨礪詩人意志的形象,他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豪邁灑脫。病好之后又于雨后與友人同游清泉寺,寫下豪邁詩句。雨在蘇軾的詞中可謂盡顯風流。
古詩中“雨”的意象:打開唐宋詩詞作品,到處聽得到雨聲。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詩。一、雅雨:晏幾道《臨江仙》中的“微雨燕雙飛”。二、愁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三、苦雨:“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陸游《卜算子·詠梅》)四、豪雨:“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與“一蓑煙雨任平生”二句。
一蓑煙雨任平生。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上一篇:宋詞《孤雁兒·程垓》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小重山·岳飛》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