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酒泉子》原文與賞析
紅耳薄寒,搖頭弄耳擺金轡。曾經數陣戰場寬,用勢卻還邊。入陣之時,汗流似血,齊喊一聲而呼歇。但則收陣卷旗旛,汗散卸金鞍。
這首歌辭是詠馬之作,歌詠戰馬屢上戰場屢盡其力。
首句是寫馬的外部特征與姿態。唐人以 “紅耳”稱馬者居多,如張祜《愛妾換馬》:“休憐柳葉雙眉翠,卻愛桃花兩耳紅?!敝烊屹浭裢踅ǘY物單,列 “紅耳叱驋馬一匹”。后唐明宗長興四年《中興殿應圣節講經文》后, 附七絕十九首, 有云: “玉蹄紅耳槽頭時, 餧飼直教稱體肥。”可見, 唐人對“紅耳”的偏愛。稱馬為“紅耳”,一是此馬外形俊美,二是深得主人喜愛。這里稱之為 “紅耳”,主要是馬在戰場上表現突出,身手不凡,深得贊賞?!氨『币徽f“發汗”,一說“薄寒”是山名,馬以山為名?!皳u頭弄耳擺金轡”是說馬很有靈性,搖頭弄耳,左顧右盼,擺弄著金色的韁繩。這一“搖頭”、一“弄耳”、一“擺金轡”等一連串的動作就把馬的基本特性栩栩如生地描畫出來,仿佛真有一匹“紅耳薄寒”活生生立在欣賞者面前,欣賞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馬的一舉一動。起句把馬完全寫活了。這為以下寫馬戰場上的驕姿奠定基礎。
“曾經數陣戰場寬,用勢卻還邊”,是說馬曾經多次身臨戰場,等從戰場凱旋,再無戰事,便返回邊疆戍邊待用。古時雙方對戰,主要是騎馬,這一需戰術高明,二需戰馬優良。所以選一匹好的戰馬征戰沙場,對將士來說,便尤為重要。一旦他們選好戰馬,便精心喂養照料,使之在戰場上充分發揮其優勢。
辭的下片便寫在戰場上人馬通力合作,大勝而歸。“入陣之時,汗流似血,齊喊一聲而呼歇”,在這里,我們分不清哪里是戰馬的咆哮,哪里是將士的吶喊,人喊馬嘶成一片。戰馬沖入敵陣,和將士們一同進入緊張狀態,將士們大汗淋漓,戰馬也汗流浹背,戰馬與將士都英勇,也都善戰,都有一股銳氣,有不勝誓不歸的膽量。一鼓作氣,齊喊一聲,奮勇殺敵。辭中雖然沒有寫對戰雙方如何拼殺,場面如何激烈,但是下片的首句卻從側面烘托出戰爭上是如此火爆。它渲染一種戰場的氣氛是通過寫人馬的狀態來表現的,“汗流似血”只四個字便勝似一切對戰場的精描細刻,側面的烘托往往比正面的切入更容易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但則收陣卷旗旛,汗散卸金鞍”,是寫戰后之情景。等到收陣卷起戰旗凱旋時,卸下馬的金色的鞍子,卻也熱汗直流。在多次征戰中,馬確實立下了 “汗馬”功勞。
此詞寫得很有氣勢,既讓讀者領略到激烈的對戰場面,又使讀者感受到戰馬的勃勃英姿。此外,此辭很注重詳略,在寫馬動作時,連用三個細節動用,使馬很招人喜愛;而當寫馬上戰場時,便只用 “汗流似血”形容,可謂一字千金,這樣寫張弛相間,很有魅力。
上一篇:《唐代民歌·送征衣》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宋代民歌·雨中花·長相思》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