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前有邵巡撫》原文與賞析
前有邵巡撫,常來團轉舞。后來寥參軍,不戰(zhàn)隨我行。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天路。
這首歌謠輕松幽默,“敷陳其事”而“帶情韻以行”,嘲笑了敵人的畏敵如虎、蠢笨無能,間接地表現(xiàn)了農民義軍的靈活機動、英勇善戰(zhàn),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時勢造英雄。風起云涌的明末農民大起義,造就了諸多杰出的農民起義領袖,其中首推大名鼎鼎的李自成,而與其并稱雄長的,就該是八大王張獻忠了。崇禎十四年(1641)前后,當李自成攻克洛陽時,張獻忠正于湖北、四川與明軍周旋鏖戰(zhàn)。其始,他被楊嗣昌督師打得大敗,陷入困境。困境中,他遂改變用兵策略,突破重圍,暫避其鋒銳轉入四川。楊尾追不放,也隨之進入蜀中,并先后同四川巡撫邵捷春、參軍寥大亨聯(lián)兵,前后圍追堵截。張獻忠率義軍“以走致敵”,使敵人疲于奔命,狼狽不堪。楊急欲剿滅義軍,于是廣貼告示,謂“有斬張獻忠首級者,賞銀萬兩。”孰料,次日其營中便出現(xiàn)義軍的揭帖:“有能殺楊閣部來者,賞銀三錢。”楊驚愕不已,無計可施。當此時,張獻忠突然率部出蜀,勢如疾風驟雨,一晝夜急馳三百余里,進至湖北襄陽,半夜賺開城門,抄了楊嗣昌的老巢。攻陷襄陽后,義軍大擺酒宴,歡慶勝利。相傳,《前有邵巡撫》就是義軍將士們在酒宴上唱起來的。
開頭兩句,“前有邵巡撫,常來團轉舞。”摹寫明軍截義軍但又不敢迎戰(zhàn)的丑態(tài)。邵巡撫,受楊嗣昌指揮圍剿義軍的四川巡撫邵捷春。巡撫,明代一省或數(shù)省的地方最高長官之一。“團轉舞”,猶言不敢直接交鋒,只是遠遠地團團亂轉,虛張聲勢以唬人。這里的 “舞”字很是傳神。它活畫出明軍將士虛張聲勢、色厲內荏的虛弱本質與拙劣丑態(tài); 且語含輕蔑、挖苦與嘲弄。
中間兩句,“后有寥參軍,不戰(zhàn)隨我行。”描述明軍在后尾隨,不敢迫近與戰(zhàn)的情形。寥參軍,即參軍寥大亨,邵巡撫圍剿義軍失利被革職后,四川軍務由他代理。參軍,王府或將軍府中的重要幕僚。兩句的大意是:寥參軍率領所部尾隨在義軍之后,名曰追擊,實際上追又不敢放膽急追,更不敢大膽開戰(zhàn),只是像條夾尾巴的狗跟著義軍的屁股,義軍走他們就走,義軍停他們立刻就停。其中的 “行”字,用得很準確貼切。此處之所以用 “行”字,而不用 “追”字“跑”字,就在于它能恰到好處地突現(xiàn)官兵膽小如鼠,毫無斗志,被義軍牽著鼻子乖乖尾隨的情狀,也間接表現(xiàn)出義軍那種從容不迫、睥睨追堵的形象。
最后兩句,“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天路。”寫義軍甩開敵人之遠,其進擊行動的神速。“楊閣部”,即楊嗣昌,因其以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的官銜督師,故稱 “閣部”。“三天路”,形容雙方距離甚遠。辛辣尖刻地嘲諷了堂堂閣部大人竟是不值一哂的草包,也流露出義軍突破重圍,取得勝利后的由衷喜悅與暢快。
敷陳其事而妙用其筆,情出樂觀而伴以譏諷,是《前有邵巡撫》最顯著的特點。這里寫的是農民義軍“以走致敵”的驚險經(jīng)歷,但只字未提義軍如何神出鬼沒,迂回穿插,聲東擊西的進軍與鏖戰(zhàn),而是落墨于官軍的行軍表現(xiàn),終致于圍追堵截宣告流產(chǎn)。開篇以 “前有”一詞領起,寫前邊之官軍堵又不敢堵,慌慌張張打轉轉;以 “后有”二字領起繼之,次寫后邊之官軍追又不敢追,戰(zhàn)戰(zhàn)兢兢慢慢騰騰;最后寫統(tǒng)兵的主帥遠遠地被甩在后面追也追不上。通篇平鋪直敘,依次道來,這就是所謂的 “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即運用了賦的手法。敷陳其事又不斤斤于細枝末節(jié),而從大處著筆,勾勒出事物的輪廓,以典型的動態(tài)顯示特征。如,以舉重若輕的 “團轉舞”與“隨我行”,概括特征,點染神韻,活畫出官軍在整個軍事行動中畏首畏尾、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情狀,也間接地突現(xiàn)了農民義軍勢若驟雨疾風般的進軍,似猛虎怒龍般的神威。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讀曲歌(選七首)·其四十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劈破玉歌·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