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寄生草)一面琵琶在墻上掛》原文與賞析
一面琵琶在墻上掛,猛抬頭看見了它。叫丫環摘下琵琶彈幾下。未定弦,淚珠兒先流下。彈起了琵琶,想起冤家,琵琶好,不如冤家會說話。(重)
這支小曲寫一位閨中小姐對情人的思念。曲中對那思念之情的表達,不是景物烘托,也不是直白的傾吐,而是描述人物由琵琶引發的一縷情思,自然生動又具體形象地表現了她復雜微妙的內心情感。
小曲一開始,就點出牽系著這位深閨少女思想情感的物件。“一面琵琶在墻上掛,猛抬頭看見了它。”在古代詩詞或小說戲曲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節,但那物件常常是某種金玉飾物,或是一塊羅帕,一方花箋。而這里卻是掛在墻上的一面琵琶。同玉佩、香巾等物比較,琵琶的特點是,人們可以在彈奏的樂曲中寄托難言的隱情,即所謂“琵琶弦上說相思”(晏幾道《臨江仙》)。所以相對說來,這琵琶也算有幾分靈性,能夠傳訴人物的心聲。這少女把它作為閨中伴,看來是非常喜愛它。少女“猛抬頭”看見了掛著的琵琶,這個細節表明先前小姐正在低垂花面,細想心事。在自想心事之時,猛抬頭看琵琶,這又表明,小姐內心所想,同這琵琶有關,作者全不說破,但只輕輕點到,微露端倪。
物件點明之后,下面深入一步,寫少女彈撥琵琶。她先是讓丫環把琵琶摘下,欲要彈奏。由抬頭看到摘下彈弄,這是一個發展。詩中雖未描寫這些舉動行為一定同內心情感聯系著,但我們可以想到她的臉上一定掛著憂郁,心中一定泛動著感情的波瀾。當琵琶抱在懷中,那感情的涌動更強烈了,因而,她未待定弦,就忍不住潸潸地流下淚水。這里作者仍把少女的內心活動隱著不說,同前面的看琵琶、摘琵琶相比,這句寫流淚感情是發展了,可以算作一揚;但同后面的直抒戀情相比,這句還是一抑。作者冷靜地描寫人物的外在情態,卻不說個中原因,這樣半含半露,引而不發,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淚水是情感的生成物,我們可以斷定這位少女必有隱衷,可這隱衷是什么,我們只能隨著作者的筆,一步步去探尋。就這樣,讀者的情感被作者調動起來,并緊緊地牽住。
有了前面兩層的鋪墊、蓄勢,讀者的感情已向高潮步步推進。這時作者方引滿而發:原來這位少女“彈起了琵琶,想起了冤家”。謎底一語道出,十分簡潔。“冤家”是對情人的愛稱。至此,琵琶同情人聯系起來,前面提及琵琶的語句都被賦予了特別的抒情意義。但讀者還不禁要想:這琵琶同少女的情人究竟有什么具體的關聯呢? 這時作者寫出了少女的兩句內心獨白:“琵琶好,不如冤家會說話。”噢,原來如此!少女可以彈奏樂曲,把自己的相思訴于琵琶,可是,如何傾吐也不會得到回音,而自己的情人就不同了,他 “會說話”,這三個字表明少女曾同情人有過幸福的交談,情人那深情的話語,昨天撫慰了她,今天誘惑著她。她多么希望能再經歷一次。可現在,只有當時自己懷抱的琵琶,情人卻不能來到自己的身邊;這琵琶雖然讓人記起那美好的情景,但不管她怎樣傾心地訴說,琵琶總不會回她一段綿綿的情話。這最后兩句是題旨所在,這題旨一出,人物的感情線便十分清晰,我們完全了解了這位少女,原來是她見琵琶想情人,又因物在身邊,人在他處,于是情不能已,不覺淚水漣漣。
這支小曲用筆很講究曲折。作者本來是寫人物感情長河中的一個漣漪,寫它的發生,寫它的搖漾,最后寫它的激蕩。但作者并不直接描寫人物的情感。除了最后兩句的明寫,前面都是以人物的動作、情態來表現,隔開一層,含而不露,以具體的形象引發讀者的聯想,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小曲的結構也是步步設疑,一步一頓,步步作結,又層層推進,最后如水到渠成,揭出題旨。
上一篇:《清代民歌·(八角鼓)怕的是》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小曲)人害相思微微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