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民歌·善哉行》原文與賞析
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經歷名山,芝草翻翻,仙人王喬,奉藥一丸。
自惜袖短,內手知寒。慚無靈輒,以報趙宣。
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親交在門,饑不及餐。
歡日尚少,戚日苦多。以何忘憂,彈箏酒歌。
淮南八公,要道不煩,參駕六龍,游戲云端。
這是一首宴會時主客贈答之歌。
全詩共分為六解。第一解寫宴請客人之由及勸客盡歡。“來日大難,口燥唇干。”這開端二句就寫了為什么宴請客人。將來可能要發生大的災難,因為現在就處在艱難困苦之中。“大難”一詞是漢魏樂府常用之詞。口燥唇干,形容艱難困苦之狀。與 《說苑》中的 “干喉焦唇,仰天而嘆”用語相同。由于 “來日”將有 “大難”,因而宴請客人,互相祝福,《樂府解題》曰: “古辭云 ‘來日大難,口燥唇干。’ 言人命不可保,當見親友,且永長年術,與王喬八公游焉。”“人命何以難保”,根據全詩的內容,恐怕當是黑暗的社會現實所致。“今日相樂,皆當喜歡。”這兩句當為主勸客之語:今日我們有機會在一想相樂,應當皆盡歡喜,因為 “來日大難”,不知我們能否有機會在一起盡歡。這里,流露出一種大難來臨之前的恐懼,然又無可奈何強作歡喜之情狀。
第二解,寫主人祝客人長壽。“經歷名山,芝草翻翻,仙人王喬,奉藥一丸。”人間是充滿黑暗的,東漢的社會觀實更是如此。那么到哪里去尋找樂土呢?哪里才是避難的場所呢?主人祝愿客人越過名山,到神仙世界中去,在那里服食仙藥,長生不老。芝草,即傳說中的神草,可以制仙藥。翻翻,形容芝草的繁茂。王喬,傳說中的仙人名。
第三解,是客人的答辭。“自惜袖短,內手知寒。慚無靈輒,以報趙宣。”主人對客人如此盛情,客人因無以報答而自感慚愧。內,即“納”字。因袖短而不用納手。“慚無靈輒,以報趙宣”二句是用典。趙宣,即趙宣子,趙盾,是春秋時晉國的大臣。有一次,他外出打獵,救過一個餓得快死的人,當那個人臨走時,趙盾還給他母親帶去了肉和飯,這個人就是靈輒。后來晉靈公命衛兵殺趙盾,而靈輒又恰是衛兵之一,他為報恩,于危急中倒戈護衛趙盾使趙盾脫離了險境,客人用這個典故來表明主人有恩于己,而己又無靈輒之力以報主人,為此,客人深感不安。
第四解,寫主人為客人的到來而高興的情狀,是主人之辭。“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親交在門,饑不及餐。”月兒西落,參星橫掛,北斗七星橫斜天空。親朋好友在我這里,我高興得廢寢忘餐。“饑不及餐”,一作“忘寢餐”。這里將主人為客人的到來而高興的情狀描繪了出來。參,星名,二十八宿之一。闌干,橫斜的樣子。
第五解、第六解是客人回答主人之辭及對主人的祝福。“歡日尚少,戚日苦多。以何忘憂,彈箏酒歌。”這前二句正好回應了詩篇開端“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二句。歡快的日子是極少的,憂愁的日子苦難極多,用什么來排遣憂愁呢?只有彈箏歌唱,借酒澆愁。當然酒、歌只能暫時減輕內心的痛苦,并不能使人徹底從憂愁中解救出來。“來日大難”的恐懼,“口燥唇干”的困境,又怎能因“彈箏酒歌”而從主客的心頭消失呢!“淮南八公,要道不煩,參駕六龍,游戲云端。”淮南,指淮南王劉安。相傳他好服食求仙,同門客李上、蘇非等八公一同仙去。要道,指神仙的道理。客人將主人比喻成淮南八公,希望他也能像淮南八公那樣,駕六龍升天,于云端游戲。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來日大難”,擺脫“口燥唇干”的困苦現實,而且可以長生不老,生命永駐。這是客人祝主人長生。可謂“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曹植《箜篌引》)。
通過這一首主客贈答之辭,我們可以對漢代社會那黑暗、混亂的現實有所認識。人們遭到剝削與壓迫,災難、橫禍,時時可能來到,命運不測,為此,他們惴惴不安,要尋找樂土,以求解脫,當時很多作品反映了這一現實,而此詩則又是較為典型的一篇。
此詩采用的是整齊的四言句式,這種整齊劃一的句式繼 《詩經》之后,在漢樂府民歌中顯得別具特色。另外,詩中還采用了樂府民歌中少用的比喻手法及用典,使詩篇顯得既不失質樸、通俗的藝術特色,又意味蘊藉,發人深省,在樂府民歌中是一篇頗有特色的佳作。
上一篇:《清代民歌·詠補子胡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宋代民歌·嘲王禹玉丞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