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臨安,
職守京口,
北騎若來,
不降則走。
——清·陳衍《元詩紀事》卷四十五
洪起畏原是南宋京口守將。南宋末年,內憂外患,蒙古貴族帶兵南下,企圖一舉滅宋。當元軍入侵之初,這個外強中干的洪起畏在他職守的京口本境貼榜夸口道: “家在臨安,職守京口,北騎若來,有死不走”。可是,當“北騎”真正到來時,他并非“有死不走”,而是“舉郡以降”,將自己職守的地方拱手交給入侵者。義憤的群眾便把洪原話的最后一句作了更改,以對這個貪生怕死不顧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昏官加以諷刺和抨擊。
對昏官貪官的憎惡在該民歌中有十分鮮明的表示,它反映了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及對假丑惡的厭惡,體現了大眾的道德評價和道德理想。從這首嘲諷茍安偷生的貪官昏官的歌謠中,還不難看出與民歌作者的道德評價和道德理想相應的感情表達方式。他們不虛飾自己的愛憎喜惡,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由于生活對于他們是殘酷的,他們只能是以“我口唱我心”的方式對現實做出直接的評價,為此必然少卻許多文飾。正如鐘敬文先生所道,民歌“那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質樸、是明快、是簡練。它沒有奢侈的裝飾,沒有故意的朦朧,沒有那種厭人的拖泥帶水,或可笑的忸忸怩怩,而這些現象是在不少文人的詩作里頗難免掉的。”民歌的這些特點使它別有一種純樸剛健的美。如這首《嘲洪起畏》,將某人的原話略作改動而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顯然頗能收到諷刺挖苦的效果,使得該民歌于剛健純樸之外又包含著鋒芒或銳氣。
上一篇:《噴嚏》原文|賞析
下一篇:《四書注》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