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蟲鬧災殃。
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安徽省文化局輯《安徽歌謠》
本篇用民間花鼓的形式,對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
“說鳳陽,道鳳陽”, “說”什么, “道”什么,是花鼓開頭固定的形式。鳳陽,在今安徽鳳陽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鳳陽花鼓是流行鳳陽一帶的民間表演唱。朱皇帝,即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出身貧農,少時在鳳陽皇覺寺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1368年建都南京,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統治,在位長達二十年。明王朝的建立,雖然采取了墾荒屯田等一系列發展生產的措施,但同時實行土地兼并的政策,使耕地日益集中在極少數大貴族、大地主手里,廣大農民被淪為佃戶,無力抗御水、旱、蟲等各種自然災害,再加上朱元璋把他的家鄉鳳陽定為中都,大興土木,要家鄉父老服勞役,并為他養活大批官員,沉重的剝削、壓迫,使老百姓不堪負擔。在天災人禍的逼迫下,即使有錢的大戶人家也不免要“賣騾馬”,頻臨破產;至于家產很少甚至毫無家產的小戶人家,那就只有被迫賣兒鬻女;連兒女也沒有可賣的,那就只有“身背花鼓走四方”,意即以四處賣唱行乞謀生。
意境深廣,是本篇的藝術特色。它寫的雖然只是鳳陽一個地方,但由于“鳳陽本是個好地方”,不僅自然條件好,而且是明代開國皇帝的家鄉,廣大人民的生活尚且如此貧困,那么其他不怎么好的地方,人民的苦難豈不更加深重么?再說作者把人民遭受的苦難,不是歸咎于某個地主或官吏,而是歸咎于當時的封建最高統治者——朱皇帝,這當然也就不只是指鳳陽一個地方,而必然是指在朱皇帝統治之下的全中國盡皆如此。這是指地域上的廣闊性。最后三句從“大戶人家”到“小戶人家”,再到一無所有的“奴家”,皆窮困到那種地步,更可見其典型意義的普遍性。
上一篇:《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又是想來》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