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時三十六,
去后十八雙,
若還少一個,
定是不還鄉。
——《大宋宣和遺事》亨集
這首民謠流傳甚廣。元人陳泰在《所安遺集補遺·江南曲》序中說:“余童稚時,聞長老言宋江事……宋之為人,勇悍狂俠,其黨如宋者三十六人……俗所謂‘來時三十六,歸時十八雙,意者其自誓之辭也。”《宣和遺事》則具體描寫這首歌謠是宋江下山去東岳前題寫在旗子上的。這是一首梁山好漢的口謠,抒發了他們團結一致進行戰斗的英雄氣概和戰友深情。
北宋末年,宣和年間(1119—1125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聚義,聲勢很大。《宋史·侯蒙傳》載侯蒙這個大官在上書朝廷時也說:“(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史·張叔夜傳》又說: “宋江起河溯,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可見其勢之猛。這首民謠是起義早期所傳唱的,當時還只有三十六人,但他們團結友愛,親如弟兄,難分難離。下山戰斗,同去同回,“來時三十六,去后(或“歸時”)十八雙”就生動地描繪了他們統一步伐共同行動的英雄氣概。 “若是少一個,定是不還鄉。”(“還鄉”一作“歸鄉”)這種同生共死的義氣,真可說是“精誠團結”,親密無間了。民謠所表現的這種戰友深情,是一種深厚的階級友愛,同時也表現了梁山起義軍內部官兵平等的崇高思想,這種平等思想是具有反封建意義的革命思想,對廣大受壓迫的人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這種精神正是梁山起義軍之所以能屢戰屢勝、不斷擴大隊伍的思想根源之一。這首民謠集中反映了這種水滸精神、梁山義氣,所以是非常感人的。
重復是民歌的常用手法。因民間詩歌是口頭文學,反復詠嘆便于抒情,又便于記憶,加深印象。 “來時三十六,去后十八雙。”這三十六和十八雙是一回事,只是說法不同,所以是一種重復。但在此謠中,它又不是一種簡單的重復,而是有一定變化的巧妙重復,意思相同而用詞則異,使句子靈活多變而不單調,使重復竟變成了一種對偶,很有意味。
在音韻上,此謠也頗有特色。第一句的“六”與第三句的“個”押韻,第二句的“雙”與第四句的“鄉”押韻。這是隔句尾韻,ABAB韻式。此外, “來時”、 “歸時”的“時”,同音同韻,與第四句的“是”,也押韻,為AABA韻式,屬腰韻(或日“頸韻”)。如按另一種異文, “歸時”作“去后”,則“后”與第三句第二字“還”為雙聲,聲母相同,也有音韻聯系,第一、四句則仍為腰韻(或“頸韻”)。這是一種雙重韻式,在一句中,五個音有兩個音押韻,有相同的韻母或聲母,是具有回環和暢之美的。這是“自然而合于音律”的“化工之作”。
上一篇:《桑打令》原文|賞析
下一篇:《求婚之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