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二丑藝術(shù)》原文與賞析
浙東的有一處的戲班中,有一種腳色叫作 “二花臉”,譯得雅一點,那么,“二丑”就是。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橫行無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勢的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是保護(hù)公子的拳師,或是趨奉公子的清客。總之: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卻比小丑壞。
義仆是老生扮的,先以諫諍,終以殉主;惡仆是小丑扮的,只會作惡,到底滅亡。而二丑的本領(lǐng)卻不同,他有點上等人模樣,也懂些琴棋書畫,也來得行令猜謎,但倚靠的是權(quán)門,凌蔑的是百姓,有誰被壓迫了,他就來冷笑幾聲,暢快一下,有誰被陷害了,他又去嚇唬一下,吆喝幾聲。不過他的態(tài)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過臉來,向臺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點,搖著頭裝起鬼臉道:你看這家伙,這回可要倒楣哩!
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因為他沒有義仆的愚笨,也沒有惡仆的簡單,他是智識階級。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長久,他將來還要到別家?guī)烷e,所以當(dāng)受著豢養(yǎng),分著余炎的時候,也得裝著和這貴公子并非一伙。
二丑們編出來的戲本上,當(dāng)然沒有這一種腳色的,他那里肯;小丑,即花花公子們編出來的戲本,也不會有,因為他們只看見一面,想不到的。這二花臉,乃是小百姓看透了這一種人,提出精華來,制定了的腳色。
世間只要有權(quán)門,一定有惡勢力,有惡勢力,就一定有二花臉,而且有二花臉?biāo)囆g(shù)。我們只要取一種刊物,看他一個星期,就會發(fā)見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頌揚(yáng)戰(zhàn)爭,忽而譯蕭伯納演說,忽而講婚姻問題;但其間一定有時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對于國事的不滿: 這就是用出末一手來了。
這最末的一手,一面也在遮掩他并不是幫閑,然而小百姓是明白的,早已使他的類型在戲臺上出現(xiàn)了。
六月十五日。
【析】 在我國傳統(tǒng)戲曲中,有生、旦、凈、末、丑各類角色。它們都有特殊的臉譜與服飾,以顯示其地位、身份和性格。作為丑角中的一種二丑,狡猾奸詐,兩面三刀,面目特別可憎。《二丑藝術(shù)》一文,明講舞臺上的二丑,實指文壇上的二丑,主題是揭露當(dāng)年統(tǒng)治階級的幫閑文人 “小罵大幫忙” 的嘴臉。
魯迅這篇文章主要是采取對比的手法來完成典型塑造的。對比是用有類似之處的彼事彼物與此事此物比較,著眼點卻是二者之間不似之處,使人們對此事物的本質(zhì)看得更清楚,以加強(qiáng)作者所要說明的問題的說服力。作者在這里使用對比手法的目的,不單純是使文章具體生動,深刻有力,更主要的是為了塑造典型,“內(nèi)中所指”,“并不指定著誰和誰”,“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觸著的當(dāng)然也不會少”①。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將小丑和二丑對比,指出他們的不同處:小丑扮演的是 “橫行無忌的花花公子” 或“一味仗勢的宰相家丁”,二丑扮演的卻是“保護(hù)公子的拳師”或“趨奉公子的清客”。前者使人一眼看出來他們是張牙舞爪的壞蛋,后者或以保護(hù)公子不受侵犯的美名出現(xiàn),或陪主人讀書畫畫,消閑湊趣,似乎都是并不作惡的門客。二丑由于有一技之長,所以“身份比小丑高”; 由于容易迷惑人,所以 “性格卻比小丑壞”。
接下去,作者又將義仆、惡仆與二丑對比,指出他們的不同處。義仆愚笨,“先以諫諍,終以殉主”。惡仆簡單,“只會作惡,到底滅亡”,而二丑,在主子清閑的時候他就幫閑,在主子行兇的時候他就幫兇:“有誰被壓迫了,他就來冷笑幾聲”,“有誰被陷害了,他又去嚇唬一下”,不過他的態(tài)度又并不常常如此,在幫閑或幫兇的時候,“大抵一面又回過臉來,向臺下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點……”
魯迅指出,“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特色”何以會具備? 因為 “他是智識階級”。筆鋒輕輕一轉(zhuǎn),作者就從舞臺上的二丑藝術(shù)指向文壇上的二丑文人,請看,他們就這樣地“小罵大幫忙”:“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頌揚(yáng)戰(zhàn)爭”,“其間一定有時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對于國事的不滿”。這伙人如此表演,是由于在動蕩不安的社會里,他們命運(yùn)莫測,“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長久”,所以在“受著豢養(yǎng),分著余炎”的時候,又要“裝著和這貴公子并非一伙”,以便將來好“到別家去幫閑”。魯迅就是這樣揭示出二丑文人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和政治根源。
如果是一般的進(jìn)步作家,文章寫到這里大概可以結(jié)束了。但作為偉大的思想家的魯迅,他看得更深,想得更遠(yuǎn),由此深化下去,揭示出在階級社會里的二丑出現(xiàn)的必然性。他寫道:“世間只要有權(quán)門,一定有惡勢力,有惡勢力,就一定有二花臉,而且有二花臉?biāo)囆g(shù)。”不僅如此,魯迅還站在唯物辯證法的高度,暗示出二丑的前途和命運(yùn),“小百姓是明白的”,“看透了這一種人”,當(dāng)人民起來洗刷山河的時候,他們就和所靠的“冰山” 一起消亡。
魯迅曾說,他“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并且解釋道: “寫類型者”就是制作“標(biāo)本”,比如病理學(xué)上的瘡疽圖,“便是一切某瘡某疽的標(biāo)本,或和某甲的瘡有些相象,或和某乙的疽有點相同。”②二丑,便是魯迅為了 “砭錮弊”而塑造出的一種“類型”(即今通稱的“典型”),和他小說中的人物一樣,所采取的方法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而不是 “專用一個人”,一切都 “不加改變”③。所不同的,雜文中塑造典型在于作者把現(xiàn)實生活中種種類似的人物的精神世界吃得透,取其這種精神世界呈現(xiàn)于外部的特殊狀態(tài),在塑造的同時就評論它,在勾畫的同時就剖析它,而這每每又和描寫相結(jié)合。自然,在行文時側(cè)重點有所不同,比如:
“而二丑的本領(lǐng)卻不同,他有點上等人模樣(評論),也懂些琴棋書畫,也來得行令猜謎(勾畫),但依靠的是權(quán)門,凌蔑的是百姓(剖析),有誰被壓迫了,他就來冷笑幾聲,暢快一下,有誰被陷害了,他又去嚇唬一下,吆喝幾聲 (塑造)。不過他的態(tài)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過臉來,向臺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點,搖著頭裝起鬼臉道:你看這家伙,這回可要倒楣哩! (描寫)”
試看當(dāng)今文壇,不少的雜文其實是說短話,上乘之作不過是把話說得形象生動一些而已。像《二丑藝術(shù)》那樣,攝取現(xiàn)代某種人魂魄,抓出來擺在光天化日之下,評頭品足,成為廣為流傳的典型者,實在少見。魯迅的雜文永遠(yuǎn)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
上一篇:魯迅雜文《習(xí)慣與改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人生識字胡涂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