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鄭起侍郎》言情贈友詩歌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高易斷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寒食是清明的前一日。前者屬于社會生活,后者原來指自然現象,意思是天氣逐漸明朗起來。古人詩詞中,說到寒食,即意味清明的到來,所以這首詩的題目為寒食,而正文則說到清明。
這首詩是寫給友人的,傾吐的是懷鄉的情緒,由于自發和誘發的交融結合,在宋詩中不失為名篇。
作者曾經到過嘉州 (今四川樂山)等地,此詩或是這時期所作。一、二兩句皆含時節與地點,“寂寂山城”是對郊原的具體補充,已隱露作者被誘發的心理過程,即由客觀而轉入主觀; “柳映門”是暗寫,因為古代有清明插柳于門的風俗,南宋劉克莊的 《寒食清明》 即有 “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句,所以“柳映門”是寒食特有的景象。這兩位詩人在清明出游時雖顯得很冷落,卻還是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生活在寂寂山城中悄悄流動著。孤獨之中仍有整體。三、四兩句又是一個過程,說明詩人信步走來,卻有一片風物在迎接他。前者是遙望,后者是身經。寺是隱藏在淡煙 (煙霧)修竹之中,可望而不可即;村本來是普通、荒僻的村落,卻因疏雨落花而給詩人帶來詩興。是詩人冒雨而去還是中途與雨邂逅呢?讓讀者自己去體味。
接著,詩人來到了酒樓。由于春寒,他需要借酒助暖,但因山城冷僻,酒味淡薄,難以成醉,與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的“佳辰強飲食猶寒”有異曲同工之趣。不醉使他清醒,清醒使他傷感,因為他本來是想念著故鄉,何況又逢到節日。第六句的“地迥樓高”是向下一句楫引,樓有窗口,出于自發,就隨便向外眺望,他看到小雨中的天空,也看到周圍的景物,有的和故鄉一樣,有的卻不一樣,益發撩起了他對鄉土的敏感,沒有一個詩人不對故鄉懷著深厚的戀情。“月是故鄉明”,一點不錯,人的靈魂就是從故鄉下降的,怎么不使他“斷魂”呢?第八句的“向誰言”是全詩的歸宿: 如果這首詩的題目上未寫明受寄者鄭起的姓名,只是泛詠寒食,那么,這一句也是可有可無的浮泛之詞,現在詩既是寄給鄭起的,就成為有力的暗示,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最親密的友情: 我的別離心緒除了你之外,還有誰能夠理解呢?沒有了。
上一篇:《寄遠人》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寓意》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