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車揚(yáng)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fēng)格盡人皆知,但其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筆法,對社會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巨大的概括力卻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這首 《古風(fēng)》似乎是詩人隨手?jǐn)z取了兩個鏡頭,漫不經(jīng)心寫出,實際卻充滿了詩人對盛唐社會、對玄宗皇帝的深刻揭露和辛辣諷刺,凝聚著詩人對丑惡現(xiàn)象、佞幸小人的深惡痛絕之情,也顯示了詩人深邃的政治眼光和過人的膽量。
詩一開始,只見大車在我們的面前奔馳著,揚(yáng)起漫天的塵土,把世界攪得烏煙瘴氣。即使在陽光最強(qiáng)烈的正午,也弄得大街小巷暗無天日,一片昏暗。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天”、“日”常被喻為君象。《古風(fēng)》(其四十六)“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即含此寓意。這首詩中詩人為我們描繪的這幅畫,將盛唐時期朗朗乾坤、清平世界的景象統(tǒng)統(tǒng)抹去,而代之以滿目飛塵,沒有一絲光明。是什么人居然如此飛揚(yáng)跋扈、傍若無人,竟敢飛車揚(yáng)塵遮天蔽日呢?原來是受到皇帝寵任的“中貴”!中貴是指在宮中而貴者,后世專稱宦官為中貴人。他們近侍皇帝,俯首貼耳,承恩受賞,成為心腹;另一方面又狗仗人勢,氣焰薰天,驕橫跋扈,目空一切,甚至蒙蔽“圣上”,左右皇帝,干擾朝政。詩的前兩句就活畫出宦官囂張跋扈的氣焰,反映了宦官亂朝綱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三四句又勾勒出宦官貪財暴富的丑惡嘴臉。他們一靠皇帝賞賜,二靠敲詐勒索,擁有很多黃金財寶,并建起了成片的高聳入云的頭等高級宅院。政治上攬權(quán),經(jīng)濟(jì)上攫財,詩人從兩方面無情地揭露了禍國殃民的宦官。《舊唐書·高力士傳》 載:“玄宗尊重宮闈,中官(即宦官) 稍稱旨,即授三品將軍,門施棨戟。”“帝城中甲第、畿甸、上田、果園、池治,中官參半于其間矣。”“力士資產(chǎn)殷厚,非王候能擬。”正好可作這首詩的注腳。本來無足輕重的佞幸小人卻得勢猖狂,這是什么世道! 詩人耳聞目睹宦官受寵為非作歹的事,當(dāng)然不會放過。
宦官擅權(quán)僅是盛唐弊政之一。更可笑的是斗雞小兒竟也得到殊遇。中間四句轉(zhuǎn)換畫面,筆峰直指斗雞走馬之徒。五、六兩句從服飾和神態(tài)兩方面把斗雞小兒不可一世、驕縱炫耀的心理和氣焰痛快淋漓寫出。中國封建社會很講究禮儀,穿戴服飾皆依人的職務(wù)高低、身分貴賤而定。“冠蓋”指衣冠、車蓋,后來成了達(dá)官貴人的代名詞。平民男子不戴冠,貴族之家十幾歲的孩子也不戴冠;只有二十歲成年,行加冠禮后才可戴冠。可是這些投玄宗皇帝所好,會斗雞的小孩子不但有冠,而且竟然有多么輝煌耀眼的冠蓋! 一個“何”字表現(xiàn)出人們是何等驚詫。七、八兩句描寫本是胸?zé)o點墨的白癡,只因會養(yǎng)趾高氣揚(yáng)的大公雞,于是也趾高氣揚(yáng)起來。他們鼻孔里呼出的氣簡直要沖上云天。他們狐假虎威,人借雞威,招搖過市,不知自己半斤八兩,百姓當(dāng)然都為之惶恐、震驚。“怵惕”既是因斗雞者氣焰之盛,更是為國家社稷擔(dān)憂。唐人陳鴻《東城老父傳》載:“明皇 (即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jié)斗雞戲,及即位,治雞坊于兩宮間,索長安雄雞千數(shù),養(yǎng)于雞坊,選六軍小兒五百人使馴擾教飼之。”神雞童賈昌為“五百小兒長”,皇帝的“金帛之賜,日至其家。開元十三年,籠雞三百,從封東岳……時人為之語曰:‘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斗雞小兒靠游戲得寵,皇帝熱衷于斗雞走馬之樂,荒唐腐敗。詩人耳聞目睹這些丑陋現(xiàn)象,當(dāng)然不會沉默!
如果說詩人描畫第一個畫面時是冷眼旁觀,未置可否的話,那么在第二幅畫面前,他已是怒目而視,隨時將發(fā)出斥責(zé)了。九、十兩句中,詩人終于按捺不住心中激憤,發(fā)出了深深的感慨。既然世界上都是些中貴、斗雞者之類追名逐利之徒,而沒有許由這樣不慕榮華富貴的高尚的人,誰又能分得清忠奸、善惡、賢愚呢!“洗耳翁”指堯時隱士許由。晉人皇甫謐《高士傳》載,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逃到穎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居;堯又召其為九州長,許由認(rèn)為這話弄臟了他的耳朵,于是趕忙跑到穎水邊洗耳朵。堯是圣明賢哲的代稱,而“跖”是惡的代表,指傳說中古代橫行天下的大盜。難怪當(dāng)今世界政治黑暗,小人當(dāng)?shù)溃爸橛褓I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古風(fēng)》其十五),都是因為皇帝昏庸而致。這就一針見血地揭示了造成前兩個骯臟齷齪畫面的根本原因。詩至此結(jié)束,畫龍點睛,主題得到了升華。在前八句的描述中已含此意,但加上最后兩句更為有力。一方面表現(xiàn)出詩人感情已發(fā)展到了高潮,不可遏止;另一方面又喚起讀者的深思,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
這首詩概括力極強(qiáng)。詩中選擇了兩個典型的場景: 中貴人的大車飛駛于大路上,塵土飛揚(yáng);斗雞者走馬于大路上,趾高氣揚(yáng)。均在亭午之時,構(gòu)成了兩幅相連結(jié)的典型畫面,揭露宦官擅權(quán)禍國、斗雞小兒驕橫跋扈。雖然從史實和文獻(xiàn)上都可舉出高力士、賈昌等代表人物,然而詩人針對的并非是具體的有名有姓的人,而是把這些看成是社會的弊病,時代的頹風(fēng)來予以揭露和抨擊。又從中貴與斗雞者的得寵,反映了賢者遭讒被逐,小人得勢,禍亂朝政。這正是天寶年間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以典型概括一般,正是典型化的原則,現(xiàn)實主義的重要方法。
這首詩顯示出詩人過人的膽識。宦官勢力在盛唐不可輕看,尤其大宦官高力士,“肅宗在春宮,呼為二兄,諸王公主皆呼 ‘阿翁’,駙馬輩呼為‘爺’。”(《舊唐書·高力士傳》)在玄宗朝幾乎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但詩人李白卻沒有被大大小小的高力士們的淫威所嚇倒,在詩中以夸張的手法,襯托的技巧,無情地揭露了他們橫行無忌的丑態(tài)。他不“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錚錚傲骨令人肅然起敬。世上還有不追逐名利的人,詩人李白就是其中的一個。
上一篇:李白《古風(fēng)(其二十一)》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古風(fēng)(其五十三)》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