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羅貫中·風云會(第三折)
五代時期長期分裂,朝梁暮晉,人民倍受喪亂之苦。趙匡胤文武全才,智勇過人,遂奉命掛印統(tǒng)領三軍,浩浩蕩蕩,前往征討北漢,軍次陳橋驛,部下諸將校發(fā)動兵變,擁戴趙匡胤為天子,取代周世宗,定國號為宋。這時吳越、南唐、后蜀、南漢諸王仍扼守險要,負隅頑抗。宋太祖勵精圖治,不忘天下統(tǒng)一。在一個風雪之夜,扮作白衣秀士,私出禁城,徑至宰相趙普府邸訪問,共同商議下江南收川廣,討伐諸國大計。他派遣石守信、曹彬、潘美、王全斌等將領分兵四路大舉進擊,終于收服四國,平定南方,華夏九州重新歸于一統(tǒng),結束了五代長期封建割據(jù)的混戰(zhàn)局面。
(趙普衣冠引張千捧香桌、書、燭上,云) 某趙普是也。自從做掌書記時,扶佐當今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四方承平。以某有推戴之功,官拜中書大丞相,進封韓王。今夜雪下甚緊,料無人來。張千,你拿過香桌來,點上燭,我讀一會《論語》咱。(張千云) 我燒上些香,剔的燈亮亮的。老爹,你慢慢的看者。(正末紗帽常服上,云) 某自從陳橋兵變,眾兄弟立我為大宋皇帝。曉夜無眠,恐萬民失望,諸國未平。今夜風雪滿天,路無行客,寡人扮作白衣秀士私行,徑投丞相府里,商量下江南收川廣之策。出的這禁城來,是好大雪也呵。(唱)
【正宮端正好】光射水晶宮,冷透鮫綃帳。夜深沉睡不穩(wěn)龍床,離金門私出天街上,正瑞雪空中降。
【滾繡球】 似紛紛蝶翅飛,如漫漫柳絮狂。剪冰花旋風兒飄蕩,踐瓊瑤腳步兒匆忙。用白襕兩袖遮,將烏紗小帽蕩。猛回頭把鳳樓凝望,全不見碧琉璃瓦甃鴛鴦。一霎兒九重宮闕如銀砌,半合兒萬里乾坤似玉裝,粉填滿封疆。
(正末云) 行了這一會,面前是丞相府了。呀,關了門了。(唱)
【倘秀才】 則見他鐵桶般重門掩上,我將這銅獸面雙環(huán)扣響。(做敲門科) (張千問云) 甚么人敲門? (正末唱) 敲門的是萬歲山前趙大郎。(張千云) 這早晚夜又深,雪又大,來作甚么? (正末唱) 堂中無客伴。(張千云) 俺老爹看書哩! (正末唱) 燈下看文章。(張千云) 你來有甚事? (正末唱) 特來聽講。
(張千云) 你要聽講,當往法堂中尋和尚去,你錯走了門了。(正末唱)
【呆骨朵】 沖寒風冒瑞雪來相訪。(張千云) 有甚么緊急事,你說。(正末唱) 有機密事緊待商量。(張千報云) 老爹,門外有人叫門。(普云) 你問他是誰? (張千云) 他說是趙大官人,有機密事來商議。(普做慌科,云) 快開門,快開門! (普見駕,跪云) 不知主上幸臨,有失遠接。(張千慌奔走科) (正末唱) 忙怎么了事公人。(普又拜云) 恕微臣之罪。(正末唱) 免禮波招賢宰相。(正末問張千云) 這是那里? (張千云) 這就是俺丞相廳房。(正末云) 怎么使你這般樣人? (唱) 正是調鼎鼐三公府,那個是剃頭發(fā)楊和尚。(普云) 陛下尊坐。(正末唱) 我向坐席間聽講書。(張千云) 老爹,酒食已備,捧上來罷? (正末唱) 你休來耳邊廂叫點湯。
(正末云) 夜深人靜,張千好生看著相府門者。(普云) 主公,今夜天氣甚寒,不求安逸,冒雪而來,卻是為何? (正末唱)
【倘秀才】朕不學漢高皇深居未央,朕不學唐天子停眠晉陽。常則是翠被寒生金鳳凰,有心思傅說,無夢到高唐。(普云) 主公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肯逸豫。(正末唱) 這是俺為君的勾當。
(背云) 寡人頗通文墨,試問丞相一問。(問云) 寡人問卿,卿試聽者。(唱)
【滾繡球】 既然主四海為一人,必須正三綱謹五常,寡人呵幼年間廣習槍棒,恨未曾登孔子門墻。《尚書》是幾篇? (普云)《尚書》者上古三墳五典,洪荒莫考。夫子斷自唐虞,以典、謨、訓、誥、誓、命六體,皆堯、舜、禹、湯、文、武授受之心法。孔安國斷為五十八篇。帝王治世之書也。(正末唱) 《毛詩》共兒章? (普云) 夫詩者,古人吟詠性情之大節(jié)。有風、雅、頌三經(jīng),賦、比、興三緯。詩有三千,孔子刪為三百十一篇。善以為勸,惡以為戒。(正末云) 《禮記》主意如何? (普云) 夫 《禮記》乃漢儒所撰述,雜錄古禮之義。蓋六經(jīng)之用,禮實為先,治人事神,無非以禮,日用之間,不可斯須少者。(正末唱) 講 《禮記》始知謙讓。(云) 《春秋》主意如何?(普云) 《春秋》 以褒貶為辭,敦典庸禮,命德討罪,世道之興亡可鑒。(正末唱) 論 《春秋》可鑒興亡。(普云) 陛下法宗堯、舜、禹、湯、文、武,方為圣主。(正末唱) 朕待學禹、湯、文、武,宗堯、舜。(普云) 臣有愧于古之賢相也。(正末唱) 卿可繼房,杜、蕭、曹,立漢、唐,燮理陰陽。
(正末指桌上書問云) 卿看的是什么書? (普云) 是 《論語》。(正末笑云) 寡人聞童子入學,先讀 《論語》,卿何故也看他?(普云) 《論語》 乃孔門弟子記圣人的切要言語,皆治國平天下之要道。臣用半部,佐我主平治天下。(正末唱)
【倘秀才】 卿道是用 《論語》治朝廷有方,卻原來只半部運山河在掌。圣道如天不可量,似恁的談經(jīng)臨絳帳,不強似開宴出紅妝,聽說后神清氣爽。
(普云) 天寒雪大,臣有一杯酒進獻,未敢擅專。(正末云) 將酒來何妨。(普叫云) 老妻將酒來。(旦捧酒上) (呼噪科) (正末喝)
【滾繡球】 銀臺上畫燭明,金爐內寶篆香。(普執(zhí)壺斟酒科) (正末唱) 不當煩老兄自斟佳釀。(旦進酒科) (正末唱) 何須教嫂嫂親捧霞觴。(普云) 陛下,臣妻與臣乃糟糠之妻也。(正末唱)卿道是糟糠妻不下堂,朕須想貧賤交不可忘。常言道表壯不如里壯,妻若賢夫免災殃。(云) 朕得卿,卿得嫂嫂,可比四個古人。(唱) 朕得卿呵正如太甲逢伊尹,卿得嫂嫂呵卻似梁鴻配孟光。則愿的福壽綿長。
(正末云) 寡人要與卿商量軍國重事,教嫂嫂自便。(旦下) (普云) 陛下深居九重,當此寒夜,正宜安寢,又何勞神過慮? (正末云) 寡人睡不著! (唱)
【荷秀才】但歇息想前王后王,才合眼慮興邦喪邦,因此上曉夜無眠想萬方。須不是歡娛嫌夜短,早難道寂寞恨更長。憂愁事幾樁。
(普云) 陛下不知所憂者何事,說向臣聽。(正末云) 寒風似箭,凍雪如刀,寡人深居九重,不勝其寒,何況小民乎! (唱)
【滾繡球】憂則憂當軍的身無掛體衣,憂則憂走站的家無隔宿糧; 憂則憂行船的一江風浪,憂則憂駕車的萬里經(jīng)商; 憂則憂號寒的妻怨夫,憂則憂啼饑的子喚娘; 憂則憂甘貧的晝眠深巷,憂則憂讀書的夜守寒窗; 憂則憂布衣賢士無活計,憂則憂鐵甲將軍守戰(zhàn)場。怎生不感嘆悲傷!
(普云) 陛下念及貧窮,誠四海蒼生之福。(正末唱)
【倘秀才】 憂的是百姓苦,向玉榻心勞意攘。(普云) 百姓困苦,只因四方多事。今天下太平,民力漸蘇矣! (正末云) 一榻之外,皆他人之家也。(唱) 憂的是天下小,教寡人眠思夢想。(普云) 天下雖未混一,南征北戰(zhàn),今其時也,愿聞成算所向。(末背云) 寡人欲先下江南,且反說,試丞相一試。(唱) 想太原府劉崇據(jù)北方,朕待暫離丹鳳闕,親擁碧油幢,先取河東上黨。
(普云) 若先伐太原,非臣之所知也。(正末云) 卿怎生說? (普云) 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二邊之患,我獨當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諸國,則彈丸墨子之地,將無所逃。(末云) 吾意正如此,姑試卿耳! (普云) 西川孟昶,金陵李煜,南漢劉鋹, 吳越錢 , 彼各仁政不施, 百姓怨望。 今當選將練兵, 分道南伐,無不成功者。(正末唱)
【滾繡球】卿道是錢王共李王, 劉鋹與孟昶, 他每都無仁政萬民失望,行霸道百姓遭殃。差何人收四川?令誰人定兩廣?取吳越必須名將,下江南宜用忠良。要定奪展江山白玉擎天柱,索問你匡宇宙黃金駕海梁。卿索仔細參詳。
(正末云) 兵者兇器,國家不得己而用之。今收平四國,又須眾將中選忠良有紀律者,方可安民。卿試定奪如何? (普云) 石守信、曹彬、潘美、王全斌,此四人皆宿有名望,可差他四人去,萬無一失。(正末云) 既如此,張千,你傳旨去元帥府,速宣石守信等四人來者。(張千下) (四將上,云) 某石守信等是也,見居樞密統(tǒng)軍之職,今晚主上幸趙中令宅,差人來宣呼,不免進見咱。來到這相府門 ,令人奏入。(報科,見科) (正末云) 寡人與丞相商議,天下未一,欲差爾等統(tǒng)軍前去,收伏四國,速奏凱旋者。(唱)
【脫布衫】 (指曹) 取金陵飛渡長江。(指石) 到錢塘平定他邦。(指王) 西川路休辭棧閣。(指潘) 南蠻地莫愁煙瘴。
【醉太平】 陣沖開虎狼,身冒著風霜。用六韜三略定邊疆,把元戎印掌。人披鐵甲偏雄壯,馬搖玉勒難遮當。鞭敲金鐙響丁當,早班師汴梁。
(四將云) 臣等托圣主洪福,馬到處成功。仰聽神策廟算,指示一二。(正末唱)
【二煞】有那等順天時達天理,去邪歸正皆疏放,有那等霸王業(yè)抗王師,耀武揚威盡滅亡。休擄掠民財,休傷殘民命,休淫污民妻,休燒毀民房。恤軍馬施仁發(fā)政,廣錢糧定賞行罰,保城池討逆招降,沿路上安民掛榜,從賑濟,任開倉。
(鄭恩提棒私行上,云) 我聞知主公私幸趙丞相府,一徑尋來。陛下召見眾將軍,做甚么則個。(正末云前事了) (唱)
【收尾】朕專待正衣冠,尊相貌,就凌煙圖畫功臣像,卿莫負勒金石,銘鐘鼎,向青史標題姓字香。能用兵、善為將; 有心機,有膽量。仰看天文算星象。俯察山川辨形狀。作戰(zhàn)先將九地量,決戰(zhàn)須將五間防。晝戰(zhàn)多將旗幟張,夜戰(zhàn)頻將火鼓揚。步戰(zhàn)屯云護軍仗,水戰(zhàn)隨風使帆槳。奇正相生兵最強,仁智兼行勇怎當。專聽將軍定四方,坐擬元戎取亂亡,飛奏邊功進表章,齊和升平回帝鄉(xiāng)。比及裂士分茅拜卿相,先將這各部下軍卒重重的賞。(眾并下)
金門: 漢代宮門名,此指宮門。烏紗小帽: 古代官帽名。半合兒:一會兒。楊和尚: 指楊家將故事中在五臺山出家的楊五郎。此處用典不合時間順序。點湯: 宋元時送客點湯,因以為送客之詞。末央: 漢代宮名。這里泛指宮殿名。晉陽: 太原有晉陽宮,唐高祖李淵在隋末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jiān)。傅說: 殷相。傳說他隱居傅巖,武丁舉以為相,治理國家有方,使殷出現(xiàn)中興局面。三綱: 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 指仁、義、禮、智、信。三墳: 伏羲、神農、黃帝的書。五典: 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的書。傳說為中國最早的書籍。典謨訓誥誓命:《尚書》中的六種文體。心法: 要法??装矅?漢代曲阜人,孔子二十一世孫。魯恭王拆毀孔子故宅,于墻壁中獲得《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譯讀,斷為五十八篇。毛詩: 《詩》古文學派。相傳為西漢初毛亨和毛萇所傳,據(jù)稱其學出于孔子弟子子夏。三經(jīng)、三緯: 唐代孔穎達提出風、雅、頌為 《詩經(jīng)》的“異體”,指反映內容; 賦、比、興為詩經(jīng)的“異辭”,指表現(xiàn)手法?!叭?jīng)”、“三緯”說本此而出。禮記: 儒家經(jīng)典之一,相傳漢戴圣所作,又稱《小戴記》。春秋: 古籍名??鬃痈鶕?jù)魯史編撰而成。房杜蕭曹: 古時四個賢相,即唐代的房玄齡、杜如晦,漢代的蕭何、曹參。太甲: 商朝君主,成湯之長孫。即位后荒淫無度,被伊尹放逐,后悔過自新,又恢復其位。伊尹: 商代的賢相。走站的: 指在外奔波的差役。劉崇:后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后周滅后漢后,他曾于太原稱帝,國號北漢。河東: 黃河流經(jīng)山西,自北向南,黃河以東地帶稱為河東。上黨: 今山西長治縣。石守信; 五代后周大將。宋太祖即位后,被解除兵權。曹彬: 五代后周的國戚和大將。投靠宋太祖后,奉命伐蜀和南唐有功,受到獎勵。潘美: 五代后周大將。投靠宋太祖后,在歷次統(tǒng)一全國的重大戰(zhàn)役中,屢建功勛。王全斌: 五代后周任相州留后,歸順宋太祖后,奉命伐蜀中獲罪,貶為崇義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九地: 《孫子》所指出的九種欲戰(zhàn)之地。即散地、輕地、爭地、交地、沖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五間: 《孫子》所指出的五種間諜,即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裂土分茅: 古代分封時,用茅包土分賜給受封的諸侯。
羅貫中以元末明初小說而馳名中外。他的長篇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流傳極廣,家喻戶曉。但他創(chuàng)作的雜劇劇本卻知者甚少。鑒賞他的劇作,無疑可以加深對這位中國文學史上著名作家的了解。他的雜劇在思想傾向上與小說一致,推崇“忠義”,主張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而且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上,也驚人地相似:“據(jù)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 (高儒《百川書志》)?!讹L云會》屬于元雜劇中“演義式”的作品,是根據(jù)《宋史·趙普傳》和有關史料、傳說編撰的,從中可以學到一些歷史知識,吸取古人的斗爭經(jīng)驗和智慧。
第三折通名 《訪普》或 《訪賢》。全折的人物、時間、地點比較集中,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你休來耳邊廂叫點湯”。主要寫宋太祖訪普來到趙家。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登上龍位,一上場所唱的一支曲子,表現(xiàn)了他壯志已酬時的滿心歡喜和興奮。然而對于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僅此就滿足了嗎?請看他在發(fā)跡之前漫游時期面對朝陽隨口謅的幾句詩吧:“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fā);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彼斕熳?,還要結束五代十國時期封建割據(jù)局面,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他喜悅而不陶醉,“冷透鮫綃帳”、“睡不穩(wěn)龍床”等語明顯地反映出他強烈的憂患意識。深沉的寒夜伴隨他深沉地思考,于是他“離金門私出天街上”。此時,他眼中之雪,不是凄苦憂憤者眼中之雪,而是象征吉祥的瑞雪。這正好說明他充滿了自信與樂觀精神。
如果說一曲 【正宮端正好】奠定了全折的精神基調,那么 【滾繡球】 更一步襯托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八萍娂姷犸w,如漫漫柳絮狂。剪冰花旋風兒飄蕩,踐瓊瑤腳步兒匆忙?!北M管風狂雪猛,但作者運用“旋風兒”、“腳步兒”等詞把風與雪描寫得何等輕快、活潑。如果視此為主人公喜孜孜心情的外射,那么“用白襕兩袖遮,將烏紗小帽蕩”,簡直是他手舞足蹈的寫照了。猛回頭“九重宮闕如銀砌”; 抬望眼,“萬里乾坤似玉裝,粉填滿封疆”。這是主人公心中潔白無暇的一統(tǒng)天下,是他的政治理想的外化。黑格爾指出,藝術理想的本質,就在于“使外在的現(xiàn)象符合心靈,成為心靈的表現(xiàn)”。這幅“天子踏雪圖”,可以說在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方面,已達到了情與景的高度和諧。清人李漁闡述藝術虛構在戲曲創(chuàng)作中的重大意義時說:“幻境之妙十倍于真,故千古傳之能以十倍于真之事?!?《閑情偶寄》) 羅貫中筆下的雪景,恰切新奇。從自然之景角度去看,給宋太祖頂風冒雪訪普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有利于塑造他的感人形象; 從藝術角度去看,它不落俗套,富于浪漫色彩,有力地烘托了戲劇氣氛,使意境更加深遠。
第二層,從“ (正末云) 夜深人靜”到“則愿的福壽綿長”。寫宋太祖與趙普談論四書五經(jīng)及治國之道。趙普是幽州薊 (今河北省大興縣西南) 人,在宋朝,官至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960年,在后周任殿前都點檢、掌主要兵權的趙匡胤,奉命出兵抵抗契丹,軍至陳橋(今河南開封東北),將士托故不行,將趙匡胤灌醉,以杏黃龍袍加身。趙匡胤在既成事實面前,接受了七歲的后周幼主恭帝的“禪位”書,建立了宋朝。趙普是趙匡胤登基的開國功臣之一。他青年時學習吏事,少讀書。后來宋太祖勸他學習,于是手不釋卷。在這一層中,宋太祖考問他有關《尚書》、《毛詩》、《禮記》、《春秋》等問題,他都對答如流。作者還采用了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七所載趙普曾對宋太宗說過的話:“過去我用半部《論語》輔佐太祖得天下,現(xiàn)在我準備用半部 《論語》輔助你治理天下?!边@實際上寫了君臣二人的政治理想,和宋王朝推崇儒教道學的思想路線。魯迅曾說:“宋朝的讀書人講道學,講理學,尊孔子,千篇一律。雖然有幾個革新的人們,如王安石等等,行過新法,但得不到大家的贊同,失敗了。從此大家又唱老調子,和社會沒有關系的老調子,一直到宋朝的滅亡?!?(見《集外集拾遺》,《魯迅全集》第七卷第731頁) 宋代加強思想鉗制,與胸中缺少學問的趙普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調子是有關的。他雖然對中原的統(tǒng)一做出過貢獻,但也對后代歷史產生了深刻的消極影響。趙匡胤在從武夫到政治家的轉化中,是受到趙普深刻影響的。從這里可以看出,羅貫中是極力維護和宣揚封建正統(tǒng)觀念的,他的思想幾乎僵化在儒家的封建教條之中。這是他的思想局限所在。
第三層從“ (正末云) 寡人要與卿商量軍國重事”到折末。寫宋太祖與趙普商議國家大計,確定先平定南方。趙匡胤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927年,他出生在中州古都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后唐的一個中級禁軍頭目飛捷指揮使。趙匡胤后來浪跡天涯,在戎馬征戰(zhàn)中鍛煉成為一名智勇雙全、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將才。昔日王樸向周世宗的獻策,給他極深印象:“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薄暗媒希瑒t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 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此時先南后北的策略是否可行. 宋太祖正是在舉棋不定之時,叩響了趙普家的大門,共同商議完成周世宗未竟的統(tǒng)一大業(yè)。據(jù)《宋史》載,他自從963年出兵到976年病死,前后用了十三年平定了南方。羅貫中在藝術地再現(xiàn)這一赫赫武功時,并不完全拘于史實。在時間上,他讓劇中的宋太祖在訪普的同一天選將派兵出征。在派出的大將中,作者只選列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寫宋太祖讓曹彬“取金陵飛渡長江”; 石守信“到錢塘平定他邦; 王全斌“西川路休辭棧閣”; 潘美:“南蠻地莫愁煙瘴?!睋?jù)歷史記載,南征幾乎勢如破竹。965年,王全斌伐蜀,五代后蜀國主束手; 975年,曹彬攻下金陵,南唐后主李煜出降; 971年,潘美克廣州, 俘南漢國主劉鋹; 976年, 吳越王錢俶帶領妻子到汴京入朝。全劇以四國國君入朝覲見,趙匡胤排筵為結。從羅貫中的劇情構思看來,正如魯迅所說:“藝術的真實,即非歷史上的真實,我們是聽到過的,因為后者須有其實,而創(chuàng)作則可以綴合、抒寫,只要逼真,不必實有其事也。”(《魯迅書簡》第605頁)
羅貫中是特別擅長描寫戰(zhàn)爭場面的。所以寫本折第三層更顯得輕車熟路,有聲有色?!沧硖健骋艄?jié)鏗鏘,慷慨激昂,氣勢宏闊。觀之大有虎嘯龍吟、風云際會之感。正如明代沈德符《顧曲雜言》所說: 此劇“不特命詞之高秀,而意象悲壯,自足籠蓋一時”??梢哉f這是對它語言風格的高度評價。《錄鬼簿續(xù)編》曾評論羅貫中“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從《風云會》的語言特色看來,他是當之無愧的。
《風云會》采用的是敘述體,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作者在描寫訪普經(jīng)過時,用了與劇中正在發(fā)生的事能聯(lián)系得上的穿插點綴在劇中,如宋太祖與張千的調侃,以及趙普夫人敬酒,宋太祖以嫂子相稱等情節(jié)。這些既是劇情的自然延續(xù),又使劇場氣氛變得輕松詼諧,富有生活情趣,避免了使人膩煩的單調感,顯示了莊嚴完整之中的變化。并且通過這點綴,也揭示了宋太祖?zhèn)€人品質中的豁達大度和平易近人。
劇中的宋太祖是一個施行“王道”和“仁政”的理想君主。他曉喻部下:“休擄掠民財,休傷殘民命,……沿路上安民掛榜,從賑濟,任開倉?!彼軐⑹繐泶?,又關心愛護人民,念及貧窮,憂心如焚,認為“身居九重,不勝其寒,何況小民乎!”他心寓四海,不肯逸豫,“思傅說,無夢到高唐”,風雪之夜微服出訪。他決心學習禹、湯、文、武,宗堯、舜,從諫如流,選賢用能,終于統(tǒng)一全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好皇帝”的形象。作者生當元末大動亂時期,他希望出現(xiàn)一個圣明君主,代元而起,統(tǒng)一華夏,這是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必然趨勢的,表現(xiàn)了他比較進步的思想傾向,是應該給予肯定的。
上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王驥德·題紅記(第十七出霜紅寫怨)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