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無名氏·張協狀元(第三十五出·張協拒見貧女)
書生張協上京趕考,行至五雞山遇盜受傷,投宿古廟,幸得貧女相留,在廟中結為夫婦。婚后,張協仍上京應試,高居榜首,得中狀元。樞密使王德用的女兒勝花,愛慕其才,想招入王府為夫,張協拒絕,勝花郁郁而亡。貧女得悉張協中了狀元,上京尋他,張協不認,貧女只好回到五雞山。后來,張協到梓州上任,又經五雞山適逢貧女,張協拔劍將她刺傷。幸而貧女被人救活。王德用也到梓州赴任,在五雞山古廟中認貧女為義女。王德用此去梓州,原是要當張協的頂頭上司,以報拒婚喪女之怨的。但當張協表示愿意娶他女兒為妻時,王德用便把貧女嫁給了他,以團圓結束。
(末、凈作門子出,末唱)
【趙皮鞋】狀元真大才,衙門面向兩扇開。你還不曾會讀書,蒼生還相見,休要來。
(末白) 慈不主兵,義不主財。狀元臺旨: 除是朝士官員,你便通報。其次村里漢、外方人及婦女,莫容它來。(凈) 曉得了。還是賣珠婆、牙婆、看生婆,不要它來。(末) 怕傷觸了別人。(凈) 我最沒面目,爹來也不相識。(旦出唱)
【喜遷鶯】 喜到宸京,涉山川萬般愁悶。兒夫見免縈奴方寸,未知是何處深藏現在身?遍尋覓,渾不見故人。
(白) 萬福! 借問些小事。(末) 娘子有甚事,但說不妨。(旦)新及第狀元何處安歇? (末) 兀底便是行衙里。問那門子便知端的。(旦) 萬福! (凈) 且是假夫人。(旦) 聞新及第狀元在此安歇。(凈) 便是。如今呼作府僉。來作什么? 是討珠錢? (末)待它自說。(旦) 奴家特來見狀元。(凈) 要見狀元,便著紫衫,我便傳名紙。(旦) 奴家是婦人。(凈) 婦人如何不扎腳?(末)你須看它上面。(凈) 又看上頭上面。(末) 養熟狗兒。(凈唱)
【趙皮鞋】狀元是誰敢覆,連他發怒直是毒。你還欲要見他時,如法的高叫:“奴萬福!”
(旦白) 奴家萬福! 萬福! (生在戲房里唱) 什么婦女直入廳前? 門子當頭何不止約! (凈) 領臺旨。你聽得否? 快去! 快去! (旦) 容奴取稟狀元,奴非別人。(凈) 你說教我知。(旦唱)
【五更傳】 這狀元,是奴夫婿,奴是他親娶妻。才得兩個月余日,苦相別特來京里。買登科記,試看時,是奴夫及第。不辭路遠來相尋覓,你不知,便叫我出去。
(凈白) 說得好孤凄! (末唱)
【趙皮鞋】我的狀元分付他: 官員相見便沒奈何。還是婦女莊家到廳下,十三小杖,把門子打。
(凈白) 出去! 出去! (旦) 奴家是狀元渾家。(凈) 慢行,慢行,怕頭上珠牌脫下來。(末) 又道路無拾遺。(生在戲房唱)甚人羅唣? 何不打出去! (旦) 狀元,奴不是別人,是五雞山貧女。(凈) 貧女是乞婆,打個乞婆! (末) 休要靠索性。(旦唱)
【五更傳】 我丈夫,張協是。(凈) 道著我本官臺諱。(旦連唱) 在路途值雪正飛,盤纏被劫得沒分文,打一查血瀝瀝底。沒投奔,在廟中,彎跧睡。我醫你救你得成人,你及第,便沒恩沒義。
(生出白)官不容針,私通車馬。教你莫去胡亂放人入來,又放婦人入廳堂。(凈) 非干男女事,它自走入來。(末) 推得沒巴臂。(生) 門子打十三! (凈有介) (旦) 狀元萬福! 且息怒。奴家不具榜子參賀。(生) 唯,貧女! 曾聞文中子曰:“辱莫大于不知恥辱。”貌陋身卑,家貧世薄。不曉蘋蘩之禮,豈諧箕帚之婚。吾乃貴豪,汝名貧女,敢來冒瀆,稱是我妻! 閉上衙門,不去打出! (生下) (凈打旦) (末) 若是夫妻只得休。(旦) 奴家怎洗這場羞! (凈) 不如及早歸山去。(合) 免事恩官不到頭。(凈)泓! (閉門介) (末、凈下) (旦) 有這般事! (旦唱)
【同前】 是我夫,不相認,見著我忙閉了門。我當初閉門不留伊,你及第應是無分。千余里,到此來,望你廝存問,目下要歸沒盤纏,我今宵,更無投奔。
【同前】 你記得,要來京里,賣頭發把線與伊,當初道嫁雞便逐雞飛,好言語教奴出去! 沒盤費,教化歸,回鄉里。買炷好香祝蒼天,愿你虧心,長長榮貴。
(白) 剪頭門子將奴打,后來卻把奴家罵。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下)
“慈不主兵”二句: 仁慈的人不去主管軍事,正義的人不去主管財政。牙婆、看生婆、: 牙婆是買賣婦女的居間人; 看生婆,接生的婦女。沒面目: 猶云不講情面。 府僉: 州府僉判的簡稱, 在州府中地位僅次于于知州、 知府。婦人如何不扎腳: 扎腳,纏足。因戲里旦角由男演員扮演,故借此打渾。上文“旦是假夫人”是同一意思。養熟狗兒: 這是打渾的話。十三小杖: 宋朝刑法,徒一年者,杖脊十三。“官不容針”二句: 意謂官法森嚴,連針一樣細的間隙也沒有,而現在卻大開方便之門,連車馬都可以暢通無阻。沒巴臂: 意即沒把柄。榜子: 名帖。榜是牓的假借字。“文中子曰”兩句: 文中子,即隋代的王通,死后他的門徒私謚為文中子。引語見《文中子·關朗篇》。蘋蘩之禮: 指主婦祭祀祖先的禮節。蘋,浮萍; 蘩,白蒿,都是古代祭禮的物品。箕帚之婚: 箕帚,灑掃工具。過去婦女要管理家庭中的灑掃工作,故云箕帚之婚。這里指結親。泓: 通哄,轟出去的意思。教化: 即叫化,指行乞。剪頭: 意即劈頭。
這本戲的戲文中說:“九山書會,近日翻騰,別是風味。”九山是浙江溫州的一個地名,因而有理由判斷 《張協狀元》是曾經流傳于溫州一帶的早期南戲本子。
北宋王朝南渡之后,建都臨安,溫州成為后方經濟中心和海外貿易重要港口。隨著政治的變革和工商業的發展,文化高漲,門閥風氣銳減,給了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進身政界的更多機會。僅溫州 一帶終南宋一代考取進士的達千余人。他們之中有不少因科名高中,利欲薰心而拋棄前妻,另婚高門貴族。“貴易妻”成為當時很引人注目的 一個社會問題。張協和溫州早期南戲中出現的王魁、蔡伯喈等,就是“發跡變泰,富貴易妻”的典型。盡管 《張協狀元》以大團圓結束,但全劇自始至終飽含著對張協的譴責。
在第三十五出中,貧女“苦相別特來京里”,“不辭路遠來相尋覓”,榮華富貴了的張協不但不認,還要將貧女奚落一番之后,吩咐門子:“閉上衙門,不去打出!”孤苦無依的貧女已身無分文,只好“教化歸,回鄉里”。這里,張協的寡行無義和貧女的善良可欺形成鮮明的對照。貧女對著衙門的小吏和門子歷數了張協的忘恩負義:“我醫你救你得成人,你及第,便沒恩沒義”,“你記得要來京里,賣頭發把錢與伊”,“我當初閉門不留伊,你及第應是無分”,可以說聲聲是淚,字字是恨,充滿了強烈的民間意識。
《張協狀元》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戲曲劇本。它比元雜劇還要先出幾十年。這個劇本的發見,將我國成熟的戲劇的誕生上移了半個世紀。劇本出自明初人的手抄,我們可以看出很少有文人斧削的痕跡,因而可以證明它是相當可靠的宋元南戲本子,可以從中比較全面地了解早期南戲的戲劇結構、音樂形式和演出情況。雖然 《張協狀元》等戲文三種,情節上有漏洞,曲文、賓白比較粗糙,但它們無疑是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濫觴,具有思想和藝術兩方面彌足珍貴的價值。
上一篇:古典名劇·琵琶記·張公遇使
下一篇:古典名劇·琵琶記·強就鸞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