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湯顯祖·南柯記(第二十四出風謠)
淳于棼被罷免了裨將職務以后,“成落魄之像”,整天借酒澆愁。一日,槐陰庭下,酩酊大醉,夢見槐安國使者來迎,得與國王會見,又有幸與公主婚配,后出任南柯郡太守。二十年政績卓著,深得百姓愛戴和稱頌。檀蘿國入侵,公主受驚病亡。于棼回朝后拜為左丞相,權門貴戚,競迎爭拜。右丞相妒火中燒,蓄意進讒,誣告淳于棼“貴盛無比”、“弄權結黨”,結果被國王遣回鄉里。一場驚夢醒來,發現槐安國原來是庭中大槐樹洞里的蟻穴、蟻群。后經契玄禪師點化,于棼發愿滅情,終于大悟成佛。
【清江引】 (紫衣走馬捧經背敕上) 紫衣郎走馬南柯下,一軸山如畫。公主性柔佳,駙馬官瀟灑。俺且在這里整儀容權下馬。
事有足差,理有果然。自家紫衣官是也。承國王國母之命,送佛經與公主供養,并加升駙馬官爵門蔭。才入這南柯郡境,則見青山濃翠,綠水淵環。草樹光輝,鳥獸肥潤。但有人家所在,園池整潔,檐字森齊。何止茍美茍完,且是興仁興讓。街衢平直,男女分行。但是田野相逢,老少交頭一揖。曾游幾處,近見此邦。且住,待俺借問公主平安,看百姓怎生議論? 前面幾個父老來了。
【孝白歌】 (眾扮父老捧香上) 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親風景和。老的醉顏酡,后生們鼓腹歌。你道俺捧靈香,因甚么? (紫前問介)敢問老官人: 公主好么? (父老嘆介) (唱前) 你道俺捧靈香,因甚么? (下)
(紫) 這些父老們歡歡喜喜,唱個甚的? 又邀的幾個秀才來了?!厩扒弧?(眾扮秀才捧香上) 行鄉約,制雅歌,家尊五倫人四科。因他俺切磋,他將俺琢磨。你道俺捧靈香,因甚么? (紫) 敢問秀才:公主好么? (秀才嘆介) (唱前) 你道俺捧靈香,因甚么? (下)
【前腔】 (扮村婦女捧香上) 多風化,無暴苛,俺婚姻以時歌伐柯。家家老小和,家家男女多。你道俺捧靈香,因甚么? (紫) 敢問女娘們: 公主好么? (婦嘆介) (唱前) 你道俺捧靈香,因甚么? (下)
【前腔】 (扮商人捧香上) 平稅課,不起科,商人離家來安樂窩。關津任你過,晝夜總無他。你道掩捧靈香,因甚么? (紫) 大哥幾分面善。(商) 俺是京師人,在此生意。(紫) 正是。聽見公主可好?(商) 俺們正去太爺生祠進香,保祝駙馬公主二人千歲千歲。(紫)你又不是這境內人民,保他則甚? (商) 淳于爺到任二十年,人間夜戶不閉,狗足生毛。便是俺們商旅,也往來安樂,知恩報恩。(紫)前面一伙老的,一伙秀才,一伙婦女,都捧著香往那里去? 唱些甚么? (商) 你是不知,這南柯郡自這太爺到任以來,雨順風調,民安國泰。終年則是游嬉過日,口里都是德政歌謠,各鄉村都寫著太爺牌位兒供養。則這是大生祠,祠宇前后九進,堂前三丈,立有一丈五尺高的幾座德政碑,碑上記他行過德政。二十年中,便一日行一件,也有七千二百多條,言之不盡。(紫) 想是學霸刁民胡弄的。(商作惱介) (唱前) 咳,你道俺捧靈香,因甚么? (下)
(紫) 奇哉,奇哉,真個有這等得民心的官府。
二十年事事循良,遍歌謠處處焚香。
立生祠字字紀實,詔書中一一端詳。
敕 (chi赤): 此指皇帝的命令或詔書。興仁興讓: 倡興仁義和禮讓。酡 (tuo): 喝了酒臉色發紅。風化: 風俗教化。關津: 古代在險要地方(包括渡口) 或國界設立的守衛處所。行過德政: 行為,過失,功德,政績。
唐朝李公佐有傳奇小說 《南柯太守傳》。萬歷二十八年 (1600)五月,湯顯祖以飽滿的政治熱情,以 《南柯太守傳》為藍本,創作了《南柯記》,這是他由愛情劇走向政治劇創作的開始。全劇四十四出,表現了作家面對當時丑惡的社會現實,向往南柯“凈土”的美好理想。他切盼能出現淳于棼那樣的清官,有那種深受百姓歡迎的善政。
《風謠》這一出戲,短小集中,情節單純,形式活潑,語言明凈,通過身份不同的人物饒有風趣的對話,烘云托月,塑造了淳于棼在南柯賢能善政、深得百姓擁戴的動人形象。
戲幕拉開,紫衣郎捧經背敕,走馬南柯,映入他眼簾的寬景是:“青山濃翠,綠水淵環。草樹光輝,鳥獸肥潤”。目光收攏則是: 有人家所在,“園池整潔,檐宇森齊”、“街衢平直,男女分行。但是田野相逢,老少交頭一揖。”作家善于變換表現手法,充分調度觀眾的多種感官。前面展示的這幅鮮亮多彩的山川田園立交圖,是給觀眾的視覺留下“第一印象”,后面便著重給觀眾的聽覺譜奏樂章。通過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人物對話,譜寫淳于棼施政有方、百姓交口稱贊的曲曲頌歌。父老唱“征徭薄,米糧多,官民易親風景和”; 秀才唱“行鄉約,制雅歌,家尊五倫人四科”; 婦女唱“多風化,無暴苛,俺婚姻以時歌《伐柯》”; 商人唱“平稅課,不起科,商人離家來安樂窩”。身份不同,行歌頌的內容重點不一樣。父老心中裝的是米糧,秀才關心的是科條教育,婦女追求的是婚姻家庭的甜和暖,商人則喜于沒有苛捐雜稅,貨運通暢。男女、農商,黎民、士人,不同行業,不同地域,卻眾口一詞,淳于棼這塊碑就高高地立起來了。
還應該指出的是,被頌揚的人在這一出戲里始終沒有露面,真有“德政為民,評說由人”的味道,說服力特別強。另外,對話、問唱雖然多,有些話也特意重復,如“公主好么?”、“你道俺,捧靈香,因甚么?”但由于形式活潑、內容各有側重,又不斷地變換對話對象,因而顯得層次分明,圖象清晰,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板滯。
這出戲短小而容量大。吏和民、官府和農家,山川和園池,米谷和生祠,多角度、多色彩,勾畫出一派“雨調風順,民安國泰”的生動景象,末了,又以一概括性極強的詩章收束,顯得實在而絢麗,完美而和諧。一詞一語,一人一物,一景一情,充分表現了湯顯祖這位戲劇大師在詩詞、文賦方面的深厚功底及其對社會人生的特出洞察力和非凡表現力。
當然,作家所處的明代社會,官場腐敗,民生疾苦,這一點,作家從自己的切身經歷中有清醒的認識。他所描繪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王國,目的全在對比和映襯,在與丑惡現實社會的鮮明對比中形成強烈的反差,發人深思,催人為理想而奮斗。至于作家想在 《邯鄲記》和《南柯記》中以佛道思想來解決盧生和淳于棼的權欲和腐敗問題,那是作家世界觀的局限,也是那個特定時代佛教思想幾乎占了統治地位所決定的。
上一篇:古典名劇·琵琶記·勉食姑嫜
下一篇:古典名劇·琵琶記·南浦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