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汪廷訥《獅吼記·奇妒》原文與翻譯、賞析
(旦上)
【女臨江】朦朧春夢鶯啼醒,綠窗外日移花影,掀簾誰蕩玉鉤聲。春山郎欲畫,螺髻未妝成。
(生抱旦介) 娘子,我看你云鬟雖亂,意態更妍,恍如宿醒太真,絕勝捧心西子。(旦推生介) 我也不喜你虛頭奉承,只要實心貼服。(生) 娘子,我和你,
【懶畫眉】 似關關匹鳥兩合鳴,夫唱妻隨協氣生。須知那伯鸞德耀振賢聲,白頭相愛還相敬,我怎忍反目徒傷結發情。
(旦) 陳郎,我豈不知,
【前腔】 幽閑貞靜博芳名,只怕你做丈夫的,宜室宜家道未行。(生)若論刑于之化,卑人其實不讓文王,但恐娘子未如淑女。(旦怒介) 你那些兒見我不如淑女?出言何故太欺凌,多應未諳區區性。(生慌介)娘子,我與你耍子,何必便認真。(旦) 也是你作耍成真自取憎。
(旦對鏡照介)
【前腔】輕塵拂去鑒光明,(生)照得你風采翩翩百媚生。(生)你這影兒,好似對門張員外家媳婦。(旦怒介) 你看上什么張媳婦,卻將我來比他。(摔鏡介) 我將菱花攧碎恨難平。(生袖中出扇扇旦介)奶奶休怒,我與你扇扇。(旦回頭見扇佯笑奪扇看介)這丹青便面是何人贈,莫不是擲果潘安遠寄情。(旦)我看這扇兒精致,多應是風流年少人物。(生) 有一個朋友,年方弱冠,因我愛他,特遣人送來的。(旦將扇打生扯碎擲地介)
【前腔】 男兒不自重時名,甘比狂童背圣經。(生)娘子,你捻酸吃醋,全不怕人聽。(旦)我家常說話,怕甚么人。(生) 詩中長舌宜三省。(旦)三省三省,磨得你投河落井。(向內大叫云) 小廝每你聽著,但有年幼的朋友來拜,竟自回他,休得通報。(內應)知道了。(旦) 免得東君喜送迎。(末扮蘇院子上) 陳相公在家么?蘇爺方才失迎相公,今日天色晴明,南郊花事可玩,欲拉琴操陪相公游賞片時,特差小人奉請。(旦大叫云) 不許去,不許去。(生) 蘇學士請我游春,并無他客。(旦) 這個我信不過,若是妓女,斷不與你干休。(生跪云) 若是妓女,甘心受責。(生入取杖出介)杖兒杖兒,我想劉向當年賴你呵!
【解三酲】炊藜火把瑤編曾映,今做了撻良人夏楚之刑。古來只有伯俞受杖尊慈命,幾曾見甘痛決被妻荊。(旦大叫)藜杖現放在那壁,怎么還不快拿來。(生)來了來了。(低唱) 我非無斬釘截鐵剛方氣,都只為惹草沾花放蕩情,權支應。(旦)這個卻權不得,要打便打。(生遞杖與旦介) 倘違約束,任爾施行。
(旦) 那蘇學士呵!
【前腔】 為風流招愆惹眚,這來人言語難憑。你楊花心性渾無定。(舉杖示生介)若犯著我呵,把藜杖重才丁。(生背末對旦云)休被那人聽見,不像體面。(旦)你欲全體面休干犯,莫怪我心腸易變更。(末)相公請行,老爺候久了。(旦)且趨他命,縱然你欺吾不見,難掩風聲。
《奇妒》這一出選取陳慥與其妻柳氏的一個生活斷面,描寫了陳慥與柳氏的思想沖突。
一天清早,陳慥欲同蘇軾、佛印外出賞春。走進柳氏房中,驚動了柳氏。第一支曲子【女臨江】是柳氏所唱,她被鶯啼驚醒,起來感覺到窗外花影隨陽光緩緩移動。這時,忽然聽到簾子上玉鉤響動,心想一定是陳慥來到她房中,是不是想為我畫眉啊?可是我還沒有梳洗,怎好這樣見他。這支曲子表達了柳氏細微的感情。柳氏希望陳慥能像張敞一樣為她畫眉,表達對她的愛意。陳慥看柳氏剛剛起來,云鬢蓬松,便和柳氏說笑了兩句。柳氏說: “我不要你虛言應付,我要你真心待我。”
以下兩支【懶畫眉】,表現了小夫妻對賢淑看法的差異。陳慥要柳氏做一個賢德的媳婦,不過多的干涉他。柳氏很不高興,說并非她不懂幽閑貞靜,“只怕你做丈夫的,宜室宜家道未行。” “宜室宜家” 出自 《詩經·桃夭》 中的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本要求女子維持家庭和睦,這里變成對男子的要求,表達了柳氏對陳慥狹游放蕩的不滿。第三、四支【懶畫眉】,描寫梳妝過程中夫妻間的口角。陳慥一直在討好柳氏,然而說話中帶出的內容讓柳氏非常憤怒。柳氏一笑一怒、再笑再怒的這種心理變化,是柳氏要求一種純粹的、完全的感情的表現。她不能容忍陳慥在她面前還要想起“對門張員外家媳婦”。陳慥沒有理解這個深層的原因,只是從他的士人身份出發,認為這是不應有的 “妒”。
這時蘇軾的仆人來請陳慥出游賞春。柳氏認為一定會偕妓,故此不允。陳慥遂發誓絕無妓女,若有,甘受杖責。第一支【解三酲】,表現陳慥抱怨藜杖,又自我寬慰的心情。后一支 【解三酲】 表達柳氏對陳慥的疑心。柳氏以杖責相威脅,希望陳慥所說不謬。
戲曲中的曲子和詩詞散曲不同就在于曲子有相對更強的敘事功能。詩歌大都是描寫內心情感,而曲子中大量通過敘述人物的對話、行動來傳達豐富的內心情感。此出便是通過夫妻日常生活中的兩個細節,細膩的刻畫了柳氏的思想狀態。整出除
【女臨江】 一曲是柳氏抒情所唱及第一支 【解三酲】 為陳慥抒發他自怨自艾的心情所唱外,全部通過對唱、夾白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夾白的運用,打破了曲子的整體抒情功能,提高了敘事性。如第二、三支 【懶畫眉】,用一支曲子,呈現給我們一個小夫妻吵吵鬧鬧的日常生活畫面。
上一篇:《焚香記·明冤》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玉簫女兩世姻緣》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