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佚名《朱買臣風雪漁樵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村里迓鼓】 他道下著的是國家祥瑞,(帶云)哥哥。這雪呵。(唱) 則是與那富家每添助。(王安道云)那富貴的人家。怎生般受用快活? (正末唱) 他向那紅壚的這暖閣,一壁廂添上獸炭,他把那羊羔來淺注。門外又雪飄飄,耳邊廂風颯颯,把那氈簾來低簌。一壁廂有各剌剌象板敲,聽波韻悠悠佳人唱,醉了后還只待笑吟吟酒美沽。哎! 哥也,他每端的便怎知俺這漁樵每受苦。
朱買臣事見 《漢書·朱買臣傳》。這是個貧士發跡的故事,據 《漢書》載,買臣久貧寒,其妻不耐饑寒,離異再嫁。后買臣得官,為會稽太守,衣錦還鄉。道遇前妻及其再嫁丈夫,接至太守府,置園中,給飲食。居一月,妻自經死。元雜劇據此歷史故事改編,卻改為團圓結局。是說朱妻受命于父,要激勵買臣上進,故意索取休書,暗中資助他上京求取功名。朱得官后,知道此種情由,與妻團圓。然而,這一故事的警戒意義在于批評嫌貧背義。因而關于朱買臣被迫休妻,做官后妻欲再續婚姻而遭拒絕的故事,流傳甚廣,尤其朱買臣馬前潑水、覆水難收的情節,膾炙人口,清傳奇《爛柯山》 即是此情節,其結局是妻投河死。元劇又有 《王鼎臣風雪漁樵記》,與此劇無大差異,學者們以為是明代人為避朱家王朝之諱,改此劇名。
此選第一折【村里迓鼓】一曲,共十二句,言簡意賅,寫出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用詩句寫貧富對比,最經典的句子是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詞簡意賅,形象鮮明,對比強烈。仔細琢磨,在十個字中寫貧富對比,再難超過這兩句。但是文學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可創造的意境是無窮的。“月子彎彎照酒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街頭。” 這是流傳很廣的民歌,四句中無論抽出哪兩句,都無法與杜甫的這兩句比較,但是從整首歌來看,它創造的意境,也是無與倫比的經典,與杜詩相比,是另一種風貌,誰也替代不了誰。近體詩有近體詩的藝術風貌,民歌有民歌的風貌,同樣,曲體也有曲體的特殊風貌,它比較重鋪敘,有人以為它有賦的風味。【村里迓鼓】 是朱買臣與漁夫王安道風雪天燙酒御寒時所唱,曲詞主要是感慨,是有所感而發議論。但是,他發議論的方法很特殊,只有第一、二句與最后一句是論,總括起來是兩層意思: 第一,這雪,人稱是“國家祥瑞”,其實只是為富人助興; 其二,富人哪里知道窮人——具體說來是漁樵的辛苦。中間九句則完全是鋪排富人是如何在雪天里享受特別的樂趣: 在暖閣,紅泥爐中添上獸炭,擁爐斟上羊羔美酒; 閣門低垂氈簾,隔斷外面的風雪; 還有那象板輕按,佳人歌聲婉轉助酒興。所描寫的富人作樂,是用來證明 “國家祥瑞”、“則是與那富家每添助”。感慨極深,說明老天爺并不公平,雖是一樣的自然現象,不同類的人卻有絕不相同的境遇。
元曲中,描寫大風雪對貧寒士人的摧殘的方式很多,鑄造出千姿百態的境遇,也反映了士人各不相同的心態。如 《裴度還帶》 寫裴度湯風冒雪,只為趕齋,求得一飽。他的心態自然與自食其力的朱買臣不同。他感嘆的是 “無才學有權勢,有文章受驅馳”。比較起來倒是朱買臣的感嘆更具普遍意義,而且在表達方式上更簡練直接,并沒有費筆墨寫窮人如何受大風雪的摧殘,只一句 “他每端的便怎知俺這漁樵每受苦”,便將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鮮明地突現。不過,這里并不是要證明 《漁樵記》 比《裴度還帶》 寫得好,只是要說明 【村里迓鼓】 的藝術特色: 其一,以鋪敘證議論; 其二,藝術表現方式簡練直接。
上一篇:《望江亭中秋切鲙旦》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殺狗記·雪中救兄》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