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雜劇·王子一《劉晨阮肇誤入桃源》原文與翻譯、賞析
【仙呂·后庭花】 并不想有軒車有駟馬,我則愿無根椽無片瓦。出來的一品職千鐘祿,那里有 《六韜》 書 《三略》法。他都是井中蛙妄稱尊大,比周公不握發,比陳蕃不下榻。空結實花木瓜,費琢磨水晶塔。斗筲器不久乏,糞土墻容易塌,兒童見驚訝煞,識者論不足夸。
【青哥兒】 空一帶江山江山如畫,止不過飯囊飯囊衣架,塞滿長安亂似麻。每日家出入公衙,省院行踏。大纛高牙,宰相頭搭。人物不撐達,服色倒奢華,心行更奸滑;舉止少謙洽。紛紛擾擾由他,多多少少欺咱,言言語語參雜,是是非非交加。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聞達,隱姓埋名做莊家,學耕稼。
《誤入桃源》 為四折雜劇。敘劉晨、阮肇避世居于天臺山下。一日上山采藥迷路,二仙女迎入桃源洞,成就良緣。一年后二人歸鄉,人間已隔數世,乃重返山中尋訪,與仙女復會,同登仙位。此劇據 《太平廣記》 卷六十一 《天臺二女》 改編。同題材的雜劇作品有馬致遠 《劉阮誤入桃源洞》(今僅存殘曲)、汪元亨 《劉晨阮肇桃源洞》 (已佚)、陳伯將 《晉劉阮誤入桃源》 (佚) 等。此劇將一個三百字左右的短篇故事改寫成一部近萬字的雜劇,基本情節雖與原作無大出入,但在展開故事的過程中必然會融入改編者的思想和情趣。第一折將原作中未明身份、志趣的劉晨、阮肇寫成是 “懷才抱藝”,只因 “晉室衰頹,奸讒竊柄” 而隱居林下的讀書人。劇中阮肇曾說: “這幾年天下荒荒,干戈并舉,不得個海宇廓清。若有英雄生于此時,覷事業如拾草芥耳。” 劉晨接言: “我情愿棄軒冕離人世,傍泉石度歲華,一任他英雄并起圖王霸。”
這里所錄二曲為第一折中樵夫問二人為何逃遁山林時,劉晨的問答。前曲對當時的官僚作了生動的描繪:他們居高官、享厚祿,卻胸中無墨,連基本的兵法都不懂得 (《六韜》、《三略》 為古代的著名兵書); 他們鼠目寸光、妄自尊大,不能像周公、陳蕃那樣禮賢下士(相傳周公為接待客人,一沐三握發、一飯二吐哺。后漢陳蕃為樂安、豫章太守時,設榻優待高潔之士周璆、徐徲)。他們只是一些徒有其表的花木瓜,僅供擺設的水晶塔。這樣器量小、識見少的 “斗筲器”,猶如糞土之墻隨時都會倒塌。后曲進一步揭示這些塞滿京城、出入皆有儀仗開道、服色奢華、舉止高傲的達官貴人 “心行更奸滑”。“紛紛擾擾由他,多多少少欺咱,言言語語參雜,是是非非交加。” 四對句中包含了多少官場中結黨營私、倚強欺弱、噬不見齒、是非顛倒的實際內容,明智者自然不愿側身其中而要 “隱姓埋名做莊家” 了。二曲將當時的顯貴們一概罵倒,表現了對他們極端蔑視的態度。作者王子一,身處元末明初亂世,很可能與劇中人一樣,也是一個遵循孔子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的教訓隱于山林而又未能超然世外的讀書君子,故而曲中流露出強烈的憤慨之情而少恬淡之趣。明末盂稱舜曾評此二曲: “罵來刻毒痛快,作者一肚皮憤怒傾囊倒篋而出之,然語語是實,令此輩見者敢怒不敢言也。” (見 《酹江集》本眉批) 充分肯定了其痛快淋漓,真實尖銳的優點。
二曲寫情率直,文詞淺顯簡練,偶而用典亦人們熟知之事,這正是曲文有別于詩詞之處。
上一篇:《劉夫人慶賞五侯宴》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