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南戲·高明《琵琶記·琴訴荷池》原文與翻譯、賞析
【一枝花】(伯喈唱)閑庭槐影轉,深院荷香滿。簾垂清晝永,怎消遣?十二闌桿,無事閑憑遍。困來湘簟展,夢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風驚斷。
【懶畫眉】強對南熏奏虞弦,只見指下余音不似前,那些個流水共高山?呀,怎的只見滿眼風波惡,似離別當年懷水仙。
【前腔】頓覺余音轉愁煩,還似別雁孤鴻和斷猿,又如別鳳乍離鸞。
呀,怎的只見殺聲在弦中見?敢只是螳螂來捕蟬。
【前腔】 日暖藍田玉生煙,似望帝春心托杜鵑。好姻緣還似惡姻緣。
只怕知音少,爭得鸞膠續(xù)斷弦?
(牛氏上唱)
【滿江紅】嫩綠池塘,梅雨歇熏風乍轉。見清新華屋,已飛乳燕。簟展湘波紈扇冷,歌傳《金縷》瓊卮暖。是炎蒸不到水亭中,珠簾卷。
(牛氏白)相公原在這里操琴。奴家久聞相公高于音樂,如何來到此間,絲竹之音,杳然絕響?相公今日,試操一曲。(伯喈) 彈甚么曲好?(牛氏) 《雉朝飛》到好。(伯喈) 彈他做甚么?這是無妻的曲,我少甚么媳婦! (牛氏) 胡說! 如何少甚媳婦! (伯喈彈介) 呀,錯了也。只有個媳婦,到彈個《孤鸞寡鵠》。(牛氏)我一對夫妻正好,說甚么孤寡?(伯喈介) 你那里知他孤寡的! (牛氏) 相公,對此夏景,彈個《風入松》到好。(伯喈)這個卻好。(彈錯介) (牛氏) 相公,你彈錯了。(伯喈) 呀,我彈個《思歸引》 出來。(牛氏) 怎地害風么那!我卻只道你會操琴,只管這般賣弄怎地? (伯喈) 不是,這弦不中彈。(牛氏) 這弦怎地不中? (伯喈) 當原是舊弦,俺彈得慣。這是新弦,俺彈不慣。(牛氏) 舊弦在那里? (伯喈) 舊弦撇了多時。(牛氏) 為甚撇了?(伯喈) 只為有這新弦,便撇了舊弦。(伯喈介) (牛氏) 怎地不把新弦撇了?(伯喈)便是新弦難撇。(介) 我心里只想著那舊弦。(牛氏) 你撇又撇不得,罷罷。(伯喈唱)
【桂枝香】危弦已斷,新弦不慣。舊弦再上不能,我待撇了新弦難拚。
一彈再鼓,又被宮商錯亂。(牛氏白) 你敢心變了? (伯喈唱) 非干心變。這般好涼天,正是此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在別調間。(牛氏唱)
【前腔】 非弦已斷,只是你意慵心懶。沒! 你既道是《寡鵠孤鸞》,又道是昭君宮怨,那更《思歸別鶴》,無非愁嘆。(白) 相公,你心里多敢想著誰?(伯喈白)不想甚么人。(牛氏唱) 你既不然,(白) 我理會得了,你道是除了知音聽,道我不是知音不與彈。
(下略) (牛氏白) 將酒過來。(牛氏唱)
【梁州序】 新篁池閣,槐陰庭院,日永紅塵隔斷。碧闌干外,空飛漱玉清泉。只見香肌無暑,素質生風,小簟瑯玕展。晝長人困也,好清閑,忽聽得棋聲驚晝眠。(合)《金鏤》唱,碧筒勸。向冰山雪檻開華宴,清世界有幾人見。(伯喈唱)
【前腔】 薔薇簾箔,荷花池館,一點風來香滿。香奩日永,香銷寶篆沉煙。謾有枕欹寒玉,扇動齊紈,怎遂得黃香愿? (淚下介) (牛氏)做甚么?(伯喈介、唱)猛然心地熱,透香汗,我欲向南窗一醉眠。(合前) (牛氏唱)
【前腔換頭】 向晚來雨過南軒,見池面紅妝零亂。漸輕雷隱隱,雨收云散。只見荷香十里,新月一鉤,此景佳無限。蘭湯初浴罷,晚妝殘,深院黃昏懶去眠。(合前) (伯喈唱)
【前腔換頭】柳陰中忽聽新蟬,更流螢飛來庭院。聽菱歌何處?畫舡歸晚。只見玉繩低度,朱戶無聲,此景尤堪戀。起來攜素手,鬢云亂,月照紗窗人未眠。(合前)
此出主要寫伯喈被迫入贅相府后的生活與心情。
宰相府中,庭院深深,荷花飄香,正是盛暑之時。伯喈長時間漫步其中,看到槐影隨著太陽的西行而轉移。如何消遣這漫長的白晝?他百無聊賴地倚遍院中闌桿,困時臥在涼爽的竹席上 (湘簟,湘妃竹編的席子) 小睡,卻被風吹翠竹之聲打斷回到家鄉(xiāng)的好夢。
伯喈思悠悠,意懸懸,愁思難以排解,只得借琴抒懷。在古代,琴為 “君子所常御不離于身” 之物 ( 《風俗通》)。東漢傅毅《琴賦》說,琴能“盡聲變之奧妙,抒心志之郁滯”。何況歷史上的蔡邕 (字伯喈) 原以妙解音律、善鼓琴著稱。三曲
【懶畫眉】 皆伯喈撫琴而歌時之所思。“強對南熏奏虞弦”,南熏,即南風。梁簡文帝《金閨思》詩曰: “南風送歸雁,聊以寄相思。” 虞弦,據(jù) 《禮記·樂記》 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唐孔穎達 “疏” 謂: “南風,詩名,是孝子之詩。” 伯喈勉強對著南風彈奏思親之曲,只覺指下不絕的琴聲與前不同。“那些個流水共高山”,用伯牙、鐘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聞而知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則曰 “洋洋兮若江河” (見 《列子·湯問》)。伯牙之琴達到如此高妙的境界,重要的在于情志專一。伯喈身困相府,徒有孝思,難有孝行,心有愧疚,難以專志,故不能像伯牙那樣志在高山流水,琴聲即表高山流水。他手中彈著孝子之歌,眼中 “只見滿眼風波惡,似離別當年懷水仙”。水仙,這里指伯牙所制 《水仙操》。據(jù)載,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 “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 乃與伯牙俱往。至蓬萊山,留宿伯牙曰: “子居習之,吾將迎師。” 刺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洞汨崩析之聲,山林窅冥,群鳥悲號,愴然而嘆曰: “先生將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矣 (見 《樂府解題》)。則水仙操為伯牙獨自在海島悲愁而作之琴曲。琴曲有曲、引、操、暢、弄等名。《風俗通》 曰: “和樂作者,其曲曰暢”,“憂愁作者,其曲曰操。” 伯喈指下琴聲似操,說明他心中所懷有如當年與家人離別時的凄愴之情。
琴聲愈 “轉愁煩”,所彈皆凄涼、斷腸之聲 (琴曲有 《別鶴》、《別鳳》 等名,喻夫妻分離)。“怎的只見殺聲在弦中見,敢只是螳螂來捕蟬。” 這里又用了一個典故。《后漢書·蔡邕傳》 載: 蔡邕鄰人請他赴宴,他到鄰人門前聞琴聲有殺心,不入而返。鄰人追問其故,蔡邕說明原因,人皆稱怪。彈琴者說: “我鼓琴時,見螳螂正在捕蟬,而蟬將要飛走。我心中唯恐螳螂失去那蟬。這難道就是殺心表現(xiàn)在琴聲中嗎?” 劇中伯喈撫琴時弦中見有殺聲,說明他心中對年老雙親的憂念,隱伏著家鄉(xiāng)的變故。
“日暖藍田玉生煙,似望帝春心托杜鵑。” 借用唐代戴叔倫論詩之語和李商隱詩句。戴曰: “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見司空圖《與極浦書》) 其后,李商隱《錦瑟》詩云: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劇中借此二句表達了伯喈思念父母妻子而不得見的苦惱。他不禁感嘆自己與牛氏的結合,在別人看來是好姻緣,對于自己來說卻似惡姻緣。只怕新人不是知音,自己難與舊人再續(xù)前緣。此與陶榖《風光好》詞: “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xù)斷弦,是何年?”(見《南唐近事》) 其意相近。
弦斷難續(xù),琴聲至此亦停。
牛氏上場,一曲 【滿江紅】 唱出她歡快的心情。池塘、華屋、湘簟、紈扇、瓊卮、珠簾、金鏤曲 (郭鈺詩有 “紅袖醉歌金鏤曲” 之句),都顯示了宰相府內 “炎蒸不到水亭中” 的富貴、舒適的生活。
伯喈應牛氏之請操琴,卻一再彈錯。他與牛氏一段有關舊弦、新弦的談話,頗有意味。【桂枝香】 曲進一步解釋,舊弦已斷,再上不能,新弦雖不慣,卻又難棄,故致宮商 (這里泛指曲調) 錯亂。又借用高駢詩句: “昨夜箏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吹將別調中。” 說明舍舊弦而彈新弦,安得不舍前曲而轉別調?《詩經·小雅·常棣》 謂: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這里以舊弦、新弦喻舊婦、新婦,語意雙關,比喻貼切。
牛氏其實也懂音律,知其所彈“無非愁嘆”,既伯喈不愿明說,她也不便窮究,故以 “道我不是知音不與彈” 而有意漾開,乃命丫環(huán)置酒消遣。
【梁州序】 數(shù)曲,為牛氏與伯喈對飲時所唱。牛氏之曲極寫相府中的豪華景象及置身其中怡然自得的心境,伯喈之曲表現(xiàn)了在迎合牛氏情趣時仍止不住流露出孝子之哀、卻又極力加以掩飾的尷尬狀態(tài)。
此出之曲,文詞典雅、含蓄。尤其是舊弦、新弦之喻,表達伯喈內心的矛盾,很是形象、生動。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曾批評 《琵琶記》 “專弄學問,其本色語少。” 其實,五娘之詞何嘗不本色! 此出之曲,出自伯喈、牛氏之口,一個是飽學之士,一個是知書識禮的相府小姐,出語不可能太俗。伯喈之詞,用典較多,也符合讀書人的身份、習慣。何況所用之典,多為人們熟知之事,意思明白。當然,個別地方也有不夠醒豁之處。
曲中寫情寫景均極細膩。如 “閑庭槐影轉”,一個 “轉” 字,寫出槐影隨陽光移動及伯喈心事重重地在閑庭漫步時間之長。“炎蒸不到水亭中”,既寫出宰相府中的舒適生活,也說明牛氏心情之好。“清晝永”、“向晚來”、“新月一鉤”、“畫舡歸晚”、“玉繩低度” (玉繩,星名。北斗第五星玉衡北之兩星,分別名天乙、太乙),依次寫來,從白晝到夜深,時間的順序不亂。皆可見作者文心之細。
上一篇:《琴心記·吟寄白頭》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尼姑下山》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