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湯顯祖《牡丹亭·驚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旦上,唱)
【繞地游】 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烏夜啼] (旦)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貼) 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闌。(旦) 翦不斷,理還亂,悶無端。(貼) 已分付催花鶯燕,借春看。(旦) 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 (貼) 分付了。(旦)取鏡臺衣服來。(貼取鏡臺衣服上) 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臺衣服在此。
【步步嬌】 (旦)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 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貼) 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歸】 (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填,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貼) 早茶時了,請行。(行介) 你看,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蒼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繡襪,惜花疼煞小金鈴。(旦)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合) 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貼) 是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
【好姐姐】 (旦)遍青山啼紅了杜鵑, 荼蘼外煙絲醉軟。春香呵,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貼)成對兒鶯燕呵,(合) 閑凝盼,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
(旦) 去罷。(貼) 這園子委是觀之不足也。(旦) 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 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臺是枉然,到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
《牡丹亭》 一名 《還魂記》,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完成于萬歷二十六年 (1598),即湯辭官返鄉那年。故事情節主要依據明人何大掄輯 《重刻增補燕居筆記》 中的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劇寫南宋時,南安太守杜寶之獨生女兒麗娘,因讀 《詩經·關雎》 篇而情有所動,私出閨房,到后花園游玩,至牡丹亭小憩,睡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隨即一病不起,彌留之際,自畫小像,抑郁而終,葬于后花園中。杜寶升官離任,按麗娘遺愿,在后花園筑起一座梅花觀。三年后,柳夢梅進京赴試,路經此地,借宿觀中。一日,于花園中拾得麗娘自畫像,萬分傾慕,禮拜呼之。適逢麗娘之游魂四處飄蕩,尋其意中人,聞得柳生呼喚,遂與之共寢。柳生依麗娘的囑托,掘墓開棺,麗娘復活,二人結為夫婦。柳生前往臨安應試,又值金兵入侵,延期發榜,乃乘間去
杜寶的淮安任上報告麗娘生還的喜訊。不料杜寶非僅不信,反誣之為盜墓賊,吊打拷問。幸而傳來得中狀元的消息,柳生方才獲釋。杜寶因抗金有功,擢升平章軍國政事。他雖然接受了女兒還魂再生,但對其與柳生的自主婚姻仍不予承認,直到最后皇帝出面調停,夫婦才得團圓。
《驚夢》 為全劇第十出。所謂 “驚夢” 乃因杜麗娘夢見書生柳夢梅與之幽會而得名。之所以得夢,又因游了后花園引發春情所致。故此劇在演出時常將 “游園驚夢” 聯稱。今選數曲即本出之前半 “游園”。
杜麗娘雖然曾在 《訓女》 (第三出) 中出來聽從父親的嚴訓,也曾在 《閨墊》(第七出) 中出來領教墊師的教誨,但作為主人公的正面出現,本出還是第一次,所以作者付之以不同一般的意義。首先是變被動為主動。聽訓也好,領教也好,她都是被動的,獨獨這一次邁出閨閣去游后花園,卻完全出自她的主動。其次是破天荒頭一遭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她在歷賞花園景色之后曾嗔怪道: “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 可見近在咫尺的后花園對她是一直關閉著的。而當神秘的大門被打開,滿園春色撲面而來,她在喜出望外之后,義無反顧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從而完成了這位久遭禁錮的大家閨秀的青春覺醒,就成為理之當然,完全可以理解了。所選數曲恰恰反映了這種覺醒的心路歷程。
春眠不覺曉。黃鶯兒的叫聲吵醒了主人公的迷夢,紛亂的陽光照得人頓時興奮起來,禁不住跑到戶外去一吸這沁人肺腑的春意。從 “夢回” 到 “人立”,一開場就表現出杜麗娘 ( “旦” 扮) 在春天的醒悟。
【步步嬌】 和 【醉扶歸】 二曲,則表現的是杜麗娘在準備游園時的歡愉的心態。望著庭院里那飄動的游絲突顯春光四溢,少女的春心也隨之躁動起來,穿衣裙,梳云髻,插花鈿,忙之不迭。臨出門,照照鏡,這一照竟被自己的美貌驚呆了。對此,她正話反說,不說自己想照鏡,而是鏡子在偷看她,由于 “沒揣” 的——不曾料到,所以猛的一閃,結果閃歪了剛剛梳好的云髻,又嗔怪起鏡子來了。這一生動的細節,把青春少女面對自己的美貌而不忍對視的那種激動、嬌羞、天真和調皮,真個一展無遺。僅只一照面龐便有如此光彩,當著步出春閨,全身呈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其嬌美的風姿神韻更復何言。
這時聽到使女春香 ( “貼” 扮) 夸贊小姐 “今日穿插的好” (可見小姐今日打扮連身邊侍女也難得一見),麗娘卻頗不以為然,回答說,你看到的只是紅艷艷衣裙的艷麗,亮晶晶頭飾的珍貴,哪知道我平生喜好的是天然呢! 說到 “天然”,自會想到李白詩中的名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杜麗娘所追求的 “愛好是天然”,正是一種不事雕飾的來自天然的本色美。所以當她唱出 “恰三春好處無人見”時,既指出春天的美好——自有 “天然” 的不被人賞識的遺憾,也流露出自己青春的美麗——另一重 “天然” 被人埋沒的幽怨。于是乎在這小庭深院,天然的少女和天然的春光開始融匯在一起。所謂 “沉魚落雁”、“羞花閉月” 雖是形容女子美貌的現成語匯,用在這里卻顯不俗,因為主人公就置身于魚、雁、月、花的天然景色之中,魚沉、雁落、月閉、花羞也就成為突出主人公自然美麗的真實寫照。
下一支 【皂羅袍】 更是膾炙人口的名曲。它之所以為人贊賞,由自少女情懷和春意氤氳的完美結合,奏出一曲春天的頌歌、青春的禮贊。“姹紫嫣紅” 是百花怒放呈現出來的絢麗色彩,“良辰美景” 是氣象萬千表現出來的春意流動,這是連天也奈何不得的,只能任其沛然四溢。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個完美畫面之后,都附之以煞風景的事物,“姹紫嫣紅” 付與了 “斷井 (廢井) 頹垣 (殘壁)”,“良辰美景” 又無 “誰家院” 去欣賞; 天都奈何不得的景色卻慘遭人事的摧殘,兩兩相對,更映襯出春色的孤獨堪憐。下面的曲辭是四字一組組成的對偶句: “朝飛暮卷”,指云氣舒卷; “云霞翠軒”,以彩云繚繞形容閣軒的高聳; “雨絲風片”,指和風細雨;“煙波畫船”,以煙波浩渺形容畫船的遠去,這些都是溫煦春日的典型征象,組成一幅天上人間、色彩飛動、春意盎然的三維圖畫。話鋒一轉,如此景致卻被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一筆抹煞。“錦屏人” 指的是富貴人家,他們只知圈在錦屏包圍的狹小天地里,哪里懂什么春光的明媚、天然的美好? 麗娘雖也在 “錦屏” 中長大,但一句 “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分明已與父母那樣的 “錦屏人”劃清了界限,因而也就躍身 “錦屏” 之外,自立 “天然” 之中,別具只眼,不同流俗,最終形成孤芳自賞、傲然獨立的天然美的化身。
看著萬紫千紅、百花齊放,卻聽得春香說: 花兒都開了,只有那群花之首的牡丹尚在含苞待放。這自然反映了一種期盼。而杜麗娘在 【好姐姐】 一曲中所作的回答卻似乎另有一番深意: 不論是早開的杜鵑花如啼血般的紅遍遠山,抑或遲開的荼蘼花像醉酒似的軟伏地下, 高貴的牡丹會同它們一道送春歸去, 一樣會凋謝下來,了卻其青春生命。這里的牡丹顯然有其自喻的成分,即雖然獨領風騷,但因沒有愛的呵護,依然會孤零零地萎頓下去。若不是生發出這樣哀思,就不會在聽到春香提醒時,望著那成雙結對的鶯鶯燕燕發呆愣神兒: 羨慕它們呢喃軟語 “明如剪” 似的清晰、“溜的圓” 似的甜美,盡情享受著愛情的滋潤了。如果聯系后面的情節,夢中得到愛情,夢醒若有所失,終至思戀不已,憔悴而亡,這句 “春歸怎占的先” 竟不幸成為青春早夭的讖語,無疑也給游園所獲得的回歸天然的個性解放又敷上了一層郁郁寡歡的悲劇色彩。
游園一節,可謂是滿興而來,掃興而歸。春香想的是園中景致 “委是觀之不足”,麗娘卻報以觀之不足的景致任由他人去觀賞,對于我來說,即或所有景致都游遍了也毫無意義,倒不如回房休息,這顯然是氣話,一種嘆無知音的苦悶涌上心頭,再難排遣。然而,面對良辰美景嘆惜無人共賞的思緒,豈不正反映了麗娘的青春覺醒嗎!
上一篇:《燕子箋·寫箋》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獨樂園司馬入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