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提起李華,人們自然會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吊古戰場文》,對他的詩作則不甚了解。其實李華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詩人,《全唐詩》錄其詩作二十九首,《春行寄興》即為其中的一首景物小詩。
詩題《春行寄興》,顧名思義,當為作者行中所看,即景生情。過去有論者稱此詩是“作者站立城頭觀賞景致”,實際上是個誤解,誤就誤在忽視了一個“行”字,登城春望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春行”聯系起來。
“宜陽城下草萋萋”,首句點出春行地點。宜陽,縣名,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南,境內有風景秀麗的女兒山,又靠近當時的東都洛陽,唐代著名的行宮——連昌宮就坐落在這附近,武后、玄宗時這里是國內最大的風景區之一。元稹《連昌宮詞》追憶此處曾“萬人歌舞途路中”,當時的繁盛氣象可想而知。然而在安史之亂中,這里靠近叛軍的巢穴,連年的戰亂使得這片人間東園慘遭破壞。“草萋萋”三個字即透露出作品的時代信息,顯然,一切都今非昔比了,展示在讀者面前的只是一片茂盛的荒草。
緊接著,詩人緊扣題意,進一步勾勒出宜陽城下的春景。“澗水東流復向西”,淙淙流淌的澗水沿著曲曲折折的山間小溪忽而向東,忽而向西。單從這一句看,詩人與一般游客似乎沒有什么兩樣,恬淡的心境伴同徜徉的流水怡然自得。然而,他畢竟不是超然物外的清閑游客。歷史上的李華,早年曾勇敢劾治權奸黨羽,后來又因為被叛軍強擄逼授偽鳳閣舍人一事而遭貶斥處分。復雜的經歷使得詩人有其復雜的情緒。這里總讓人覺得有一種深沉感慨但又欲說還休的味道,如果把作品前后聯系起來這種味道則更強烈。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乍讀起來,這兩句詩所體現的空靈、寂寞的境界頗似王維《輞川集》中某些篇章,而“芳樹”一句則又幾乎可以看作是其后韋應物名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藍本。然而,李華與上述兩家畢竟有些不同,韋應物自不必說,即王維雖然有著同李華相類似的經歷,但《輞川集》中表露出來的清空、冷寂乃是其投向佛家“頓悟”的結果。這兩句詩則不同,我們閱讀時應注意其詩眼所在。詩人寫明“無人”似乎還嫌氣氛不足,又進一步地移情于物,突出了“自”和“空”兩個字,其中的感情無言自明。想當年,這里是何等的繁盛熱鬧,而現在呢?滿山的花樹已無人觀賞,紛紛地在自開自落。一路走去,脈脈春山也只剩下不知名的鳥兒在空自悲啼。這樣的圖景是多么的凄涼冷落!詩人以貶竄之身面對殘破江山,國難家難,百感交集,這也就是題稱所說的“寄興”吧。沉重的興亡之感透過景物強烈地感染著讀者。明人《唐詩三集合編》評此詩“四句說盡荒涼,卻不露亂離事,妙!”算是抓住了這首詩的根本特點。
此外,這首詩在寫作上還有其獨特之處。傳統上人們總是以秋景寫哀,春景寫樂,這里卻反其道而行之。四句所述,無不是春天當有之景,放在別處也可抒寫怡然之樂。然在此處卻無一不在傾訴黍離之悲,真所謂以春行之景寄傷時憂世之哀,對比映襯之妙,也是我們閱讀這首詩時所能深深感受到的。
上一篇:岑參《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長卿《瓜州道中送李端公南渡歸揚州道中寄》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