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潑刺鳴。
本篇寫于永泰二年(766)春天,是詩人從云安(今四川云陽縣)赴夔州途中的作品。因為是信手寫就,故題為“漫成”。
這是一個寂靜的夜晚,皓月當空,江水粼粼,繁星點點,微風輕拂,四周萬籟無聲。一只孤舟泊在江邊,舟中的風燈映照著,燈光朦朧,一位老人正倚船窗凝神向外眺望,面前清澈的江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仿佛伸手可掬。詩的一、二兩句,為我們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幅大江孤舟夜景圖。清澈的江水,明朗的月色,停泊的孤舟,朦朧的燈光,更襯托出月夜的靜謐,四周的闃寂,這種靜寂凄清的環境,更容易勾引起長期羈泊異鄉的詩人的凄寂情懷,觸引起他對家鄉、對友人的悠長思念。
杜甫這次從成都出發沿江東下,除了因身多疾病和“厭蜀交游冷”之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嚴武的突然去世,這不但使他政治上失去了一位好友,也使他生活上失去了憑依。他懷著悲傷蒼涼的心情,告別了生活了將近四年的草堂,準備到江湘一帶流浪。“兒童相識盡,宇宙此身浮”(《重題》),“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年青時相識的好友李白、高適、岑參、嚴武、鄭虔、房琯、蘇源明等,都已相繼去世,自己雖還活在人世,但過的卻是羈旅漂泊凄涼屈辱的生活,使他不能不感到更加孤寂與悲哀。清幽的月光本來就容易觸發人的思鄉懷友之情,現在再加上這靜靜的江水,遼闊的原野,朦朧的燈光和這夜的凄清與寂寥,就更叫他難以為懷了。我們從次句“風燈照夜欲三更”中,似乎看到了他獨坐舟中,在朦朧的燈光陪伴下翻動著羈愁旅思的情景。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潑刺鳴”。三、四兩句分別寫岸邊與水中之景。“聯拳”,水鷺棲宿時縮起一腳,形似握拳,相聚而宿,其狀如聯拳。“潑刺”,象聲詞,形容魚跳出水面之聲。上句寫岸邊沙灘上一群水鷺正聯拳而宿,神態如見,有畫筆難到之妙;下句寫船尾不時傳來魚躍出水面的響聲,以動托靜,更襯托出深夜靜謐的氣氛。兩句一寫岸邊,一寫水中;一寫靜態,一寫動態;一從視覺,一從聽覺,細致逼真地寫出了大江月夜中的幽美景色,似乎使這位懷著孤寂旅愁的詩人,也領略到了一種情韻雋永的美的享受。
這首詩在藝術上與《絕句四首》(“兩個黃鶯鳴翠柳”)相同,都是通篇寫景。全詩以夜泊江中的孤舟為中心,從江月、風燈,到宿鷺、跳魚,隨著視覺與聽覺的轉移,展示出一幅幅凄清幽美的大江夜景圖,透露出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天涯羈旅的孤寂情懷。表面上看,句句寫景,實際上是句句寫情,清朗而幽美的意境,沉寂而凄清的氣氛,都與詩人羈旅飄泊的孤寂情懷相適應。情與景相互交融,意與境相互滲透,達到了思想和形象的和諧統一。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姜齋詩話》卷二),這首詩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上一篇:江總《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賦韻》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晏《觀王大娘戴竿》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