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zhài)本是圈(juàn)鹿的柵欄。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開上林苑,東南自藍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水而東,周袤三百里(《漢書》)。苑中養百獸,天子秋冬射獵取之(《漢舊儀》)。鹿柴用作地名,大抵由此而來。
這首詩描繪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首二句通過空谷傳聲表現空山的寂靜。“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繪空山的杳無人跡。“空山”這一意象,王維詩中頻繁出現,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雖然所表現的雨后秋山和夜間春山的境界各有不同,但“山”都不是真“空”。詩人這里用人跡罕至側重表現山的空寂清冷。接著一句“但聞人語響”,是說偶爾還能聽到“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一則是山深林密;再則這“人語”也不持久,它倏爾即逝,空山復歸于萬籟俱寂的境界。讀這兩句,我們會聯想到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都是以有聲的動反襯無聲的靜,不同的是“蟬噪”、“鳥鳴”的持續不斷、所在充滿反襯的是整個空間的闃無人聲;王維則用局部的、暫時的“人語響”反襯全面的、長久的空寂。一陣人語響過,空寂感更加強烈。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后二句由聲而色,通過返景照青苔,描繪深林的幽暗。“深林”在前面已有暗示,由于林深樹密,午間日光難以照徹,只有夕陽余暉能自林間斜射而入,給滿地青苔抹上一絲亮光。遍地青苔,說明深林是難得一見陽光的。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有一束亮光與大片幽暗形成強烈對比時,才會使幽暗更加突出,“返景入深林”所產生的正是這種效果。余暉逝去之后是漫長的幽暗,這又是不言之蘊,讀者可于字句之外得之。
“‘人語響’是有聲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偏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嚴滄浪所謂‘玲瓏剔透’者,應推此種。”(李锳《詩法易簡錄》)這也體現了詩人作為畫家兼音樂家對色彩、音響特有的敏感。“‘不見人’、‘聞人語’,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長苔,而返景照入,空山闃寂,真麋鹿場也。”(黃叔燦《唐詩箋注》)由裴迪同題詩知當時鹿柴真有鹿,并非徒有其名。徜徉林間,與麋鹿為群,詩人蕭散沖和的風貌不難想見。
上一篇:范成大《秋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曾極《新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