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鄴
夢斷南窗啼曉鳥,新霜昨夜下庭梧。
不知簾外如珪月,還照邊城到曉無?
劉熙載認為唐末小詩與五代小詞“兒女情多”(《藝概》),他指的主要是愛情詩詞,這些短篇作品給人一種凄清寧靜,迷離飄忽,充滿幽怨惆悵的情緒感染,這首《秋怨》詩,就能讓人體會到這種情緒。
詩的首句寫曉鳥驚夢,次句寫夢醒初見,末二句寫望月懷人?!靶滤倍质抢斫馊姷木o要處,新霜初降,棲鳥因霜而啼,啼聲驚醒閨夢。閨中人因新霜而感嚴冬將至,引起她對戍邊親人的思念。這“新霜”二字包蘊的內容十分豐厚,諸如“寒到君邊衣到無”(陳玉蘭《寄夫》)的懸念;“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遐想,以及悲秋傷暮等等,不一而足,故須用心體會。此外,詩題為“秋怨”,而詩中所寫,竟無一處說“怨”,但讀完此詩,仿佛覺得全詩意境中處處飄拂著幽怨的情絲。鳥啼夢斷是怨,醒后孤寂是怨,睹月懷人亦是怨。啼鳥、新霜、斜月、邊關一系列意象所暗示的情緒,無不給人“怨”的感受,但所怨的對象又是如此不確定,是怨時令的轉寒、怨征人、怨自己命苦,抑或怨可恨的戰爭和統治者?朦朧的“怨”與朦朧的景,交織成一曲幽怨的夜曲,在月夜中飄散。俞陛云評此詩說:“深閨絕塞,天遠書沉,所空際寄情者,惟萬里外共對一輪明月,已屬幽渺之思。作者更言秋閨夜午,月漸西沉,不知塞外月斜,可還照征人鐵甲?愈見思曲而苦矣”(《詩鏡淺說續編》),這一解說頗為精妥。
閨怨詩乃唐人擅場。其寫怨者,有一往情深的,如沈如筠《閨怨》“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有深婉苦恨多,如王昌齡《西宮春怨》“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更有癡情天真者,如孟郊《怨詩》“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慈≤饺鼗?,今年為誰死。”如斯種種,情態面目各各不一,然詩筆無不探入女性心曲深處,揭示出她們幽緲的心態變化。羅鄴此詩,不著一怨字,寫出怨女之“怨”,且更深一層地發掘出她那怨中包裹著的深深愛心,即蘇軾所云“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良好祝福。
簡言之,本詩細膩幽深的心態刻畫,凄清朦朧的景物描寫,悠緲悱惻的情緒吐露,以小而輕、深而曲的形式表現出來,正體現了晚唐七絕情詩那種“雖小卻好,雖好卻小”(《藝概》)的本色。
上一篇:孟浩然《渡浙江問舟中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司空圖《獨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