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
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雨。
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
這首詩寫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其時作者任建德(今浙江建德縣)知縣,全詩體察民隱,對辛勞一年,最后一無收獲的農民的艱難處境深表同情。全詩借用古人名句,活用成詩。一是漢代楊惲《報孫會宗書》的“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一是三國時曹植《七步詩》“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楊惲詩諷刺朝廷混亂不治,曹植詩比喻兄弟相殘,梅堯臣活用合成,寫農民的貧困。詩人雖然屢為朝廷命官,但一生同情勞動人民,這首詩是一典例。全詩說,南山種豆,風雨打碎了豆莢,結果空收了一捆豆萁,雖然還有豆萁可燒,卻沒有豆子可煮,連那“煮豆燃萁”也不可能了,可謂凄苦已極。
全詩風格簡淡質直,自然樸實,用典嫻熟,并不刻意求工,卻頗為工絕。“碎莢落風雨”一語,意為“風雨落碎莢”。此為適合律詩格律要求而故意作倒裝句式。此句格律為“仄仄仄平平”,如改成順說則不入律。這種倒裝手法,詩家多見。杜甫《秋興八首》有名句“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為突出長安景物“香稻”和“碧梧”,便不順說成“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韓愈《雪詩》“舞鏡鸞窺沼,行天馬渡橋”,合于五言詩格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如順說成“窺沼鸞舞鏡,渡橋馬行天”,便不可諷誦。
全詩無景物描寫,因而不乏借景喻情,情景交融,而是通篇用典敘事。典源為歷史故事,所敘之事則存目前,作者用典敘事而不生捍格,以舊事狀目前,寄寓作者的深摯之情,構思自然卻又深遠。作者平生努力反映現實生活,力克西昆體浮靡之風,革新詩體。活用典事以寫實,寓情其中,蓋革新意之一端。歐陽修《六一詩話》曾引用梅堯臣語曰:“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以典事敘事,寓之深情,真一愜事,倘無對史事和現實的理解,無才氣和靈感,是無法調遣前人,為我所用而獲愜意的。
上一篇:司馬池《行色》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歐陽修《夜夜曲》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