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動而著名的詩篇,尤其是次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更是傳頌千古,膾炙人口。
宋之問和杜審言、韋承慶一樣都曾因武后時趨附張易之兄弟而遭貶。神龍(唐中宗年號,705—707)初被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他設法潛逃,回到洛陽,途中經過漢江,作了這首詩。
首聯述事,講的是宋之問被貶嶺南與家鄉親人隔絕,度過了不止一年時光。從地理空間的懸隔、時間流逝的悠長兩個方面訴說了自己艱危的處境和思念故土的痛苦心情,特地點明“音書斷”,告訴讀者他已久久不知家中存亡消息,這就為下文的抒情作了必要的鋪墊。
絕句的篇幅限制,詩情躍進的需要和對于結構的錘煉,決定了詩人將潛逃的經過全部省略,而將重點放在心理波動的刻繪上。當詩人渡過漢江日益接近朝夕思念的家鄉時,他的心緒卻發生了奇怪的變化:他是那樣急切地想知道家中親人的情況——他們會不會因自己的獲罪而遭殃?這些年來他們過得怎么樣?老的是否健在安康,小的是否順利成長……可是,他一步步走近家鄉,也不止一次地遇到來自家鄉的熟人,他卻膽怯地不敢向他們發問。愈走近家鄉,膽怯的心情愈重,怕意想不到地問出什么噩耗來,那是他已經疲憊到極點的身體和精神所無法承受的。這就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兩句的含義。說這種心緒奇怪,是因為它有“反筆”之妙,但它不是又十分合乎情理嗎?詩人僅用短短十個字就將這種矛盾交錯的復雜心情生動鮮明地表達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他捕捉無形心態而將它訴諸曉暢文字的高超功夫。好的詩句常有一種令人過耳不忘的奇效。宋之問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和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杜甫《述懷》)就是這種千多年來打動過無數游子旅人的絕妙警語。
上一篇:李益《宮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呂溫《貞元十四年旱甚見權門移芍藥花》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