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札記·說張繼《楓橋夜泊》
近來報刊經常提到唐詩名篇《楓橋夜泊》。但這首詩究應如何理解,似有研討一下的必要。
三十多年前聽俞平伯先生講課,他認為張繼這首詩用的是倒敘手法。即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從時間上說是天已破曉,作者走出船艙所見的情景;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乃是回顧這一夜在船中望見岸邊紅葉和江心漁火而通宵不寐的心境;下面“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兩句,則把夜半聽到自遠寺傳來的鐘聲突出地點明,正是詩人徹夜未嘗交睫的具體寫照。在一首詩里,作者把時間最近、印象最新、感受最切的當前景物擺在第一句最先描述,原是古典詩詞習用手法之一。如漢樂府《東門行》開頭的“出東門,不顧歸”兩句,即為全詩發展的結果而非事件發生的開端。張繼這首詩用的也正是這種手法。俞先生的這一講法也并非首創,清人章燮在他的《唐詩三百首注疏》里,就已經這樣講了。
有的讀者也許不同意,認為詩歌總得按照時間順序一句一句往下講。果真如此,那么“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景象在時間上就必須出現于“夜半”之前。烏鴉夜間飛啼并非不可能,但主要是由于月光太亮而不是由于斜月西沉。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和周邦彥《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都是“月明”、“月皎”的夜間。至于“月落”而“烏啼”,顯然是天色破曉時的情景。特別是“霜滿天”,更就為凌晨景象,在子夜零點以前是很難見到的。這個道理連天氣預報的廣播員都懂得。每當乍暖還寒氣候多變的早春或暮秋時節,“凌晨有霜凍”提法是經常出現的。有的人硬要把這種現象移到“夜半”以前,那就不可能是下霜而是雪霰一類的東西了。
因此,我比較同意章燮和俞平老的講法,并認為這樣講更足以體現此詩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詞典札記·說張志和[漁歌子](一名[漁父])
下一篇:古代詩歌札記·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