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 五馬立踟躕。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妹。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
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
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
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這是一首優美的五言民間敘事詩。最早見于《宋書·樂志》題為《艷歌羅敷行》。在《樂府詩集》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曲》,題為《陌上桑》。全詩共分三部分。
詩文第一部分,作者著意描繪出秦羅敷的美麗動人。起句“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就注意景物描寫對人物的作用。旭日東升,陽光明媚,渲染出一個令人神往的環境氛圍,以此來烘托活動其間的女主人公的美。淋浴在絢麗陽光中的“秦氏樓”,住著秦羅敷;朝霞映照的“城南隅”,是她采桑之處。容華與朝日相輝映,映襯著羅敷青春煥發的臉龐和窈窕身姿。這些看似信手拈來,實為作者巧用心機。接著筆鋒又轉到羅敷手中的桑籃,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青絲”、 “桂枝”使人悅目清心,取其精美香潔,是欲美其人故美其物的寫法。芳香繚繞之處,正是人們想往的地方。可是作者又迂回筆墨描寫起羅敷的服飾,頭上梳著“倭墮”式發髻,似墮非墮真迷人; “明月”寶珠耳中戴,明光閃灼多嬌艷;黃綾的裙子,紫綾的襖,色澤鮮麗,嫵媚動人。詩人夸張鋪敘其衣飾之華美,誘人浮想聯翩,但仍然不把美的本身再現給讀者,只刻意描繪出美的效果,意在反襯出羅敷的嬌美動人的容貌。 “行者”見羅敷放擔捋胡須,癡呆而視;“少年”見之脫帽,故弄身姿顯示自己; “耕者”、“鋤者”為睹羅敷的容姿,而忘記活計。真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萊辛在《拉奧孔》中說: “荷馬顯然有意要避之,他就讓我們從效果上去感覺到它。詩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熱愛和歡欣,描寫出來,那你就把美的本身描繪出來了。”到此為止詩句沒有直寫羅敷長相如何美,但卻勝似寫其美麗可愛,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層層筆墨,多方描寫,宛如烘云托月,托出一個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陳祚明說:“今止言服飾之盛耳,偏無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羅敷者盡情描寫,所謂虛處著筆,誠妙手也。”左盤右旋,匠心獨運,讓人從想象中追尋美人的風采,比直接顯現更雋永有味。
比起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著重抒寫羅敷的人格美。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作者撇開前面輟敘,引入“使君”為賓,以賓襯主。羅敷的出眾的風姿使“使君”驚呆自失,在此詩人不言使君,卻道“五馬立踟躕”。叫人“睹影知竿”,一箭雙雕。既寫出使君威勢和心理,又再給羅敷錦上添花,精彩之極。接下來“使君遣吏往”,邪念頓生,依仗權勢,欲把羅敷占為己有。詩句達到高潮,羅敷抑制住“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憤怒,巧妙答之:“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表現她不僅美麗而且聰明機智。讓人稱奇叫絕的是她拒絕“使君”的方式。沒有劍拔弩張的嚴辭厲語,卻叫“使君”膽戰神驚、目瞪口呆,只得就此罷手。充分表現出羅敷雖是一個纖弱女子,但她柔中有剛。
詩的最后一部分,用羅敷“夸夫”的答辭,正是刻畫羅敷形象的著力之筆。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向使君描繪出一個官居顯要的春風得意的“夫婿”, “十五”到“四十”,官運亨通,步步高升,才華出眾。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運用大量疊字,把人物的舉止情態繪得栩栩如生,再現一個相貌堂堂的“夫婿”。其無實之辭卻使人覺得真實可信。大肆鋪排渲染,托出一個才貌雙全的郎君。文辭飛動,給人以酣暢淋漓,汪洋恣肆的美感。結尾處盛稱“夫婿”之后,點出結果“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此詩千古稱謂的是:大量運用烘托的手法,前后映襯,虛虛實實,神出鬼沒,不斷變換角度,展現人物,有繁有細,在描寫中采用美與丑對比,塑造了一個不僅貌美,而且心靈更美的光彩照人的形象。在藝術上別具一格。不僅語言質樸,還運用了對話,使之更加真實可信,充滿了藝術魅力。
上一篇:隴頭歌辭|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雁門太守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