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下童曲
走馬上前坡,石子彈馬蹄。
不惜彈馬蹄,但惜馬上兒。
明下童曲,系神弦歌。神弦歌,祀神所用的樂曲。共11曲:一《宿阿》;二《道君》;三《圣郎》;四《嬌女》;五《白石郎》;六《青溪小姑》;七《湖就姑》;八《姑恩》;九《采菱童》; 十《明下童》;十一《同生》。辭系晉人所作。唐代詩人李賀也有神弦歌之作。
明下童曲,應為《明下童》曲;不能解作“童曲”,視作兒歌之屬。 “明下童”,與“采菱童”、 “青溪小姑”、 “白石郎”,當是所祀之神的稱謂。神弦歌的風俗背景,有類楚辭《九歌》。《九歌》中,如《東皇太一》、《云中君》等篇,皆主祀一神,這可印證《明下童》、《道君》、《圣郎》的含義;另外, 《湘君》、 《湘夫人》、《山鬼》都是十分優秀的戀歌,神弦歌也不乏戀歌之作,《明下童》曲,即是。
《九歌》雖名為“九”,實則本十一章,神弦歌亦十一章,這大概是祀神的規矩。《九歌》篇數歷來爭訟,神弦歌可從風俗角度證明:《九歌》也應當是十一章。
關于“童”,千萬不能解作“兒童”。不然, 《明下童》曲作戀歌解,那不太荒唐了嗎! “童”是20歲以下的少年郎。古男子20歲行加冠禮,發戴冠,以示已經成人,凡是沒有行加冠禮的,均稱“童子”。孔子曾說: “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段名句中, “童子”就是20歲以下的少年。
娛神,多表演之盛事,觀者云集。《明下童》曲當寫娛神中的賽馬場面。起句交代過:比賽場地是“前坡”,即“前山坡”;比賽方式是從山下往山坡上跑,這較之常見的平地賽馬,別具吸引人的新鮮趣味。上山無疑要吃力得多,大概也有從難從嚴娛神,以示虔誠的意味吧。 “走馬”的“走”,古代作奔跑講,成語“走馬看花”,并不是指緩緩而行的馬,而是指奔馬。 “走馬上前坡”,即“馬兒跑上前山坡”,寫賽馬伊始,揭開了賽事的序幕。后面寫賽事的進行:“石子彈馬蹄”。飛濺的石子沿山坡滾下,打在馬蹄上。寫一個姑娘的觀察。此句妙在借姑娘的觀察角度,可以窺見她心中愛戀的情愫。“石子彈馬蹄”,既非繪景,又不抒情,簡直是敗筆。同是寫馬蹄,杜甫的句子是“風入四蹄輕”,把“蹄”與“風”聯系起來,多么迅捷、壯美;姑娘則把“蹄”與“石子”聯系起來,這真是多么笨拙的一筆。其實,這種“拙”中,正含蓄著姑娘的愛戀癡情。后面兩句,注釋了姑娘所以關心“石子”與“馬蹄”的原因:我并不是憐惜石子打在馬蹄上,只惜馬蹄受傷,萬一馬有閃失,從山上摔下來,我意中的少年郎豈不是要受傷,甚或摔死!癡情的戀人,不但“善于”為愛人擔心,而且“善于”自己嚇唬自己。因此,這個姑娘,在整個賽馬過程中,似乎除了“石子彈馬蹄”以外,什么盛況都沒有看到,什么“大會花絮”都不關心,兩眼直勾勾地盯著“石子”和“馬蹄”,惴惴不安的心一直懸著。詩句正是借她對“石子”、 “馬蹄”的觀察表現了她對戀人的至深的癡情。杜甫見到馬蹄想到“風”,姑娘想到的是“石子”,各有一門心思,這就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我們悟出“石子彈馬蹄”中所含蘊的戀人的苦心以后,我們才知道,這句實在不是敗筆,正如大智若愚一樣,這個句子實在是大巧若拙。
這首詩,結構上也很有特色。首句,寫賽馬開始;次句,寫賽馬進行;賽馬結局卻沒有,似乎記事不完整。從情理邏輯上講,姑娘愛的是那位“馬上兒”,不是說“但惜馬上兒”么。 “但”,古漢語作“只”、 “僅”講,既然是“但惜”,因此,不顧其余,沒有結局,恰恰符合“但惜馬上兒一的心理。詩句亦至“但惜馬上兒”戛然而止。這樣寫恰恰突出了姑娘的癡情、專注。真要是添個賽馬結局,則非成“狗尾續貂”不可。世界上的事物沒有絕對的理兒,有時,完整也成了一種缺陷,不完整反倒成了優點,所謂“文無定法”,這篇倒正是一個證明。
上一篇:新亭渚別范零陵云|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明月何皎皎|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