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篇
從軍出隴坂,驅馬度關山。
關山恒掩靄,高峰白云外。
遙望秦川水,千里長如帶。
好勇自秦中,意氣多豪雄。
少年便習戰,十四已從戎。
遼水深難渡,榆關斷未通。
在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是一個攻伐頻仍、烽火遍燃的動亂時代,無論大江左右、鴻溝東西,還是王公貴戚、士子庶民,無不飽嘗顛波流離,朝不保夕的戰爭禍害,而作為現實社會人生的反映,那以表述兵戈軍旅生涯為主旨的邊塞詩的興起,也就自有其必然原因了。王褒的這首詩,則是就赴戰行程的見聞著手,于沿途關山物象的描畫中抒寫了從軍將士抗敵御侮的豪邁氣概。
開首兩句先以平實的筆法出之,徑直指明此番遠征的出發地。“隴坂”,即隴山,又稱隴坻,系六盤山南段的別名,位于今陜西隴縣至甘肅平涼一帶,形勢險峻,向為兩省間要隘。 “驅馬度關山”,隨之將筆鋒轉往行軍路途,所以,后面以“關山恒掩靄,高峰白云外。遙望秦川水,千里長如帶”四句順承而下,依次寫來,頗覺歷歷有序,絕似一幅天然畫圖凸現眼前。群巒回旋聚涌作勢,共茫茫霧靄遮掩了那古老的關塞,一柱長峰背靠高天,獨昂首挺立于悠悠白云外,更見其峭拔;而滔滔渭水瀉出,連綿不絕,猶如一條千里飄帶蜿蜒在無邊大地上。這里將近觀相伴著遠眺,靜形交匯了動態,縱橫錯落,使尋常的荒涼景色別具一種蒼茫渾淪氣象,由之構成西北地域的典型特征,并引出以下風習人事的敘寫,即七、八、九、十這四句: “好勇自秦中,意氣多豪雄。少年便習戰,十四已從戎。”關中民風,古來便稱強悍,故逞勇好斗,這點可參見后來杜甫的詩句: “況復秦兵耐苦戰”(《兵車行》)。且當時多兵事,少年人便習慣于披甲征戰、執戈上陣了。按,此處有相當寫實成份,王褒原為南朝蕭梁重臣,后仕北周宇文氏,周都長安,正戰國秦故地,他原先已經習慣了輕柔嬌媚的南風,對比之下,更強烈體會到北地尚武的精神。另一方面,相較來說,北朝的五胡十六國比南人戰亂更為頻繁,連年的殺伐造成兵士大量死亡,青壯年既已不足, “十四”歲的少年也被征從戎了, “豪雄”“習戰”的背后,實際上掩蓋著多少殘酷!因之到結尾處,便無可奈何地透出一聲深沉悲切的嘆息: “遼水深難渡,榆關斷未通。”關河險阻,跋涉艱難,而對方據斷要塞,嚴陣以待我遠來的疲兵,這固是秦中男兒戮力疆場、乘時立功的機會,但勝負未卜,埋骨異鄉也難說啊!這里對時空視野作了開拓,指向渺遠莫測的將來,從而給人心理上帶來沉重的感覺,為前面飛揚的豪氣涂上一層悲壯的情調。 “遼水”,即遼河,古稱句驪河,于遼寧盤山灣入渤海。 “榆關”,即山海關,北依角山,南臨渤海,形勢險要,歷來為屯兵拒守重鎮。
此詩在結構上注意對比排列的平衡勻稱,如開首結尾指明從軍征戰的起始與終點,東西遙遙呼應,就留下大跨度的活動范圍,中間八句亦作兩組對應,分別寫景敘事,卻又不離不隔,有一股悲涼慷慨的氣勢貫通其間,使之交融互匯,構成了整體基調。特別是結尾兩句,忽地宕開,于自然地域景貌的敘述中涵納著豐厚的社會人事內容,使蒼茫迷離的意緒更加深沉而耐人尋味。《周書·王褒傳》說在江南時,他就“曾作《燕歌行》,妙盡關塞寒苦之狀”,而其現存詩作也大部分以關山征戰、北地風光、戍卒思婦為描寫主題,可見這方面他是有較高成就的,可稱為唐以前的邊塞詩名家。
上一篇:入朝曲|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冉冉孤生竹|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