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詩作于元豐七年(1084),是年春天,蘇軾尚在黃州為團(tuán)練副使。所詠海棠當(dāng)是元豐三年在黃州定惠院所見之西蜀名花移植而來。貶謫于此的蘇軾一到黃州,便把這株幽居獨處的海棠,視為知己,并多次在花下小酌,為之賦詩。
“東風(fēng)裊裊”兩句,把我們帶入一個空蒙迷茫的境界,深夜里微風(fēng)吹拂,詩人感到春天欣欣向榮的景象就在身邊,四周是一片香氣襲人,連濛濛霧氣也帶著花香,月光正慢慢地移動,從花身上轉(zhuǎn)到廊蕪之上,這開頭兩句,意味著詩人已陶醉于如此的景色之中,他已經(jīng)陪伴著海棠很久很久了,他屏息凝神,暫時忘卻了自己的被貶和孤寂,覺得似乎在這孤寂的黃州,有了自己的知己。于是在后兩句中,巧妙地表達(dá)了他對海棠的感情。“只恐夜深花睡去”句,可能是借用了唐明皇、楊貴妃的一段故事。據(jù)說有一次楊貴妃酒醉未醒,及至唐明皇召見,她“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拜見”。這時唐明皇笑道:“豈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蘇軾反其唐明皇的以人喻花,卻以花喻人。詩人以為面前的這株海棠可能會象人一樣因深夜而睡去吧,趕快點燃蠟燭,讓這高燭照耀她的紅妝,使她振作精神,和孤寂的詩人一起度過這春夜良宵。這種想象,寫出了詩人對海棠花的深情厚意,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綜觀全詩,作者是惜花,惜春,也是感嘆自己,憐惜自己,這種對花和對人的感情已融為一體,用十分精煉、含蓄的語言表達(dá)出來,使我們對詩人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也對這首詩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上一篇:《江梅引·金·李獻(xiàn)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游園不值·宋·葉紹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