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2)。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廢具興(5)。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6)。
予觀夫巴陵勝狀(7),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8; 朝暉夕陰9,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10)。前人之述備矣(11)。然則北通巫峽(12),南極瀟湘(13),遷客(14)騷人(15),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16)?
若夫(17)霪雨(18)霏霏(19),連月不開(20),陰風怒號,濁浪排空(21); 日星隱耀(22),山岳潛形(23); 商旅不行,檣傾楫摧(24); 薄暮冥冥(25),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26),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27),波瀾不驚(28),上下天光,一碧萬頃(29); 沙鷗翔集(30),錦鱗游泳(31);岸芷汀蘭(32),郁郁青青(33)。而或長煙一空(34),皓月千里,浮光躍金(35),靜影沉璧(36),漁歌互答,此樂何極(37)!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38),把酒臨風(39),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嘗求(40)古仁人(41)之心,或異二者之為(42)。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3); 居廟堂之高(44),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45),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46)。噫!微斯人,吾誰與歸(47)?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釋〕(1)慶歷四年: 公元1044年。慶歷:宋仁宗年號。(2)滕子京:名宗諒,河南洛陽人。與范仲淹是同年進士,曾知涇州,后被誣貶至岳州。謫: 官吏降職或遠調。守:做州郡的長官。漢代“守某郡” ,就是做某郡的太守; 在宋代,應說“知某州” 。這里沿用古稱,就用“守” ?!笆匕土昕ぁ本褪恰爸乐荨?。(3)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4)政通人和: 政事順利,百姓和樂。(5)具: 同“俱” ,全,皆。歐陽修《與滕待制子京書》稱其政績: “去宿弊以便人,興無窮之長利?!?6)屬:同“囑”。予: 人稱代詞,我。(7)勝狀: 勝景,好景色。(8)湯湯(shang shang):水勢浩大的樣子?!渡袝虻洹罚?“湯湯洪水方割?!睓M無際涯: 寬闊無邊。涯:邊。(9)朝暉夕陰: 早晚(一天里)陰晴變化。暉: 日光。(10)大觀: 雄偉景象。(11)備: 詳盡。(12)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四川省巫山縣東;位于洞庭湖的西北方。(13)瀟:瀟水,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極: 盡,直通。(14)遷客: 謫遷的人,指降職遠調的人。(15)騷人:詩人。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16)得無: 怎能。(17)若夫: 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象那”。(18)霪:雨不止。(19)霏霏:雨雪繁密的樣子。(20)開: 放晴。(21)排空: 沖向天空。(22)耀: 光輝。(23)潛形:隱沒形跡。(24)檣傾楫(ji)摧:桅倒,槳折。(25)冥冥:天色昏暗。薄:迫近。(26)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27)景: 日光。(28)驚: 這里有“起” 、“動” 的意思。(29)上下天光: 天色湖光相接。萬頃: 極言其廣。(30)翔集: 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 棲止,鳥停息在樹上。(31)錦鱗: 美麗的魚。(32)岸芷汀蘭: 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33)郁郁: 形容香氣濃郁。(34)長煙: 大片煙霧。一: 全??眨?消散。(35)浮光躍金:浮動的光閃著金色。(36)影:月影。璧: 圓形的玉。(37)何極: 哪有窮盡。(38)寵: 榮耀。偕: 一起。(39)把: 持、執。臨: 面對。(40)求: 探求。(41)古仁人: 古時品德高尚的人。(42)或: 近于“或許” 、“也許” 的意思。為: 這里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4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44)廟: 宗廟。堂: 殿堂。廟堂: 這里指朝廷。(45)處江湖之遠: 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46)先: 在……之前;后:在……之后。(47)微:無,沒有。誰與歸: 就是“與誰歸”。歸: 歸依。
〔鑒賞〕《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離京出任地方官的第三年(慶歷六年)寫的。岳陽樓在現在湖南省岳陽市,就是舊縣城西門城樓。其樓高三層,可鳥瞰洞庭湖,建于唐初。
首段從“慶歷四年”談起,點出人物:滕子京; 交代地點: 巴陵郡: 述說遭遇:謫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論奏貶官岳州事?!霸矫髂?,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一句極贊滕子京的政績。這雖不免為過譽之詞,但據《巴陵縣志》所記,滕在岳州任上,也著實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個頗有點才干的封建官吏?!澳恕背蓄I上文,啟轉下句,這樣,就使“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為“重修岳陽樓”作了社會背景的勾畫,其樓修飾一新,乃百廢俱興中之一項。如此,重修的業績、意義也因之得到揭示。重修后的岳陽樓定然是彩壁輝煌,飛閣流丹,但這不是作者記敘重點,所以皆闕而不提,只用“增其舊制”一句,表明起廢回新,增設規模,依然扣住“百廢具興”行筆,增刻詩賦,是說明重修后其樓的騷趣雅致,贊嘆主持修建者的美學眼光。從文章的結構上看,也為下文“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埋下伏筆。最后一句,“屬予作文以記之”密合題意,循題目的“記”字,交代作文的緣起,指的是滕子京繪了一幅《洞庭晚秋圖》,派人帶信和圖去請范仲淹寫“記”事。
“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既是說明洞庭湖集岳州諸景之大成,又是說作者的筆墨是以它為主要描寫對象。這便行云流水般地過渡到洞庭壯景的描繪上。
先寫氣勢闊大?!般曔h山,吞長江” ,洞庭之于遠山是“銜” ,于長江是“吞” ,兩個動詞超神入化,賦予洞庭以宏闊的氣象。凝練形象的語言既交代了湖與山、湖與江之間的關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將靜止的景物注進了生命,點靜態為動態。次寫水勢浩大?!昂坪茰珳?,重疊式的用語寫出煙波浩淼、浪濤洶涌的景象。爾后,把筆推開去,“橫無際涯” ,極目而不見邊際,盛夸范圍寥廓。這種大處落筆,濃墨渲染的寫法和杜甫的《登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寫景象變幻?!俺瘯熛﹃帯?,晨昏不同,晴陰相異,自有說不盡的萬千氣象。最后,以總體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評論總括一句: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用 “大觀” 同 “勝狀” 呼應,文章肌理綿密。作者拎起來后,再一筆宕開去: “前人之述備矣” ,以示非作者筆墨中心,最后又用 “然則”一詞轉過來,直入本文主旨——隨物賦感,因景生情的不同變化。這一段文詞簡約,文意多變,不斷轉折回旋,提筆換勢,逐入題旨?!暗脽o異乎?”以設問追尋下文,拓開思路。
接下來的一大段,境界多變,作者筆墨亦多變。細心揣摩,具有這樣幾種描寫特點:
有層次感。兩種環境和兩種不同的心境劃出結構上的兩大層次: 先描景后寫情,劃出每一部分景與情之間的層次; 先寫白天再寫夜晚,劃出寫景部分的景物層次。有著眼點。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萬里; 其二是湖光,濁浪、水鳥、舟船、游魚、芷蘭; 其三是人情,“商旅不行”和“漁歌互答” 。有對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對比。其一是色調上的對比,于亂雨紛紛之日,陰風狂吼之時,“日星隱耀”消蝕光芒,籠罩著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時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暮春三月,春光明媚,水天一色,游魚閃光,尤在晚月臨空之時,整個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調明麗、舒美、嫵媚。其二是氣氛上的對比,前者狂風大作,令人戰栗不止;虎嘯猿啼,使人毛發倒立。后者是沙鷗自由飛翔,魚兒悠然沉浮,漁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氣氛氤氳其中。其三是狀態上的對比,環境惡劣時,一切都處在激烈變化的動態之中,風為號,浪為排,檣為傾,楫為摧。浪借風勢,風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了航行,把洞庭上下攪得天地翻覆。而到境況平靜時,一切都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之中,“波瀾不驚” ,湖光漣漪,鳥能飛翔棲息,魚可游泳湖中,以動襯靜?!伴L煙一空” ,煙霧消散,玉輪東掛,能照千里大地,倍顯靜謐,而“靜影沉璧” ,月光似白璧,投入水中,則更從靜態上下筆。有情感上的悲喜對比。見“風急天高猿嘯哀” ,則觸景傷懷。有別離國都的憂傷,有懷念故土的思情,有凄涼滿目的慨嘆,有擔心讒毀、害怕譏笑的恐懼?!案袠O而悲者矣” ,提挈悲的程度。見春光萬里氣象新,則即景抒懷,寵辱得失一切都拋到九霄云外,臨春風而歡愉,斟美酒而酣飲,自是另一番心情?!捌湎惭笱笳咭印?,顯出喜的情懷。
上兩節文字,墨蘊彩色,恣肆淋漓,并舉兩種矚景睹物的不同感情和態度,形成判然不同的藝術畫面,迥然有別的心理境界(內在實為一致)。這一段看來潑墨如注,似為全文重心,但都是為下文的議論作準備。
“嗟夫! ”一聲長嘆,撇開上文,轉入感慨?!坝鑷L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繼喟嘆之后,進入對作者奉為楷范的“古仁人之心”的解說?!昂卧铡?的設問,引起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示了與上兩類人不同的處世方略,不因環境的變化而更易心志,不以個人的得失而喜怒哀樂。入朝作宦,則關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關心至尊君王,“身處江湖,心存魏闕”。得志與否,都更變不了素志。一席話中連續四處出現“憂” ,可見他的憂患之深。“然則何時而樂耶?”再用“然則” 轉折,提出自己的憂樂觀: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睉n在天下人之先,樂在天下人之后。末尾,用排斥性的條件復句,表示一定引此類人為同道,在詰問中表達其志向的堅定不移,語意豐富,語氣懇切。這段文字多次出現語氣詞: “嗟夫”、“耶”、“噫”等,于一唱三嘆之中,顯示出作者感情的波瀾起伏和對信念的執著追求。
《岳陽樓記》的民主性和封建性互見,從中反映出來的范仲淹的思想,帶有很濃的忠君色彩,這是他階級的局限,是其消極面; 但他又有憂民之情,他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稱道。不僅如此,他本人還躬身實踐。據《宋史》記載,他為官清廉,生活簡樸,一生中也著實為老百姓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以至“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這些都應該肯定。
這篇散文有如下的藝術特點值得我們加以總結:
剪裁的繁簡得宜。作者胸有全局,布施統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說理申志上,因而寫巴陵勝狀只以幾筆帶過,惜墨如金。用 “前人之述備矣”一句加以總括,文詞不過于鋪張,枝蔓不旁逸斜出。兩類登樓者的所見所感,雖縱情鋪敘,潑墨如注,實用貶抑之筆,目的為了反襯下文的“古仁人之心” ,抑此而揚彼。詳略得當,則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沒主旨,又不致因輕重倒置而喧賓奪主。
情景的相互交融。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中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闡述景中生情、攝情入景的形象思維規律,《岳陽樓記》正是如此。喜時則萬物俱明,悲時則諸景皆黯,觸景生情,緣物抒情。不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聲聲有情。寫悲則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嘯令人戰栗,猿啼催人淚下,使不說悲而悲愴欲絕。寫喜則擇取輕捷的水鳥,閑適的游魚,使不言喜而喜不自禁。
結構的層層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繪后,涌起情感的波瀾; 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議論的后浪。“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沈德潛: 《說詩晬語》)。情中潛理,理中蘊情,逐層披露,迭進深入,如深山探寶,漸入勝境,最后歸結到作者的人生觀,規勉老友,激勵自己,警策后人。
文字的整飭對稱。本文大量入用賦體,四字句如珠走玉盤。“日星隱耀,山岳潛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工于對仗,協和音律?!懊鳌?、“驚”、“頃”、“青”、“金”等,合轍葉韻,增強了文章的音樂感,讀來舌端潤暢,聽來耳中清晰。
上一篇:《古文觀止·范仲淹·岳陽樓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峨眉山行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