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就亭記
施閏章
地有樂乎游觀(1),事不煩乎人力(2),二者常難兼之;取之官舍(3),又在左右,則尤難。臨江地故磽嗇(4),官署壞陋,無陂臺亭觀之美(5)。予至則構數楹為閣山草堂(6),言近乎閣皂也(7)。而登望無所,意常怏怏(8)。一日,積雪初霽(9),得軒側高阜(10),引領南望(11),山青雪白,粲然可喜(12)。遂治其蕪穢(13),作竹亭其上(14),列植花木,又視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15),命曰就亭(16),謂就其地而不勞也。
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類得引山水自娛(17)。然或偪處都會(18),訟獄煩囂(19),舟車旁午(20),內外酬應不給(21),雖仆仆于陂臺亭觀之間(22),日饜酒食(23),進絲竹(24),而胸中之丘壑蓋已寡矣(25)。何者? 形怠意煩(26),而神為之累也(27)。
臨之為郡(28),越在江曲(29),闃焉若窮山荒野(30)。予方愍其凋敝(31),而其民亦安予之拙(32),相與休息。俗儉訟簡,賓客罕至,吏散則閉門(33),解衣槃礴移日(34),山水之意未嘗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35)。頃歲軍興(36),征求絡繹(37),去閣皂四十里(38),未能舍職事一往游。聊試登斯亭焉(39),悠然戶庭(40),憑陵雉堞(41),厥位東南(42),日月先至,碧嶂清流(43),江帆汀鳥(44),煙雨之出沒,橘柚之菁蔥(45),莫不變氣象(46),窮妍巧(47),戛胸拂睫(48),輻輳于欄檻之內(49)。蓋若江山云物有悅我而昵就者(50)。
夫君子居則有宴息之所(51),游必有高明之具(52),將以宣氣節情(53),進于廣大疏通之域(54),非獨游觀云爾也(55)。予竊有志(56),未之逮(57),姑與客把酒詠歌(58),陶然以就醉焉(59)。
〔注釋〕(1)游觀:游覽,觀賞。(2)煩: 煩勞。(3)之: 代上文“二者” 。(4)故: 原來,本來。磽(qiao):土不松軟,不肥沃。嗇:生產少。(5)陂(bei):山坡。觀(guan):樓臺。(6)構: 建屋。數楹(ying): 幾間。楹: 原指堂屋前的明柱。(7)閣皂: 閣皂山,在清江縣東四十里,形如閣,色如皂(黑色),所以名閣皂山。(8)快(yang)快: 悶悶不樂。(9)霽(ji):雨或雪停止,放晴。(10)軒:緊接堂前的敞屋。阜(fu):土山。(11)引領: 伸長脖子,翹首遠望。(12)粲(can)然: 顏色鮮明。(13)治: 進行某種工作。這里指清除雜草。蕪穢: 雜草叢生。(14)作: 起,建。(15)障: 阻隔,遮住。(16)命:起名。(17)類: 大都。引: 招致,求。(18)偪: 同“逼” ,臨近。都會: 大城市。(19)訟獄: 訴訟的案件。囂(xiao):聲音雜亂。(20)旁午: 縱橫,引伸為事物紛雜。(21)內外: 指官舍之內和官舍之外。不給: 意思是忙不過來。(22)仆仆: 勞苦。(23)饜(yan): 吃飽。(24)絲竹: 弦樂器和管樂器,泛指音樂。(25)胸中之丘壑:意思是寄情山水的興致。蓋: 大概。寡: 少。(26)形: 身體。怠: 倦。意:心情。(27)神: 精神。累(lei):妨礙。(28)臨: 臨江府。郡: 府的別稱。(29)越: 遠。江曲: 靠贛江的偏僻地方。(30) 闃(qu):寂靜。(31)愍(min):憐。凋(diao)敝:衰敗。(32)拙: 意思是政務寬簡。(33)吏散:屬員散去,公務完畢下班。(34)槃(pan)礴(bo):箕坐,伸腿坐地。移日:日影移動(表示經過一段時間)。(35)落落焉: 明顯的樣子。(36)頃歲: 近年。軍興: 打仗。指清軍進攻云南一帶南明桂王的殘余勢力和東南鄭成功等的反清軍隊。(37)征求:征調軍用財物。絡繹: 接連不斷。(38)去: 距,離。(39)聊:姑且。(40)悠然: 閑靜的樣子。(41)憑陵: 即憑臨,靠近。雉堞:城上的女墻。雉: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堞: 城上矮墻。(42)厥: 其。(43)碧嶂: 青綠色的山。清流: 清澈的流水,此指蕭江府。(44)汀(ting): 水中或水邊的平地。(45)柚(you):果木名。果實即柚子。菁(jing)蔥(cong):鮮綠。(46)變氣象: 變化外貌,形態多樣。(47)窮: 盡,極。妍: 美。(48)戛(jia):觸擊。拂: 掠過。(49)輻輳(cou):聚集。(50)昵(ni)就: 來親近。(51)居: 家里住,不出外。宴: 安。(52)高明之具: 美好的佐游器物。(53)宣氣:發泄胸中的郁積。節情: 調節喜怒哀樂之情。(54)進于: 達到。廣大疏通: 開朗舒暢的意思。域: 境地。(55)非獨: 不只是。云: 助詞。爾:而已。(56)竊有志: 私自想這樣做。這是謙遜的說法。(57)逮: 及,達到。(58)姑:暫且。把酒:拿起酒杯喝酒。(59)陶然:喜悅的樣子。就醉:趨向于醉,歸于醉。
〔鑒賞〕在古代的游記文學中,寫“亭” 之作汗牛充棟。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蘇軾《喜雨亭記》可謂佼佼者。清初施閏章的《就亭記》也算得上是上乘的作品。施閏章于四十四歲時遷官江南,任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在此期間,他于駐地臨江(即今江西省清江縣)官舍的高阜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名曰“就亭” ,寫下了這篇《就亭記》。《就亭記》與歐、蘇等人的記亭之作有所不同,它沒有憤懣和牢騷,也并未抒發封建士大夫所謂與民同樂的思想,而是從自然與我的角度,強調了“宣氣節情” ,即發泄心中的郁積、調節喜怒哀樂的觀點。這就使文章成為記亭之作中的一朵別具幽香的鮮花。
《就亭記》共分四段。第一段寫筑亭的緣由和經過。它的開頭是這樣的: “地有樂乎游觀,事不煩乎人力,二者常難兼之; 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則尤難。” 作者說: 外出做官,遇上可供觀賞,又不需人力修理的地方,二者兼備是很難的。這樣的去處,能在官舍以內,距離住址不遠,就更加不容易了。這段議論,把做官和游觀聯結在一起,“取之官舍,又在左右” 等話語又進而表現了作者渴望兩全其美的思想。從文意上看,這是領起全文的引子; 就寫作方法而言,它沖破了以交代時間、地點起筆的陳舊格式,不失為一種創造。那么,施閏章在臨江有沒有遇上他的理想境界呢? “臨江地故磽嗇,官署壞陋,無陂臺亭觀之美。予至則構數楹為閣山草堂,言近乎閣皂也。而登望無所,意常快怏。” 這幾句意思是說,臨江的土地堅硬而又貧瘠,衙門簡陋而又破舊,根本沒有裝點景色的山林和亭臺樓閣。作者到了臨江就構筑了幾間草堂。因為離開閣皂山不遠,所以取名為閣山草堂。可惜沒有地方登高望遠,心里經常悶悶不樂。施閏章的這段話告訴我們:新造的草堂近則近矣,可惜無可游觀,所以不免掃興。從寫法上看,通過這種反跌,使文氣為之一頓。接下來,作者突然說: “一日,積雪初霽,得軒側高阜,引領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蕪穢,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視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謂就其地而不勞也。” 這一層意思與第二層恰成鮮明對照,又與開頭的議論相承接。如果說,上一層是“山窮水盡” 的話,這一層就是“柳暗花明” 。如果說,第一層是寫理想的話,這一層則是寫實踐。那么,為什么作者要追求官舍附近的“游觀” 之地呢? 僅僅為娛樂嗎?誠然,為娛樂而娛樂的情況是有的,請看文章的第二段: “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類得引山水自娛。然或偪處都會,訟獄煩囂,舟車旁午,內外酬應不給,雖仆仆于陂臺亭觀之間,日饜酒食,進絲竹,而胸中之丘壑蓋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煩,而神為之累也。” 古代的士大夫離開京城到外地做官,大都能夠用山水風光來娛樂自己。但有的靠近熱鬧的城市,訴訟案件紛繁嘈雜,各種各樣的人雜亂地坐船乘車到衙門來,里里外外應酬不迭,即使辛辛苦苦地到了山林之間的亭臺樓閣里面,也因每天吃飽了醇酒佳肴,聽慣了美妙的音樂,心里大概就沒有領略和寄情山水的興致了。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身體疲倦,心意煩雜,就會妨害自己的精神。這一段從表達方式上看,純屬議論; 就構思而言,似為宕開一筆,泛泛地記述自己的隨想。實際上它并非等閑筆墨: 有了這一段反面議論,就打破了游記文學中在交代了 “緣由和經過” 之后必寫登境所見和游觀之樂的程式,也為下一段正面描繪景色和記述感受作了反襯。另外,這段議論,承接和發展了作品的內在線索: 古代外任官員“形怠意煩” ,往往得不到就近的游觀之處,而冀求官舍附近的游觀之處并不在于“自娛” 。“臨之為郡,越在江曲,闃焉若窮山荒野。予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與休息。俗儉訟簡,賓客罕至,吏散則閉門,解衣槃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嘗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 這是第三段的第一層,正面描述作者做官和憑借就亭領略山水風光的情況。臨江作為一個府郡,遠在贛江的偏僻之處,寂靜的情況猶如深山和荒村。作者正為這個貧窮凋敞的地方憐憫,不想煩勞百姓,恰好這里的民眾對他寬簡政務、得以游樂的情況也感到安心,于是彼此均可休息。由于民風儉仆,政務寬簡,賓客很少上門,所以公務完畢以后,作者就卸下官服到就亭去箕坐一陣,領略自然界的景色,那閣皂山和臨江美麗的形態和安謐、自然的情狀沒有不在心里烙下清晰的印象的。在這里,作者強調做官要政務寬簡、減少交游,只有這樣才能領略山光水色。不僅如此,施閏章還用“山水之意” 中的“意” 字,巧妙地交代了人化的自然風光和客觀景色對作者主觀的深刻影響。這就使文意不僅與第二段所寫的不能“自娛”形成對照,而且由 “自娛” 遞進到怡養性情的境界。到這里,細心的讀者也許會問: 就亭所見的風光究竟如何呢? 為什么作者不著一字? 要弄清這個問題,讀完第三段的第二層就會明白: “頃歲軍興,征求絡繹,去閣皂四十里,未能舍職事一往游。聊試登斯亭焉,悠然戶庭,憑陵雉堞,厥位東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鳥,煙雨之出沒,橘柚之菁蔥,莫不變氣象,窮妍巧,戛胸拂睫,輻輳于欄檻之內。蓋若江山云物有悅我而昵就者。” 這一層是說: 近年來經常打仗,接連不斷地征調軍用財物; 因為衙門離閣皂山有四十里,所以未能撂下份內之事去游覽過一次。姑且用登臨就亭來代替,只覺就亭門庭寂靜,它靠近城上的矮墻,位置在衙門的東南,東升的日月首先普照; 遠處是碧綠的閣皂山,近處是清澈的蕭江水,江上片片白帆,水邊翩翩飛鳥,煙云細雨出沒其間,橘柚園林鮮綠一片,景象時刻變化,形態多姿多樣,美好至極的景色,叩擊心弦,掠過眼梢,全都聚集在就亭的檻欄以內。真象是江山景物為了取悅作者而來。在這里,作者先說因公務忙碌而不能遠游,只得姑且用登臨就亭來替代,從而間接地解答了作者冀求游觀之所即在官舍左右的目的。要不,一旦“職事” 繁忙,就不可能玩賞。另外,作者又按照在忙中偷閑、久別重逢的情況下,對客觀事物勢必倍感親切的邏輯,放開筆墨,著意描繪了一幅就亭游觀圖,從而表露了作者鬧中求靜、寄情山水的心愿。這一層似為純粹的寫景,實際上,它對上一層來說,不失為一種精當的補敘。憑借它,正好說明了作者使用“山水之意” 中“意” 字的緣由。憑借它,收到了 “千呼萬喚” “姍姍來遲” 的藝術效果。“夫君子居則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將以宣氣節情,進于廣大疏通之域,非獨游觀云爾也。予竊有志,未之逮,姑與客把酒詠歌,陶然以就醉焉。” 這一段以點睛之筆,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游山玩水,觀賞景色,目的在于涵養性情。這一點,雖然第二段以不能“自娛” 和局限于“自娛” 作了映襯,第三段描繪了山水之意“落落在胸” ,也即與自然俱化,借景色陶冶身心的情況,但畢竟沒有明說。又恰恰是這一點,在封建士大夫的思想上和文章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施閏章渴望官舍臨近游觀之所,為的是能夠以此怡情養性。他這樣說了,又這樣做了。可是文章的結尾,他謙虛地表示還未能達到古代仁人志士那樣的境界,于是把酒詠歌,陶然就醉。其實,對封建士大夫來說,吟哦就醉之類,既可說是“自娛” 的表現,也不妨看成養性的一種形式。因其自謙“未之逮” ,故而用“陶然以就醉” 來效法。這幾句結語,話語委婉而寓意豐富,余韻不盡。
施閏章的文章,歷來以質樸謹嚴著稱。就本文而言,通篇不過五百多字,但它扣緊以游觀養性、為日逐養性而冀求游觀之所近在咫尺這一內在線索,首寫因景筑亭之經過,次寫因景寄情之不易,再寫就亭觀景寓情之適宜,最后以揭示游觀之初衷結穴。文章形散神聚,正反相生,語句簡約,環環緊扣,不失為一幅藝術的珍品。俗話說,文如其人。《清史稿》本傳說他“文意樸而氣靜” 。這里說的“氣靜” ,自然是指文章的主題。但進一步看,有了思想之“靜” 才有主題之靜。而思想之靜、文章之靜,又決定了施閏章文章的表現形式必然是質樸謹嚴的。那么,施閏章何以“氣靜” 的呢? 恐怕寄情山水、借景養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上一篇:《古文觀止·王守仁·尊經閣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司馬遷·屈原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