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
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賞析]
“爾”和 “汝”都是 “你”的意思。古人往往用來稱呼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關系最親密的人,對于尊者或平輩,一般不能使用。所以杜甫在 《醉時歌》 中,曾有 “忘形到爾汝”之句,以顯示自己和鄭虔的關系親密。《爾汝歌》這種歌,據(jù)說在三國以前就流行于南方。關于這首歌,史載為晉武帝司馬炎在平定吳國之后,俘虜了吳國末主孫皓,封他為歸命侯。有一次在宴會上,司馬炎對孫皓說: “聽說南方人喜歡唱《爾汝歌》,你能作嗎?”孫皓當時正在喝酒,就舉杯向司馬炎敬酒,并唱了這個歌。因為此歌頗有調侃之意,司馬炎覺得失了身分,頗有些后悔。根據(jù)這種說法,《爾汝歌》大約在此以前即已流行。但現(xiàn)存的歌辭以此首為最早。其后作者還有南朝宋人王歆之。據(jù)說,王歆之早年曾為南康侯國相,根據(jù)當時的制度,要對南康侯劉邕稱 “臣”。后來這種制度被取消了。有一次在宴會上,劉邕對王歆之說: “你從前對我稱臣,現(xiàn)在不能敬我酒嗎?”王歆之就作歌說: “昔為汝作臣,今與汝并肩。既不勸汝酒,亦不愿汝年。”據(jù)《宋書·劉穆之傳》說,此歌就是仿孫皓的歌而作。可見這種《爾汝歌》一般都有調侃甚至輕蔑的用意。司馬炎當時大約對《爾汝歌》的內容并不了解,所以才招致孫皓那一段調侃。
孫皓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在政治上自然并無多少建樹。但比起蜀后主劉禪來,他的口才似乎較勝。劉禪所說的“此間樂,不思蜀”傳為千古笑談; 但孫皓入晉以后,對晉朝的君臣,口頭上從不讓步。有一次司馬炎的大臣賈充問他: “你在南方時何以喜歡剝人的面皮”?孫皓回答說: “那是因為恨他的臉皮厚!”這話實際上是譏笑賈充當年幫助司馬昭殺死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的事。這次他唱《爾汝歌》,也充分表現(xiàn)了他這個特點。孫皓作為戰(zhàn)敗被俘的吳主,奉征服者之命來作歌,在字面上當然不能過于露骨,還是要以祝頌的口吻說話。但從全詩的內容看來,則對司馬炎并無敬意。“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兩句點明自己身分的變化。盡管承認自己現(xiàn)在已經(jīng)對司馬炎稱“臣”。但臣對君主本來不能以“汝”相稱。只是他現(xiàn)在奉對方之命來作《爾汝歌》,所以免不了用 “汝”去稱呼帝王。司馬炎對此也明知受了揶揄,卻又不好發(fā)作。后面兩句似乎在敬酒,并祝頌對方“壽萬春”,但仍是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因為給皇帝敬酒,祝頌“壽萬春”本應很恭敬,卻連用四個“汝”字,全是尊者對卑者的稱呼。尤其“令汝壽萬春”一句,對帝王使用 “令”字,也同樣帶有揶揄之意。因為 “令”字既可以釋為“使”,也可以包含“命令”的意思。在給皇帝敬酒時,忽然使用這種口氣,不免使人感到矛盾和滑稽。這是因為孫皓作這首歌時,本來意在調侃,并非真心祝酒。當時孫皓既已臣服晉朝,而在這種場合,出口成章,唱出這首歌來,多少表現(xiàn)了他敏捷的口才。
這首歌的形式是五言四句,在文體上和后來南方的《子夜歌》等民歌相近。再看三國時吳地童謠如《寧飲建業(yè)水》、《阿童復阿童》等,其文體亦與此歌相近。大約這詩在形式上本是模仿南方的民歌。孫皓其人對南方民歌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另外,他也還有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字功力,又從《三國志·吳書》注所引他給他舅父何植所寫的信看來,他對一些典籍還很熟,文字水平也較高。因此能口占這首歌也并非偶然的。
上一篇:明太祖·朱元璋《寺掩山深二首(其一)》
下一篇:清德宗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恭和高宗癸未春日御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