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
秋風(fēng)謖謖松樹枝,仙人骨輕云一絲。
不飲不食玉雪姿,竹宮月夕頻望祠。
竟不下視齋房芝,人間女手乃得之。
眼中擾擾昨暮兒,畫圖獨在羲皇時,
予懷渺兮幽林思。
元好問(1190—1257),金文學(xué)家。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金興定五年進士及第,歷仕鎮(zhèn)平、內(nèi)鄉(xiāng)、南陽縣令,除左司都事,轉(zhuǎn)左司員外郎。天興初,入翰林,知制誥。金亡不仕。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盛望。詩詞風(fēng)格壯逸沉郁,多傷時感事之作,殊感蒼涼之至。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對雕琢,在文學(xué)批評史上頗有地位。有《遺山集》傳世。
這是元好問為女畫家曹仲婉所作的題畫詩。本詩自注:“宋宗婦曹夫人仲婉所畫,上有曹道沖題詩。”據(jù)《宣和畫譜》、《圖繪寶鑒》記載,曹仲婉,工詩善畫,所畫丹青無優(yōu)柔軟媚之態(tài),均得之于江湖山川之勝概,有人品評她的《桃溪蓼岸圖》說: “詠雪才華稱獨秀,回紋機杼更誰知。如何鸞鳳鴛鴦手,畫得桃溪蓼岸圖。”由此知名于世。
詩從題面上“松”和“幽人”發(fā)端,先寫畫面的人與物:“秋風(fēng)謖謖松樹枝,仙人骨輕云一絲。”謖謖(ji), 風(fēng)聲。古人認為凡人骨重,仙人骨輕,王建《題東華觀詩》: “黃衣仙骨輕”。畫面上的松樹仿佛隨風(fēng)搖曳著,發(fā)出謖謖的秋聲,仙人身輕,如一縷游云。聲音與物體之輕重,在繪畫上是難以表現(xiàn)的,女畫家曹仲婉借助一剎那間的物態(tài)和景象,也就是松樹枝擺動這個一剎那間的一面觀,傳達出松聲謖謖的音響效果。她又借助一絲云的具象,表現(xiàn)仙人骨輕的意象。畫面上的人和物,一經(jīng)元好問題畫詩的映發(fā),就更為生動鮮明。 “不飲不食”兩句,接著寫仙人。仙人不飲水不食人間煙火,姿貌玉潔冰清, 《莊子·逍遙游》曾經(jīng)描寫過這樣的仙人形象: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畫面松上仙人作遠望的狀態(tài),似乎在觀看神光, “竹宮月夕頻望祠”,這是用了《漢書·禮樂志》的故事,漢代,每年正月上辛之日,在甘泉宮圜丘進行祠禱,天子坐在竹宮里,一旦看到天上如流星般的神光出現(xiàn)在祠壇上,就要遠望禮拜。本詩借以形容松上仙人的神態(tài)。
詩的后半部分,由畫面轉(zhuǎn)寫畫家以及觀畫感受。 “竟不下視”兩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竟不下視齋房芝”,承上句,仙人不飲不食,凝望遠處,竟然沒有看到下邊的靈芝。 “齋房芝”,生于甘泉宮齋房中的靈芝,見《漢書·禮樂志》: “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齋房作。”靈芝,仙人食用,司馬相如《大人賦》:“噍咀芝英。” “人間女手乃得之”,啟下句,寫女畫家畫出《松上幽人圖》,畫出靈芝,只一句便落到詩題上。最后三句,分寫畫家的構(gòu)思和詩人的觀感。 “眼中擾擾昨暮兒,畫圖獨在羲皇時。”盡管畫家眼前都是些紛紛擾擾、幼稚無知的俗子,但是她卻在圖畫中獨寫太古時代的羲皇上人,含有屈原的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之意。這兩句,詩人稱頌女畫家曹仲婉構(gòu)思獨特,畫意高妙。昨暮兒,初生的嬰兒,喻人的幼稚無知,語出《隋書·蘇威傳》。正因為畫家措意高古,畫境清峻,頓使觀畫者(包含詩人在內(nèi))生出“予懷渺兮幽林思”之想,興起敬重、仰慕幽人的心懷,感發(fā)常居幽林的情思。 “予懷渺”,用蘇軾《前赤壁賦》:“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詩人以此表達仰慕、企望高人奇士的迫切心愿。
這首題畫詩并不長,然而它音節(jié)優(yōu)美,筆有神力,拓開收轉(zhuǎn),得手應(yīng)心,高遠的神韻,靈動的氣勢,綿長的情思,蟠屈于小詩中,真像尺幅具有千里之勢的繪畫藝術(shù)作品一樣。
上一篇:《楊妃春睡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極相思題陳藏一水月梅扇》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