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注釋|賞析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涂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所寫的一篇游記,是一篇最能代表歐陽修散文平實樸素、明白曉暢風格的杰出作品。本篇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三十九。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縣城西南七里瑯琊山后,為宋瑯琊山瑯琊寺僧人智仙所建。現亭前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石刻。
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改革運動“慶歷新政”失敗,杜衍、范仲淹等被誣為朋黨,歐陽修為之辯護,遭到權臣呂夷簡等的排斥,由河北都轉運按察使貶至滁州(今安徽省滁縣)任知州。第二年寫了這篇《醉翁亭記》。當時,政治上的失敗以及保守派的攻擊毀謗使他陷入極大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借游山玩水尋求解脫,從山水之樂中尋求精神上的慰藉。然而,這也絕不是一篇單純官場失意,寄情山水的消沉、頹廢之作,我們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祖國河山、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以及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文章起筆突兀,“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開頭先用五字勾勒出滁州四周的山勢,然后再描畫瑯琊山的景色:峰巒疊嶂,林壑秀美,草木茂盛,景色幽深。首先勾畫出醉翁亭四周的形勢、環境。“環滁皆山也”一句,據《朱子語類》卷一三九言:“歐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爆樼鹕轿挥诔h西南,因東晉元帝曾居于此而得名。峰巒之間,伴著潺山溪,便可走到釀泉。再沿著四環曲折的山路上行,便是斗拱飛檐的醉翁亭了。作者由大而小,由遠而近,引導讀者漸入佳境。在這樣一個幽靜秀麗的山間小亭面前,讀者仿佛置身于詩與畫的境界,思想、情緒受到極大的感染。接著,作者筆鋒一轉,由醉翁亭得名的原由,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由此展開了全文。歐陽公并不能飲酒,“飲少輒醉”,然而他又常與友人來此造飲,并每飲必醉,因此自號醉翁,并以之命亭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這一段有景有情,水乳交融。寓情于景,觸景于情,緊密相連,天衣無縫。
何為“山水之樂”呢?“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這是四時景?!耙胺及l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則是四季景。這樣美麗迷人的景色,自然令人朝往暮歸,其樂無窮?!吧剿畼贰?,并不僅僅指自然景物之美,這里也包含了人的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呼后擁,往來不絕的游人……這些都增加了作者對山水的愉悅之情。歐陽修的“山水之樂”,還體現在他飲宴的樂趣上。吃著山溪里打來的魚,山谷里打來的野味,新采摘的野菜,喝著釀泉水造的酒,耳畔則是杯籌交錯,賓朋們的喧嘩聲,而不是深宅府第里的絲竹之樂。在這樣的詩情畫意中怎能不令人陶然而醉呢?
夕陽西下,作者與賓客一起盡興而歸。喧鬧過去之后,山林恢復了平靜,只有鳥兒仍然在歡叫。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痹谶@里,禽鳥、山林都被賦予濃厚的感情色彩,為這種綺麗秀美、恬靜閑適的景色所陶醉。而真正令作者陶醉的,卻并不僅僅是山水之樂,而是滁人之樂使之獲得巨大的精神享受。作者政治上失意,屢遭貶謫,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他卻從滁人游樂中看到自己的政績,精神上得到寬慰。這便是“太守之樂其樂”的內涵。最后,作者點出了這位喝醉了酒能與滁人一起歡樂,酒醒后能將這歡樂記諸文章的太守的名字,以“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結束了全篇。廬陵,吉州廬陵縣 (今江西省吉安縣),為歐陽修的祖籍。這種以作者姓名為結尾的寫法新穎、巧妙,自然而又耐人尋味。
本文是一篇寫景記游的散文。名為記亭,卻并非孤立地描摹自然界的景物,而是把人物活動與青山秀水放在一起,造成一種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藝術境界。如文章一開始,描寫林木蔥蘢,峰壑幽美的瑯琊山、清澈甘美的釀泉,以及綠叢中閃出的小亭飛檐。在這幽美的景色中,“太守與客來飲干此”,便使這幽靜秀美的自然景色增加了幾分生氣。而滁人郊游,歌于途,憩于樹,前者呼,后者應,更使這安寧、幽靜的氣氛充滿了活力,及至太守飲宴,棋射觥籌,起坐喧嘩、眾賓歡娛,這種喧鬧的氛圍與幽美秀麗的自然景色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優美的藝術畫面,形成一種強烈的藝術魅力。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作者頗有其獨到之處。在勾畫醉翁亭的景色時,循著游人足跡,寓目寫景,移步換形,一步一景,步步深入,在景色的轉換中烘托出醉翁亭環境的優美。有虛有實,有動有靜,山間朝暮,四時之景,變化無窮,樂亦無窮。曲徑通幽之處,山泉潺潺,鳥鳴林陰。這山、這泉,這禽鳥,這游人,這醉翁,全都融入一幅優美的畫卷,融進一首動聽的樂曲。
文章謀篇布局精巧,結構嚴整,前呼后應,渾然一體。文章開始,先由大到小,層層縮小的敘述描寫點出“醉翁亭”來,再由解釋“醉翁”的由來引出“山水之樂”,接著具體描寫“山水之樂”,朝暮景色的變化,四時風光的不同?!吧剿畼贰币齺砹恕坝稳酥畼贰?、“宴饗之樂”。全篇用一“樂”字貫穿,不枝不蔓,一氣到底,環環相扣,結構謹嚴。首段有“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后幾段便分別描寫太守游山之樂,醉中之樂,與民同樂。首段用太守“飲少輒酒”,先作鋪墊,下文便有太守頹然而醉作呼應。首段有“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一句,末段便有“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有問必有答,有呼必有應。這樣便形成了謹嚴而完整的藝術結構,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最能體現歐陽修散文平易自然風格的是其語言藝術。本文僅四百余字,卻集寫景、敘事、議論、抒情于一體,語言明快、活潑,字斟句酌,言簡意賅。作者善于觀察客觀事物,并注意語言的錘煉,這使他能選擇最富有表現力的詞匯表情達意。如在描寫醉翁亭四季的景色變化時,作者僅用了“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幾句話。由于作者抓住了春夏秋冬四季中最有特色的幾種事物來描繪四季景色,所以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了四幅形象鮮明的畫卷,而且語句淺顯,意境深遠,駕馭語言的工力令人嘆為觀止。文中駢散相間,既講究工整、對仗,注重聲律,又錯落有致,富于變化。如“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灑,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本浞ㄕR而又富于變化,顯示出自然的節律和音韻美。本文在虛字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宋人羅大經在《鶴云玉露》中稱歐陽修“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弊髡哂幸庾R地將陳述句式變為判斷句式,一連用了二十一個“也”字,既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氣氛,也加強了文章詠嘆的韻味,是作者大膽的創舉。這二十一個“也”字有規律地散布在全篇中反復出現,并隨著作者情緒的變化和語句的更迭變換語氣和感情色彩,它不僅使每句話的意思顯得更為明確,而且由于它按照一定的規律反復出現,形成一種節奏,使這篇散文具有了詩的韻律,讀起來瑯瑯上口。
《醉翁亭記》可以說標志著歐陽修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此文一出,立刻便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據《滁州志》記載:“歐陽公記成,遠近爭傳,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庫有氈,打碑用盡,至取僧舍臥氈給用。凡商賈來,亦多求其本,所遇關征,以贈監官,可以免稅。”足見此文藝術魅力之大。
上一篇: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隱公論》原文|注釋|賞析